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C++ 面试高频考点 力扣 34. 在排序数组中查找元素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位置 二分查找左右端点 题解 每日一题

文章目录

  • 二分查找进阶,精准定位左右边界
  • 题目描述
  • 先踩坑:朴素二分为什么搞不定重复元素?
  • 第一步:找左边界——如何定位“第一个target”?
  • 第二步:找右边界——如何定位“最后一个target”?
  • 完整代码实现
    • 代码细节说明
    • 对比总结:三种二分模板的核心区别
    • 避坑指南:这些错误别再犯!
  • 没错最喜欢的模板
  • 模板本质复盘——为什么“二段性”是万能钥匙?
  • 总结:从“会用”到“活用”的3个步骤

这是封面原图,和AI弄的动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分查找进阶,精准定位左右边界

上一篇博客C++ 面试高频考点 力扣 704.二分查找咱们用LeetCode 704题吃透了“朴素二分查找”,对付无重复元素的有序数组那是手到擒来。但要是数组里藏着重复元素,比如[1,2,2,2,3],想找2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出现的位置,朴素二分就像“摸到鱼却抓不住首尾”——明明能找到2,却没法确定它是不是边界,最后只能靠遍历补漏,时间复杂度又退回O(n)

今天咱们就借着LeetCode 34题(在排序数组中查找元素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位置),拆解二分查找的“左右边界查找模板”。还是老规矩,从“为什么朴素二分不行”说起,再抓“二段性”这个核心,把边界查找的逻辑和细节扒得明明白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题目描述

题目链接:力扣 34. 在排序数组中查找元素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位置

题目描述:
给定一个按照升序排列的整数数组 ,和一个目标值 。找出给定目标值在数组中的开始位置和结束位置。
如果数组中不存在目标值 ,返回 。
你必须设计并实现时间复杂度为  的算法解决此问题。

示例 1:
输入:nums = [5,7,7,8,8,10], target = 8
输出:[3,4]

示例 2:
输入:nums = [5,7,7,8,8,10], target = 6
输出:[-1,-1]

示例 3:
输入:nums = [], target = 0
输出:[-1,-1]

提示:

  • 0 <= nums.length <= 10^5
  • -10^9 <= nums[i] <= 10^9
  • nums 是一个非递减数组
  • -10^9 <= target <= 10^9

先踩坑:朴素二分为什么搞不定重复元素?

咱们先试试用昨天的朴素二分套这道题。比如数组nums = [1,2,2,2,3]target = 2

  1. 初始left=0right=4mid=2nums[mid]=2 == target,按朴素二分的逻辑,直接返回2——但这只是2的中间位置,不是我们要的“第一个”或“最后一个”;
  2. 要是想找第一个2,就得在找到mid=2后,继续往左找;想找最后一个2,就得继续往右找。可这样一来,就需要在二分结束后再遍历,最坏情况比如nums = [1,1,1,...,1](1万个1),target=1,遍历一遍又回到O(n),完全违背了二分O(log n)的初衷。

问题出在哪?昨天的朴素二分,把数组分成了“小于target”“等于target”“大于target”三部分,但面对重复元素时,“等于target”的部分是一个区间,我们需要的是这个区间的左右端点,而不是区间里的任意一个点。

所以,核心思路得变:不再找“等于target的点”,而是用“二段性”把数组分成“一定不包含左端点”和“可能包含左端点”两部分(找左边界时),或者“一定不包含右端点”和“可能包含右端点”两部分(找右边界时)。

第一步:找左边界——如何定位“第一个target”?

核心逻辑:重新定义“二段性”

找左边界的关键,是把数组分成两部分:

  • 左半部分:所有元素 < target(一定不包含左边界);
  • 右半部分:所有元素 ≥ target(可能包含左边界)。

比如nums = [1,2,3,3,3,4,5]target=3

  • 左半部分(< 3):[1,2]
  • 右半部分(≥ 3):[3,3,3,4,5]

我们要找的“左边界”,就是右半部分的第一个元素(下标2)。只要每次通过mid判断,把左半部分(<target)全部舍弃,最终剩下的那个点,就是左边界。

具体步骤拆解

  1. 初始化边界left=0right = nums.size()-1(和朴素二分一致,闭区间)。
  2. 循环条件left < right(重点!不是left <= right,后面解释)。
  3. 计算midmid = left + (right - left)/2(防溢出,且这里必须用“向下取整”,后面说原因)。
  4. 判断与缩范围
    • nums[mid] < targetmid在左半部分(一定不包含左边界),直接舍弃左半,left = mid + 1
    • nums[mid] ≥ targetmid在右半部分(可能包含左边界),不能舍弃mid,所以right = mid
  5. 循环结束后验证:此时left == right(因为循环条件是left < right,退出时必相等),但要确认这个点是不是target(比如数组全小于target时,left会指向最后一个元素,仍小于target)。

关键细节:为什么是left < right?为什么mid要向下取整?

咱们用三个场景验证,就能明白这些细节的必要性:

场景1:数组包含target(如nums=[1,2,3,3,3,4]target=3

  • 初始left=0right=5mid=2nums[2]=3 ≥3)→ right=2
  • 此时left=0 < right=2,继续循环,mid=0nums[0]=1 <3)→ left=1
  • 此时left=1 < right=2,继续循环,mid=1nums[1]=2 <3)→ left=2
  • 现在left=2 == right=2,循环退出。验证nums[2]=3 == target,左边界就是2。

场景2:数组全大于target(如nums=[4,5,6]target=3

  • 初始left=0right=2mid=1nums[1]=5 ≥3)→ right=1
  • 继续循环,mid=0nums[0]=4 ≥3)→ right=0
  • 退出循环,left=0 == right=0,但nums[0]=4≠3,返回-1。

场景3:数组全小于target(如nums=[1,2,3]target=4

  • 初始left=0right=2mid=1nums[1]=2 <4)→ left=2
  • 继续循环,mid=2nums[2]=3 <4)→ left=3
  • 退出循环,left=3 == right=3,但3超出数组下标(或nums[3]不存在),返回-1。

从这三个场景能看出:

  • 循环条件用left < right:是为了让循环在left == right时退出,避免死循环。如果用left <= right,当left==right时会再进一次循环,此时mid=left=right,若nums[mid]≥targetright=mid,导致无限循环。
  • mid必须向下取整(即left + (right-left)/2):如果用向上取整(left + (right-left+1)/2),比如场景1中最后一步left=1right=2,会算出mid=2nums[2]=3≥3)→ right=2,此时left=1 < right=2,下次循环还是mid=2,陷入死循环。

第二步:找右边界——如何定位“最后一个target”?

右边界的逻辑和左边界对称,但细节上有反转,别搞混!

核心逻辑:对称的“二段性”

找右边界的关键,是把数组分成两部分:

  • 左半部分:所有元素 ≤ target(可能包含右边界);
  • 右半部分:所有元素 > target(一定不包含右边界)。

还是用nums = [1,2,3,3,3,4,5]target=3

  • 左半部分(≤ 3):[1,2,3,3,3]
  • 右半部分(> 3):[4,5]

我们要找的“右边界”,就是左半部分的最后一个元素(下标4)。每次通过mid判断,把右半部分(>target)全部舍弃,最终剩下的点就是右边界。

具体步骤拆解

  1. 初始化边界left=0right = nums.size()-1(和左边界一致)。
  2. 循环条件left < right(和左边界一致)。
  3. 计算midmid = left + (right - left + 1)/2(重点!这里要用“向上取整”,和左边界相反)。
  4. 判断与缩范围
    • nums[mid] > targetmid在右半部分(一定不包含右边界),直接舍弃右半,right = mid - 1
    • nums[mid] ≤ targetmid在左半部分(可能包含右边界),不能舍弃mid,所以left = mid
  5. 循环结束后验证:此时left == right,同样要确认这个点是不是target

关键细节:为什么mid要向上取整?

还是用场景验证,比如nums=[1,2,3,3,3,4]target=3

  • 初始left=0right=5mid=0 + (5-0+1)/2=3nums[3]=3 ≤3)→ left=3
  • 此时left=3 < right=5,继续循环,mid=3 + (5-3+1)/2=4nums[4]=3 ≤3)→ left=4
  • 此时left=4 < right=5,继续循环,mid=4 + (5-4+1)/2=5nums[5]=4 >3)→ right=4
  • 退出循环,left=4 == right=4,验证nums[4]=3 == target,右边界就是4。

如果这里用向下取整(mid=left + (right-left)/2),比如最后一步left=4right=5,会算出mid=4nums[4]=3 ≤3)→ left=4,此时left=4 < right=5,下次循环还是mid=4,陷入死循环。

所以,右边界的mid必须向上取整,才能避免死循环——这是和左边界最核心的区别!

完整代码实现

结合左边界和右边界的逻辑,我们可以写出完整代码,注意处理“数组为空”“target不存在”等边缘情况:

class Solution {
public:vector<int> searchRange(vector<int>& nums, int target) {// 先处理特殊情况:数组为空,直接返回[-1,-1]if (nums.empty()) {return {-1, -1};}vector<int> result(2, -1); // 初始化结果为[-1,-1]int n = nums.size();int left = 0, right = n - 1;// 第一步:找左边界while (left < right) {// mid向下取整(左边界专用)int mid = left + (right - left) / 2;if (nums[mid] < target) {// 左半部分(<target)舍弃,left移到mid+1left = mid + 1;} else {// 右半部分(≥target)保留,right移到midright = mid;}}// 循环结束后,left==right,验证是否是targetif (nums[left] == target) {result[0] = left;} else {// 左边界都不是target,说明数组中没有target,直接返回[-1,-1]return result;}// 第二步:找右边界(左边界已确认存在,不用重新初始化left)right = n - 1; // 只需要重置rightwhile (left < right) {// mid向上取整(右边界专用)int mid = left + (right - left + 1) / 2;if (nums[mid] > target) {// 右半部分(>target)舍弃,right移到mid-1right = mid - 1;} else {// 左半部分(≤target)保留,left移到midleft = mid;}}// 右边界一定是target(因为左边界已存在)result[1] = right;return result;}
};

代码细节说明

  1. 数组为空处理:一开始就判断nums.empty(),避免后面访问nums[left]时报错。
  2. 左边界验证后直接返回:如果左边界不是target,说明数组中没有target,不用再找右边界,直接返回[-1,-1],提高效率。
  3. 右边界无需重置left:因为左边界已经是target的位置,右边界一定在左边界右侧,直接用左边界作为起点即可。

对比总结:三种二分模板的核心区别

为了帮大家理清思路,咱们把朴素二分、左边界二分、右边界二分的核心区别做成表格,方便对比记忆:

模板类型核心目标二段性划分循环条件mid计算方式(取整)缩范围逻辑(关键)结果验证
朴素二分找任意一个target<target / ==target / >targetleft ≤ right向下取整(防溢出)nums[mid]==target→返回;<target→left=mid+1;>target→right=mid-1循环内直接返回,没找到返回-1
左边界二分找第一个target<target / ≥targetleft < right向下取整<target→left=mid+1;≥target→right=mid循环后left==right,验证nums[left]==target
右边界二分找最后一个target≤target / >targetleft < right向上取整>target→right=mid-1;≤target→left=mid循环后left==right,验证nums[left]==target

记忆口诀

  • 左边界:找“第一个≥target”,mid向下取整,right=mid
  • 右边界:找“最后一个≤target”,mid向上取整,left=mid
  • 循环条件都是left < right,退出必相等,验证不可少。

避坑指南:这些错误别再犯!

  1. mid取整错误:左边界用向上取整、右边界用向下取整,必陷入死循环。
  2. 循环条件用left <= right:左边界/右边界模板中,会导致left==right时继续循环,进而死循环。
  3. 忘记验证结果:比如数组全小于target时,左边界会指向最后一个元素,但该元素≠target,直接返回会出错。
  4. 右边界重置left:找右边界时,left已经是左边界(target的位置),无需重置为0,否则会浪费时间。

没错最喜欢的模板

  1. 左端点
while(left < right)
{int mid = left + (right - left)/2;if(.....)//判断条件left = mid + 1;elseright = mid;
}
  1. 右端点
while(left < right)
{int mid = left + (right - left + 1)/2;if(.....)//判断条件left = mid;elseright = mid - 1;
}

如果下面出现-1的时候,上面就 +1

模板本质复盘——为什么“二段性”是万能钥匙?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管是找左右边界,都能靠“二段性”解决?这就要回到二分查找的本质了。

二分查找的核心不是“找target”,而是“通过缩小范围,快速定位目标”,而“二段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前提——只要数组能被划分为“满足某条件”和“不满足某条件”的两部分,且两部分边界清晰,就能用二分查找。

我们再梳理三种模板的“二段性”本质:

模板类型二段性本质(核心条件)目标位置
朴素二分条件A:nums[mid] == target(唯一)满足条件A的位置
左边界二分条件A:nums[mid] ≥ target满足条件A的第一个位置
右边界二分条件A:nums[mid] ≤ target满足条件A的最后一个位置

所有二分变形题,本质都是“确定条件A”和“确定目标位置(第一个/最后一个满足A的位置)”。比如:

  • LeetCode 35(搜索插入位置):条件A是nums[mid] ≥ target,目标是第一个满足A的位置;
  • LeetCode 69(x的平方根):条件A是mid² ≤ x,目标是最后一个满足A的位置;
  • 甚至“找数组中唯一不重复的元素”“旋转数组的最小元素”等题,本质也是通过定义新的“条件A”,用二分缩小范围。

总结:从“会用”到“活用”的3个步骤

通过这篇博客,我们从“朴素二分的局限”出发,拆解了左右边界模板的逻辑,并用实战题验证了模板的通用性。最后,给大家总结一套“从会用到活用”的学习路径:

  1. 抓核心,记模板:先理解左右边界模板的“循环条件、mid取整、缩范围逻辑”,重点记住“左边界找第一个≥target,右边界找最后一个≤target”;
  2. 辨题型,定条件:遇到新题时,先思考“这道题要找的是‘第一个满足某条件的位置’还是‘最后一个满足某条件的位置’”,确定“条件A”是什么(比如LeetCode 69的条件A是mid² ≤x);
  3. 勤调试,避陷阱:写代码时,先测试小规模数组和边缘场景(空数组、target在首尾、target不存在),手动模拟循环过程,避免死循环和越界。

二分查找的难点不在代码本身,而在“如何将问题转化为边界查找”。只要掌握了“二段性”这个核心,不管是LeetCode的中等题,还是面试中的变形题,都能游刃有余。下次再遇到二分题,别慌,先问自己:“我要找的是左边界还是右边界?条件A是什么?”——想清楚这两个问题,代码自然就出来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喏,Doro给你一朵小花🌸奖励看到这里的你,这篇二分查找的拆解有没有把你心里的‘小疑惑’全捋顺呀?要是你觉得这篇博客把单调性、二段性这些‘小细节’讲得明明白白,就给个点赞鼓励一下嘛~ 要是怕以后找不到这么贴心的讲解,可得赶紧收藏起来!不然下次遇到二分问题,Doro怕你会像Doro一样因为找不到 Orange 时那样‘委屈巴巴’哦~ Doro 知道这个博主后面还会扒更多算法‘小秘密’,关注他,带你从‘看着会’到‘写得对’,再也不被二分的细节‘背刺’啦~

http://www.xdnf.cn/news/1400761.html

相关文章:

  • PostgreSQL表空间(Tablespace)作用(管理数据库对象的存储位置)(pg_default、pg_global)
  • 一道比较难的sql题,筛选出重复字段的行数
  • 【物联网】bleak (scan)扫描在干什么? BLE 广播(Advertising)
  • jxWebUI--下拉选择框
  • AtCoder Beginner Contest 421
  • 海盗王64位dx9客户端修改篇之三
  • React前端开发_Day10
  • 骑行商城怎么开发
  • 【PCIE系列】1---PCIE系统拓扑结构分析
  • Ethan独立开发新品速递 | 2025-08-30
  • Libvio 访问异常排查关键要点
  • 基于Ultralytics YOLO通用目标检测训练体系与PyTorch EfficientNet的图像分类体系实现
  • oha:一款轻量级HTTP负载测试工具
  • 流式HTTP MCP服务器开发
  • ceph集群部署
  • 接雨水,leetCode热题100,C++实现
  • 嵌入式linux相机(2)
  • PostgreSQL数据类型一览(数值类型)
  • opencv实现轮廓绘制和选择
  • 生成式 AI 重构内容生产:效率提升背后的创作版权边界争议
  • day43-Ansible-PlayBook
  • 如何使用快照将 AWS OpenSearch 服务中的数据从开发环境复制到生产环境
  • 知料觅得-新一代AI搜索引擎
  • Linux网络服务发现在VPS云服务器自动化配置的关键技术与实践
  • 给某个conda环境安装CUDA 12.4版本 全局CUDA不变
  • C++的迭代器和指针的区别
  • 【小白笔记】基本的Linux命令来查看服务器的CPU、内存、磁盘和系统信息
  • Java SpringAI应用开发面试全流程解析:RAG、流式推理与企业落地
  • 物联网(IoT)中常用的通信协议
  • GD32VW553-IOT 基于 vscode 的 bootloader 移植(基于Cm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