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C++ 结构体封装模式与 Promise 链式调用:设计思想的异曲同工

C++ 结构体封装模式与 Promise 链式调用:设计思想的异曲同工

在软件开发中,我们常常追求代码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读性。不同的编程语言和场景下,虽然实现方式各异,但背后的设计思想往往存在着奇妙的相似性。本文将探讨 C++ 中结构体封装模式与 JavaScript 中 Promise 链式调用的内在联系,揭示它们如何通过不同的语法实现相似的设计目标。

一、C++ 结构体封装模式:数据聚合与接口统一

在 C++ 编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封装多个相关属性的类。一种常见的实践是将所有私有属性封装在一个结构体中,通过统一的接口访问这个结构体。这种模式在团队协作中尤为有用,它能够提高代码的一致性和可维护性。

1.1 基础实现示例

#include <iostream>class Myc {
private:// 将所有私有数据封装在一个结构体中struct Data {int num1;int num2;};Data main_data;public:Myc() : main_data({0, 0}) {}~Myc() = default;// 统一的访问接口const Data& getData() const {return main_data;}// 统一的修改接口void setData(const Data& data) {main_data = data;}
};int main() {Myc obj;obj.setData({2, 6});// 按需访问具体数据std::cout << "num1: " << obj.getData().num1 << std::endl;std::cout << "num2: " << obj.getData().num2 << std::endl;return 0;
}

1.2 模式优势分析

这种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

  1. 数据聚合:将相关数据集中管理,使类的结构更加清晰
  2. 接口稳定:类的公共接口不随内部数据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3. 维护便捷:修改数据结构只需在一个地方进行更改
  4. 代码规范:形成统一的代码模式,便于团队协作

二、JavaScript Promise 链式调用:异步操作的流程控制

在 JavaScript 中,Promise 是处理异步操作的标准方式。通过 .then() 方法,我们可以链式调用多个异步操作,形成清晰的执行流程。

2.1 基础实现示例

function fetchUserData(userId)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模拟网络请求setTimeout(() => {if (userId > 0) {resolve({id: userId,name: "John Doe",age: 30,email: "john@example.com"});} else {reject(new Error("Invalid user ID"));}}, 1000);});
}function processUserData(user)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 模拟数据处理setTimeout(() => {const processedData = {...user,profile: `Name: ${user.name}, Age: ${user.age}`};resolve(processedData);}, 500);});
}// 链式调用
fetchUserData(1).then(user => processUserData(user)).then(processedData => {// 按需访问具体数据console.log("User Profile:", processedData.profile);console.log("Email:", processedData.email);}).catch(error => {console.error("Error:", error.message);});

2.2 模式优势分析

Promise 链式调用的核心优势在于:

  1. 流程清晰:将复杂的异步操作线性化,避免回调地狱
  2. 关注点分离:异步操作的执行与结果处理分离
  3. 错误统一处理:通过 .catch() 集中处理异常
  4. 延迟执行:结果在异步操作完成后按需访问

三、两种模式的内在联系

虽然 C++ 结构体封装模式处理的是同步数据,而 JavaScript Promise 处理的是异步操作,但它们在设计思想上存在着明显的相似性。

3.1 统一返回接口

两种模式都通过统一的接口返回数据:

  • 结构体封装模式返回一个包含多个属性的结构体
  • Promise 链式调用返回一个包含异步结果的 Promise 对象

这种设计使得调用者可以以一致的方式获取数据,而不必关心数据的具体来源或生成方式。

3.2 延迟访问

在两种模式中,数据的具体访问都是延迟的:

  • 结构体封装模式中,调用者在需要时才访问结构体的具体成员
  • Promise 链式调用中,调用者在异步操作完成后才通过回调函数访问结果

这种延迟访问的设计使得代码更加灵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性地处理数据。

3.3 关注点分离

两种模式都实现了关注点的分离:

  • 结构体封装模式将数据管理与数据使用分离
  • Promise 链式调用将异步操作的执行与结果处理分离

这种分离使得代码更加模块化,每个部分只负责自己的核心职责。

四、模式结合应用示例

在实际开发中,这两种模式经常结合使用,特别是在处理网络请求时。下面是一个 C++ 和 JavaScript 的对比示例,展示它们如何协同工作。

4.1 C++ 网络请求模拟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future>
#include <string>
#include <vector>// 模拟网络响应结构
class ApiResponse {
private:struct Data {int statusCode;std::string message;std::vector<int> data;};Data responseData;public:ApiResponse(int code, std::string msg, std::vector<int> data) : responseData{code, msg, data} {}const Data& getResponse() const {return responseData;}bool isSuccess() const {return responseData.statusCode == 200;}
};// 异步网络请求
std::future<ApiResponse> fetchDataAsync() {return std::async([]() {// 模拟网络延迟std::this_thread::sleep_for(std::chrono::seconds(1));return ApiResponse(200, "Success", {1, 2, 3, 4, 5});});
}int main() {auto future = fetchDataAsync();// 等待异步操作完成ApiResponse response = future.get();if (response.isSuccess()) {const auto& data = response.getResponse();// 按需访问具体数据std::cout << "Message: " << data.message << std::endl;std::cout << "Data size: " << data.data.size() << std::endl;}return 0;
}

4.2 JavaScript 网络请求示例

function fetchData() {return fetch('https://api.example.com/data').then(response => {if (!response.ok) {throw new Error(`HTTP error! status: ${response.status}`);}return response.json();}).then(data => {// 封装响应数据return {statusCode: response.status,message: "Success",data: data.items};});
}fetchData().then(response => {// 按需访问具体数据console.log("Message:", response.message);console.log("Data size:", response.data.length);}).catch(error => {console.error("Error:", error.message);});

五、设计原则的普适性

这两种模式的相似性反映了软件设计中的两个重要原则:

5.1 单一职责原则

每个组件(类、函数)应该只负责一个明确的职责:

  • 结构体封装模式中的类负责管理数据
  • Promise 链式调用中的每个异步操作负责生成特定的结果

5.2 接口隔离原则

通过统一的接口提供访问,减少调用者与实现细节的耦合:

  • 结构体封装模式通过 getData() 方法提供统一访问
  • Promise 链式调用通过 .then() 方法提供统一的结果处理接口

六、总结与实践建议

6.1 模式适用场景

  • 结构体封装模式适用于:

    • 需要封装多个相关属性的类
    • 希望保持接口稳定,减少外部依赖的场景
    • 团队协作中需要统一代码风格的场景
  • Promise 链式调用适用于:

    • 处理异步操作,如网络请求、文件读写等
    • 需要按顺序执行多个异步操作的场景
    • 希望清晰表达异步流程,避免回调地狱的场景

6.2 团队协作建议

  1. 明确规范:在团队文档中明确这两种模式的使用场景和最佳实践
  2. 代码审查:在代码审查过程中,确保模式的正确应用
  3. 灵活应用:根据具体场景选择合适的模式,避免过度设计
  4. 持续学习:关注不同语言和框架中的设计模式,理解其背后的共性思想

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模式,我们可以编写出更加优雅、可维护的代码,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不同技术栈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自己的技术视野。

http://www.xdnf.cn/news/616177.html

相关文章:

  • 广东省省考备考(第十八天5.23)—言语:语句填空题(听课后强化训练)
  • Calculix,基于有限元法 (fem) 的免费工具
  • AdGuard解锁高级版(Nightly)_v4.10.36 安卓去除手机APP广告
  • 双均线量化交易策略指南
  • Redis-基础-总结
  • day27- 系统编程之 进程
  • springboot配置redis lettuce连接池,以及连接池参数解释
  • 多语种多场景的的分页详解
  • 哪家的电能质量分析仪最好?
  • 解锁C++递归算法:从原理到实战
  • RAG 和 Fine-Tuning
  • 保持元素的宽高比
  • 【复杂网络分析】社区发现(Community Detection)算法简介
  • Spring Bean的作用域
  • SpringBoot3引入knife4j和knife4j文档请求异常
  • 生产者和消费者问题
  • C++可变参数宏定义语法笔记
  • 【数据架构01】数据技术架构篇
  • Dify聊天系统SSE响应和聊天树数据结构图解
  • Spring的组成部分
  • Linux 的OTA升级学习1:Linux OTA升级方案_SWupdate
  • 聚焦 Microsoft Fabric,释放数据潜力
  • 篇一:重新学习的碎碎记
  • 【Web前端】JavaScript入门与基础(二)
  • 【AS32X601驱动系列教程】USART_串口通讯详解
  • 传统工程项目管理与业财一体化管理的区别?
  • 【知识点】关于vue3中markRow、shallowRef、shallowReactive的了解
  • [20250522]目前市场上主流AI开发板及算法盒子的芯片配置、架构及支持的AI推理框架的详细梳理
  • 深入解析 Linux 进程管理
  • 智能建筑时代来临,楼宇自控技术成智能建筑标配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