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退化相关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 土地退化和恢复专题评估指出,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退化危及32亿人的福祉,使地球出现第6次物种大灭绝, 每年因土地退化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损失高达全球总产值的10%以上。
遏制土地退化和恢复已退化土地对保障人类必需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及人类福祉至关重要,国际上大多数可持续性目标的实现也多以解决土地退化为前提。2012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中提出,到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Zero Net Land Degradation),并于2017年发布了土地退化平衡框架(Land Degradation Neutrality)。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015—2030年)”将遏制、扭转土地退化,恢复退化土地,减缓以环境退化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作为其第15大目标;“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2010—2020年)”将土地退化作为降低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予以应对;“波恩挑战”中提出, 到2020年恢复1.5亿hm2退化土地和森林。IPBES在2015—2018 年开展了全球第一次土地退化与恢复评估, 并于2018 年3 月26 日正式得到IPBES 的129个成员国批准。据IPBES 估计,到2050年,土地退化和气候变化将使全球作物平均减产13%~45%,使5 000 万至7 亿人被迫迁移,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及世界稳定。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也于2019年发布了《气候变化与土地退化特别报告》,主要关注气候变化、土地退化、可持续土地管理、粮食安全和陆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通量[1]。
1971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 提出了“土地退化”的概念,并区分了侵蚀、盐碱化、土壤污染等多种土地退化类型;然而,土地退化的定义却存在诸多争议,在一些情况下将土地退化和土壤退化等同,甚至关于土地退化前的状态,或土地退化基准的确定也十分困难。IPBES提出,土地退化是引起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及服务减少或损失的多种过程,包括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也包括相关水生态系统的退化。目前,全球仅有少量陆地未受人类影响,不同类型、程度的土地转变和退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了不利影响。土地退化可在两种情况下发生,一是在土地覆盖种类或用途未改变的情况下,因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或服务丧失而发生;二是通过转变成衍生类生态系统发生,例如把天然土地覆盖变成建设用地以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但通常会丧失生物多样性和某些次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土地转变属于后者,即人类有意把天然覆盖转变成生产性用地( 如牧场、耕地) 而造成的生境丧失和剩余生境可持续性的降低,从而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产生不利影响。土地退化与土地转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表面上二者都是土地退化,土地退化可能是自然退化也可能是人为退化,土地转变是人为土地退化。实质上,土地退化是土地生产力的丧失,土地转变仅是土地种类和用途发生了变化,生产力并未完全丧失。转变后的土地也可能出现退化,已退化的土地也可以转变成另一种功能用地,两者都可通过部分或完全恢复回到自然土地状态[2]。
土地退化类型可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城市土地退化、农田退化、森林与草地退化、湿地退化等,不同类型对应的过程及响应不同(表2) 。城市土地退化是由资源的开采及商品化,废物的产生及不合理处置,土地分配中的冲突引起的城市土地废弃。科学的城市土地利用分类,合理的空间规划可减缓城市土地退化。农田退化则是人类不合理耕种,包括粗放经营、大肆使用农药化肥等造成的土地生产力下降,休耕轮作、精耕细作、发展生态农业等是农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森林退化是森林砍伐造成的森林覆盖率降低,由于森林生态环境价值高且分布面广,需通过国家政策和项目进行森林保护,如森林编码、退耕还林、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及其引起的碳排放等(简称REDD+)。草地退化则是载畜量超出草地承载力而引起的草地覆盖率下降,可通过退耕还草、降低载畜率和划区轮牧等遏制其退化。围垦湿地、填海造陆等造成湿地减少进而导致湿地退化,需综合海岸带及流域管理才能实现湿地保护。土地退化的指标其中SDG的土地退化中性指标用得较多。先前的研究多集中在评价各个区域和国家的土地中和的问题。
土地退化是一个综合且复杂的概念。有研究基于对500多篇可靠科学论文中各种信息的调查,全球有17种土地退化途径(干旱、生物入侵、海岸侵蚀、水蚀、风蚀、土地污染、地面沉降、山体滑坡、冻土融化、盐渍化、土壤酸化、土壤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壤压实、土壤有机碳损失、土壤板结、植被退化和涝渍),这些途径活跃于全球各个空间尺度[3]。
参考文献
[1]气候变化、土地退化和粮食安全问题:关联机制与解决途径
[2]土地退化过程、机制与影响——以土地退化与恢复专题评估报告为基础
[3]Exploring the multiple land degradation pathways across the p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