35岁对工作的一些感悟
曾经我很喜欢在知乎上看「作为过来人,有什么好的建议?」这种话题。坦白说,绝大多数答案并不能直接拿来用,但它们确实帮我开阔了眼界——原来别人是这样想的。
今天我也到了 35 岁,顺势分享一些这几年工作中的体会。
1. 结果导向
刚开始工作时,我常常喜欢“从最原始的概念开始补课”。看论文,一定要追溯到最早的经典文章;学知识,一定要找最经典的书,从第一页开始啃;解决 Bug,恨不得从最底层源码看起。
这种方法不是没收获,但并不高效,机会成本极高。在方向不明确时,容易顾此失彼,舍本逐末。后来才明白:学习要带着任务去看,先解决手头的问题,再回头补逻辑。结果导向的努力,才真正高效,对个人和公司都是如此。
2. 不钻牛角尖
年轻时总觉得问题要“一次性解决彻底”,要尽量覆盖所有 corner case,否则就是失败。如果覆盖不了,就在小范围里反复打转,总想着靠技术搞定一切。
后来才发现,这种心态反而让自己陷在细枝末节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似乎成了“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导致节奏混乱,劳心劳力。技术固然重要,但绝不是全部。先解决 80% 的主要问题,把流程跑通,再逐步打磨剩下的 20%,节奏感和优先级,比死磕更重要。
3. 不要神话“高手”
这和我的学习经历有关。学了 7 年数学,分析还行,但几何一直很差,带来过不少打击。过去总觉得别人能做到的,自己可能永远学不好。
但随着经历增多才发现,大多数“高手”,往往只是方法成熟、经验丰富,而不是天赋异禀。尤其是当我开始把他们的做法拆解成步骤和习惯时,才发现很多其实是可以复制的。不要盯着“他很强”,要问“他是怎么做的”。每往前走一步,就离高手近一步。
4. 关注全流程
要搞定的是“一件事”,而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永远解决不完,但事情总有阶段性的目标和状态。
很多人会觉得:这件事和我无关,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部分就行,等我成为资深再去关注整体。但这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只有理解上下游、理解整体,才能判断哪些工作真正有价值,也才能更快成为资深。
在 AI 快速发展的时代更是如此,大量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全貌。站在全流程看问题,会让判断力和影响力都上一个台阶。
5. 找到 Scaling Law
两方面:一是做减法,去掉规模带来的噪音,找到核心问题并解决;二是做加法,把可行的部分不断放大,提升效率,推动事情发展。
除此之外,还要养成记录和复盘的习惯,把踩过的坑、走过的弯路沉淀下来。时间久了,成长会像复利一样积累。
这就是我 35 岁时,对工作的几点感悟。
写下来不是因为我有多成功,而是因为很多弯路真的走过了。也许几年后回头看,这些感悟依然浅显,但至少在今天,它们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