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穿拖鞋的汉子,魔都中坚持长期主义的汽车电子工程师。
老规矩,分享一段喜欢的文字,避免自己成为高知识低文化的工程师:
做到欲望极简,了解自己的真实欲望,不受外在潮流的影响,不盲从,不跟风。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用在自己。一是去掉多余,凡事找规律,基础是诚信;二是系统思考、大胆设计、小心求证;三是“一张纸制度”,也就是无论多么复杂的工作内容,要在一张纸上描述清楚;四是要坚决反对虎头蛇尾,反对繁文缛节,反对老好人主义。
不觉间来到八月,横坐在电脑前,敲击点文字,对自己也算一个时间的记忆,多年后再次点击,也期待那时会像触发记忆的闸口,让现在的这点岁月传递至那时那刻。

一、背景信息
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EEA)下,原始设备制造商(OEM)的研发模式正经历着多方面的深刻转变。
1、研发重心转移
从硬件主导到软硬协同:传统EEA架构下,研发重点多放在硬件的设计与集成上。而在新的中央集成架构中,软件在车辆功能实现中的作用日益凸显。OEM的研发重心逐渐转向软硬协同开发,不仅要优化硬件性能,更要注重软件的算法、逻辑设计以及与硬件的深度融合。例如,实现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时,需要硬件传感器收集数据,同时依靠软件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决策,二者缺一不可。
聚焦核心域功能开发:随着EEA向域集中和中央集成发展,OEM的研发资源更多地向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核心域倾斜。以智能座舱为例,要研发更人性化的交互界面、更丰富的娱乐功能和更智能的语音控制系统等,以满足用户对舒适、便捷出行的需求。
2、研发流程变革
迭代速度加快:新势力车企引领的快速研发模式促使整个行业加快迭代速度。OEM需要更频繁地推出新功能、优化现有系统,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例如,采用敏捷开发方法,将研发过程划分为多个短周期的迭代,每个迭代都能交付部分可用的功能,并根据用户反馈及时调整后续开发方向。
强化跨部门协作:新的EEA架构涉及多个技术领域的融合,需要研发、工程、软件、测试等不同部门之间更紧密的协作。打破部门壁垒,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和协同工作流程成为关键。比如,在开发智能驾驶功能时,研发部门负责算法开发,工程部门负责硬件集成,软件部门进行系统优化,测试部门进行功能验证,各部门需密切配合才能确保功能的顺利实现。
3、研发合作模式创新
与科技公司深度合作:为了弥补自身在软件、算法等方面的不足,OEM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更加紧密和深入。例如,与互联网科技公司合作开发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借助其在软件开发、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优势,提升车辆的智能化水平。
参与产业生态共建:新的EEA架构推动了汽车产业生态的重构,OEM不再仅仅是汽车制造商,而是成为产业生态的参与者。OEM与供应商、服务商等共同构建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通过合作创新实现共赢。比如,与充电桩运营商合作,优化电动汽车的充电体验;与地图服务商合作,提升智能驾驶的导航精度。
4、研发验证方式升级
虚拟验证与实车测试结合:随着EEA复杂度的增加,单纯依靠实车测试成本高、周期长。OEM开始更多地采用虚拟验证技术,在计算机模拟环境中对EEA的功能、性能进行初步验证,提前发现和解决问题。然后再通过实车测试进行最终验证和优化,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
用户参与测试反馈: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OEM在研发过程中引入用户参与测试和反馈机制。通过收集用户在实际使用场景中的体验和意见,及时调整研发方向和功能设计,使产品更贴合市场需求。例如,开展用户试用活动,让用户提前体验新开发的智能功能,并根据用户反馈进行改进。
二、OEM开发模式
在汽车智能化浪潮的汹涌推动下,电子电气架构(EEA)的开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开发流程效率实现了快速跃升,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