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与数学 03-004 数据库系统概论 08_逻辑结构设计
编程与数学 03-004 数据库系统概论 08_逻辑结构设计
- 一、从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
- (一)实体的转换
- (二)联系的转换
- 二、关系模式的规范化
- (一)函数依赖的定义
- (二)范式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 (三)关系模式的分解与规范化
- 三、逻辑结构设计的优化
- (一)消除冗余的关系和属性
- (二)合并相关的属性
- 全文总结
摘要:逻辑结构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关键阶段,主要任务是将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并进行规范化和优化。转换包括实体和联系的转换,实体转换为关系模式,联系根据类型转换为新的或合并到现有关系模式。关系模式的规范化通过分解关系模式以满足不同范式要求,减少数据冗余和异常。优化则包括消除冗余关系和属性、合并相关属性等,以提高系统性能和可扩展性。掌握这些内容有助于为数据库设计和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逻辑结构设计,E-R模型,关系模型,规范化,优化
人工智能助手:Kimi
一、从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
逻辑结构设计是将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得到的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的过程。关系模型是关系数据库的标准模型,它将数据表示为二维表的形式。从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是逻辑结构设计的核心任务。
(一)实体的转换
在E-R模型中,每个实体集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属性成为关系的属性,实体的主键成为关系的主键。例如,假设有一个“学生”实体,其属性包括学号、姓名和年龄,其中学号是主键。转换为关系模型后,“学生”实体对应的关系模式为:
学生(学号, 姓名, 年龄)
其中,学号是关系的主键。
(二)联系的转换
联系的转换取决于联系的类型,即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
- 一对一联系的转换:一对一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新的关系模式,也可以将联系合并到任意一端的实体对应的关系模式中。例如,假设有一个“教师”实体和一个“课程”实体,它们之间存在一对一的“授课”联系。可以将“授课”联系转换为一个新的关系模式,如“授课(教师编号, 课程编号)”,其中教师编号和课程编号是外键;也可以将“授课”联系合并到“教师”实体对应的关系模式中,如“教师(教师编号, 教师姓名, 课程编号)”,其中课程编号是外键。
- 一对多联系的转换:一对多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新的关系模式,也可以将联系合并到多端的实体对应的关系模式中。例如,假设有一个“学生”实体和一个“课程”实体,它们之间存在一对多的“选课”联系。可以将“选课”联系转换为一个新的关系模式,如“选课(学生编号, 课程编号)”,其中学生编号和课程编号是外键;也可以将“选课”联系合并到“学生”实体对应的关系模式中,如“学生(学生编号, 学生姓名, 课程编号)”,其中课程编号是外键。
- 多对多联系的转换:多对多联系必须转换为一个新的关系模式。例如,假设有一个“学生”实体和一个“课程”实体,它们之间存在多对多的“选课”联系。可以将“选课”联系转换为一个新的关系模式,如“选课(学生编号, 课程编号)”,其中学生编号和课程编号是外键。
二、关系模式的规范化
关系模式的规范化是逻辑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减少数据冗余、消除数据异常,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规范化的过程是将关系模式分解为更小的关系模式,直到满足一定的范式要求。
(一)函数依赖的定义
函数依赖是关系模式中属性之间的一种依赖关系。如果在一个关系模式中,属性X的值唯一地决定了属性Y的值,那么称Y函数依赖于X,记作X→Y。例如,在“学生”关系模式中,学号唯一地决定了学生的姓名和年龄,因此有学号→姓名,学号→年龄。
(二)范式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范式是关系模式规范化中的一个标准,用于衡量关系模式的规范化程度。常见的范式包括1NF、2NF、3NF和BCNF。
- 第一范式(1NF):如果一个关系模式的所有属性都是不可再分的原子属性,那么称该关系模式满足第一范式。例如,“学生(学号, 姓名, 年龄)”关系模式满足1NF,因为其所有属性都是不可再分的原子属性。
- 第二范式(2NF):如果一个关系模式满足1NF,并且每个非主属性都完全函数依赖于主键,那么称该关系模式满足第二范式。例如,“学生(学号, 姓名, 年龄)”关系模式满足2NF,因为其非主属性(姓名和年龄)都完全函数依赖于主键(学号)。
- 第三范式(3NF):如果一个关系模式满足2NF,并且每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主键,那么称该关系模式满足第三范式。例如,“学生(学号, 姓名, 年龄)”关系模式满足3NF,因为其非主属性(姓名和年龄)都不传递依赖于主键(学号)。
- BCNF(Boyce-Codd范式):如果一个关系模式满足3NF,并且每个决定因素都是候选键,那么称该关系模式满足BCNF。例如,“学生(学号, 姓名, 年龄)”关系模式满足BCNF,因为其决定因素(学号)是候选键。
(三)关系模式的分解与规范化
关系模式的分解是将一个关系模式分解为多个关系模式的过程。分解的目的是使每个关系模式都满足一定的范式要求。分解的方法包括水平分解和垂直分解。
- 水平分解:将一个关系模式分解为多个关系模式,每个关系模式包含原关系模式的一部分元组。例如,将“学生(学号, 姓名, 年龄)”关系模式分解为“学生1(学号, 姓名)”和“学生2(学号, 年龄)”两个关系模式。
- 垂直分解:将一个关系模式分解为多个关系模式,每个关系模式包含原关系模式的一部分属性。例如,将“学生(学号, 姓名, 年龄)”关系模式分解为“学生1(学号, 姓名)”和“学生2(学号, 年龄)”两个关系模式。
三、逻辑结构设计的优化
逻辑结构设计的优化是逻辑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提高关系模式的质量,减少数据冗余和操作复杂性,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扩展性。优化的方法包括消除冗余的关系和属性、合并相关的属性等。
(一)消除冗余的关系和属性
- 消除冗余关系:检查关系模式中是否存在重复的关系,如果有,则将它们合并为一个关系。例如,如果存在两个关系模式“学生1(学号, 姓名)”和“学生2(学号, 姓名)”,它们的属性完全相同,可以将它们合并为一个关系模式“学生(学号, 姓名)”。
- 消除冗余属性:检查关系模式中是否存在重复的属性,如果有,则将它们合并为一个属性。例如,在“学生(学号, 姓名, 年龄, 年龄)”关系模式中,存在两个重复的“年龄”属性,可以将它们合并为一个“年龄”属性。
(二)合并相关的属性
- 合并相关属性:检查关系模式中是否存在具有相似功能的属性,如果有,则将它们合并为一个属性。例如,在“学生(学号, 姓名, 年龄, 性别)”关系模式中,如果“年龄”和“性别”属性经常一起使用,可以将它们合并为一个属性“个人信息(年龄, 性别)”。
- 合并相关关系:检查关系模式中是否存在具有相似功能的关系,如果有,则将它们合并为一个关系。例如,在“学生1(学号, 姓名)”和“学生2(学号, 年龄)”关系模式中,如果“学生1”和“学生2”关系模式经常一起使用,可以将它们合并为一个关系模式“学生(学号, 姓名, 年龄)”。
全文总结
逻辑结构设计是数据库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目标是将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得到的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并进行规范化和优化。逻辑结构设计的主要任务包括从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关系模式的规范化和逻辑结构设计的优化。
从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是逻辑结构设计的核心任务,其方法包括实体的转换和联系的转换。实体的转换是将每个实体集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联系的转换取决于联系的类型,即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
关系模式的规范化是逻辑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减少数据冗余、消除数据异常,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规范化的过程是将关系模式分解为更小的关系模式,直到满足一定的范式要求。范式包括1NF、2NF、3NF和BCNF等,判断方法包括检查函数依赖和传递依赖等。
逻辑结构设计的优化是逻辑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提高关系模式的质量,减少数据冗余和操作复杂性,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扩展性。优化的方法包括消除冗余的关系和属性、合并相关的属性等。
在学习逻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从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方法,掌握关系模式的规范化和优化技巧,熟悉函数依赖和范式的定义和判断方法。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练习,我们可以熟练掌握逻辑结构设计的方法和技巧,为今后的数据库设计和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