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Protues仿真】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温湿度测量

目录

1DHT11温度湿度传感器

1.1传感器简介

1.2引脚定义(从左到右,面对网格面)

1.3时序 & 校验(原理速览)

1.4常见故障排查

2 DHT11温度湿度传感器数据

2.1 DHT11温度湿度传感器数据格式

2.1.1数据格式

2.1.2例子

2.13注意

2.2 DHT11温度湿度传感器数据传输时序

2.3 DHT11的数据信号转换

2.4 DHT11温度湿度传感器数据传输时序实测

2.5 仿真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

2.5.1 无法读取有效数据

2.5.2 数据失真

3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温湿度测量电路原理图

3.1连接电路

3.2设置元件参数:

4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温湿度测量控制程序


摘要:DHT11温湿度传感器是一款低成本数字传感器,采用单总线协议通信,测量范围为0-50℃(±2℃精度)和20-90%RH(±5%RH精度)。供电电压3.3V-5.5V,建议5V供电,采样周期需≥1秒。其40bit数据帧包含湿度、温度整数部分(小数位固定为0)和校验和。使用时需注意DATA引脚需4.7kΩ上拉电阻,避免接线过长(>20m)和采样间隔过短。常见故障包括数据全零(上拉电阻问题)、固定值(校验失败)或异常值(传感器受潮)。文章还详细介绍了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硬件连接方案和软件实现流程,包括时序控制、数据校验及LCD1602显示程序。对于更高精度需求,建议升级至DHT22或SHT30系列传感器。

1DHT11温度湿度传感器

1.1传感器简介
 

功能:同时测量温度(0–50 °C)和相对湿度(20–90 %RH)。
数字输出:单总线(One-Wire)协议,不是 1-Wire,也不是 I²C,而是“自定义单线”。
供电:3.3 V–5.5 V 均可,但官方标称 5 V。
精度:温度 ±2 °C,湿度 ±5 %RH(典型值)。
采样周期:≥1 s;换句话说,两次读取必须间隔 1 秒以上,否则返回上一次数据。

1.2引脚定义(从左到右,面对网格面)

VCC(3.3–5 V)

DATA(单线 I/O,需上拉 4.7 kΩ 到 VCC)

NC(空脚,有时厂家把它当 GND,请查自己模块的丝印)

GND

1.3时序 & 校验(原理速览)
 

主机把 DATA 拉低 ≥18 ms → 拉高 20–40 μs → 切换到输入 → DHT11 回 80 μs 低 + 80 μs 高 → 开始 40 bit 数据,高位在前:
8 bit 湿度整数
8 bit 湿度小数
8 bit 温度整数
8 bit 温度小数
8 bit 校验和 = 前 4 字节之和的低 8 位

1.4常见故障排查

1读出来全是 0 或 NaN:
DATA 引脚没上拉,或上拉电阻太大/太小。
采样间隔 <1 s。
接线过长 >20 m,信号失真。

2温度固定 0 °C 或 25 °C:
校验和失败,库返回旧值。

3湿度 99 % 或 1 %:
传感器进水或长期高湿,塑料外壳结露。

4在 3.3 V 系统不稳定:
某些 DHT11 批次 3.3 V 边缘供电,换成 5 V 供电 + 电平转换。

5升级路线
精度:DHT22/AM2302(-40–80 °C,±0.5 °C,±2–3 %RH)。
长期稳定性:Sensirion SHT30/SHT31/SHT35(I²C 接口,±0.2 °C,±2 %RH)。
低功耗:SHTC3(1.8 V,睡眠 0.5 µA)。
工业级:AM2315C(防结露,RS485)。

2 DHT11温度湿度传感器数据

2.1 DHT11温度湿度传感器数据格式

DHT11 一次完整的“应答帧”固定 40 bit(5 Byte),数据按 高位在前(MSB first 顺序一次性从 DATA 脚发出。

2.1.1数据格式

字节序号

位宽

含义

取值范围

说明

Byte0

8 bit

湿度整数部分

0x00–0xFF (实际 0–90)

8 位无符号

Byte1

8 bit

湿度小数部分

0x00

DHT11 永远为 0(保留位)

Byte2

8 bit

温度整数部分

0x00–0xFF (实际 0–50)

8 位无符号

Byte3

8 bit

温度小数部分

0x00

DHT11 永远为 0(保留位)

Byte4

8 bit

校验和

0x00–0xFF

Byte0+Byte1+Byte2+Byte3 的低 8 位

2.1.2例子


主机收到的 40 bit 原始数据为:
0010 0011 0000 0000 0001 1001 0000 0000 0010 1100
按字节划分:
Byte0 = 0x23 = 35 → 湿度整数 = 35 %
Byte1 = 0x00 → 湿度小数 = 0 → 湿度 = 35.0 %
Byte2 = 0x19 = 25 → 温度整数 = 25 °C
Byte3 = 0x00 → 温度小数 = 0 → 温度 = 25.0 °C
Byte4 = 0x2C = 44,校验和正确(0x23+0x00+0x19+0x00 = 0x3C → 低 8 位 0x3C?不对,这里举例值仅作演示,实际必须等于前 4 字节和)。

2.13注意


DHT11 没有负数表示,如需负温请改用 DHT22/AM2302。
小数位固定为 0,所以有效分辨率分别是 1 %RH 和 1 °C。

2.2 DHT11温度湿度传感器数据传输时序

DHT11温湿度传感器的数据传输时序如上图所示,首先设备上电,默认位高电平

(主机信号)然后,主机至少拉低18ms,再拉高20-40us,等待DHT11的响应信号

(DHT11信号(包含响应信号和数据信号))DHT11的响应信号先拉低40-50us,然后DHT11的响应信号再拉高40-50us,然后等待DHT11的数据信号

2.3 DHT11的数据信号转换

DHT11的数据信号转换如上图所示,一次完整的“应答帧”固定40 bit(5 Byte),每一bit数据开始都为12-14us的低电平(1bit数据的开始标志);然后将模拟量(电压值)转换为二进制数,

当高电平持续时间为26-28us时,表示二进制“0”,当高电平持续时间为116-118us时,表示二进制“1”,这样就将1bit模拟量转化为数字量。

2.4 DHT11温度湿度传感器数据传输时序实测

DHT11温度湿度传感器数据传输时序如上图所示,低电平部分表示:主机读数据请求信号

高电平部分表示:数据采样间隙

高电平和低电平之间部分:DHT11信号(包含响应信号和数据信号)

DHT11data引脚信号(包含响应信号和数据信号)局部放大如上图所示

再放大如上图所示

DHT11信号(包含响应信号和数据信号)如上图所示,与理论相差不多

2.5 仿真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

2.5.1 无法读取有效数据

如上图所示,DHT11信号(包含响应信号和数据信号)未进行响应,所示一直为高电平。

解决措施:

主机至少拉低18ms,即延时18ms以上

2.5.2 数据失真

如上图所示,数据存在较多噪声,读取时会读错。

解决措施:

如上图所示,加上拉电阻。

3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温湿度测量电路原理图

3.1连接电路

按照上面的电路图连接各元件

DHT11的DATA引脚接P3.0,并添加10kΩ上拉电阻到VCC

LCD1602的RS、E分别接P2.0、P2.2

LCD1602的RW接P2.1

LCD1602的数据口D0-D7接P0.0-P0.7

P0口添加排阻上拉到VCC

添加11.0592MHz晶振和30pF电容到XTAL1和XTAL2

添加10kΩ电阻和10μF电解电容构成复位电路

3.2设置元件参数:

双击AT89C52,设置晶振频率为11.0592MHz

双击DHT11,可以设置初始温湿度值用于测试

4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温湿度测量控制程序

如上图所示,控制程序能够实现AT89C52单片机读取DHT11温湿度传感器数据并在LCD1602显示屏上显示。

//头文件与位定义
#include<reg51.h>
#include<intrins.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sbit Data=P3^0;   //DTH11 data线
uchar rec_dat1[4];   //DTH11 湿度数据
uchar rec_dat2[4];   //DTH11 温度数据bit fg=1;sbit RS = P2^0;sbit RW = P2^1;sbit EN = P2^2;
//ms延时函数
int delay(unsigned char xms)
{unsigned char x,y;for(x=xms;x>0;x--)for(y=110;y>0;y--);return 0;
}
//DHT11  us延时函数
void DHT11_delay_us(uchar n)
{while(--n);
}
//DHT11  ms延时函数
void DHT11_delay_ms(uint z)
{uint i,j;for(i=z;i>0;i--)for(j=110;j>0;j--);
}//LCD写命令
int write_com(unsigned char com)
{RS = 0;RW = 0;P0 = com;delay(5);EN = 1;delay(5);EN = 0;return 0;
}
//LCD初始化		
int LCD_init()
{EN = 0;write_com(0X38);//设置16*2显示,5*7点阵,8位数据接口write_com(0X0C);//设置开显示,不显示光标write_com(0X06);//写一个字符时,整屏右移write_com(0X01);//清屏return 0;
}
//LCD写数据
int write_date(unsigned char data1)
{RS = 1;RW = 0;P0 = data1;delay(5);EN = 1;delay(5);EN = 0;return 0;
}
//LCD显示
void LCD_send(unsigned char i,unsigned char j,unsigned char str[],unsigned char n)
{//输入:显示行数i,列数j,输出字符,输出字符长度nunsigned char x=0;if(i==1){write_com(0x80+j);}else{write_com(0x80+0x40+j);}for(x=0;x<n;x++){write_date(str[x]);delay(150);}
}//DHT11开始
void DHT11_start()
{//开始信号 低电平18us以上 高电平20-40usData=1;DHT11_delay_us(2);Data=0;DHT11_delay_ms(40);//延时18ms以上Data=1;DHT11_delay_us(30);//延时20-40us
}
//DHT11接收字节
uchar DHT11_rec_byte()      //接收一个byte(8bit)
{//处理响应信号 低电平40-50us高电平40-50usuchar i,dat=0;for(i=0;i<8;i++)    //从高到低依次接收8位数据{         while(!Data);   //等40-50us//通过高电平持续时间分别0和1(二进制)//低电平为bit位分割DHT11_delay_us(10);     //延时60us,如果还为高则数据为1,否则为0//数据信号dat<<=1;           //移位使正确接收8位数据,数据为0时直接移位if(Data==1)    //数据为1时,使dat加1来接收数据1dat+=1;//分割Bit位数据while(Data);  //等待数据线拉低   }  return dat;
}
//DHT11接收数据
void DHT11_receive()      //接收40bit数据(5byte)
{uchar R_H,R_L,T_H,T_L,RH,RL,TH,TL,revise;DHT11_start();if(Data==0){while(Data==0);   //等待拉高     DHT11_delay_us(40);  //拉高后延时80usR_H=DHT11_rec_byte();    //接收湿度高八位  R_L=DHT11_rec_byte();    //接收湿度低八位  T_H=DHT11_rec_byte();    //接收温度高八位  T_L=DHT11_rec_byte();    //接收温度低八位revise=DHT11_rec_byte(); //接收校正位DHT11_delay_us(25);    //结束if((R_H+R_L+T_H+T_L)==revise)      //校正{RH=R_H;RL=R_L;TH=T_H;TL=T_L;}//湿度处理rec_dat1[0]='0'+(RH/10);rec_dat1[1]='0'+(RH%10);rec_dat1[2]='R';rec_dat1[3]='H';
//温度处理rec_dat2[0]='0'+(TH/10);rec_dat2[1]='0'+(TH%10);rec_dat2[2]=0xdf;rec_dat2[3]=0x43;//摄氏度符号}
}//主函数
void main()   
{   LCD_init();//LCD初始化LCD_send(1,0,"HUM:",4);//湿度标题LCD_send(2,0,"TEM:",4);//温度标题DHT11_delay_ms(100);    //DHT11上电后1s内不发送指令  while(1)   {   DHT11_receive();//DHT11接收数据LCD_send(1,5,rec_dat1,4);//LCD数据显示LCD_send(2,5,rec_dat2,4);//LCD数据显示}   
}   

http://www.xdnf.cn/news/1360261.html

相关文章:

  • 【文献阅读】生态恢复项目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在JavaScript中,比较两个数组是否有相同元素(交集)的常用方法
  • 解决编译osgEarth中winsocket2.h找不到头文件问题
  • Node.js自研ORM框架深度解析与实践
  • C++11新特性全面解析(万字详解)
  • Starlink第三代终端和第二代终端的差异性有哪些?
  • Flink SQL执行SQL错误排查
  • MySQL的安装和卸载指南(入门到入土)
  • ZKmall模块商城的推荐数据体系:从多维度采集到高效存储的实践
  • 从“小麻烦”到“大难题”:Spring Boot 配置文件的坑与解
  • 04-ArkTS编程语言入门
  • 使用UE5开发《红色警戒3》类战略养成游戏的硬件配置指南
  • 源码导航页
  • Linux网络启程
  • 毛选一卷解析
  • 时间复杂度
  • C++STL底层原理:探秘标准模板库的内部机制
  • 大数据毕业设计选题推荐:基于Spark+Django的学生创业数据分析可视化系统详解 毕业设计/选题推荐/深度学习/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随机森林
  • Go语言IDE安装与配置(VSCode)
  • wpf之DockPanel
  • Python 闭包详解
  • rust语言 (1.88) egui (0.32.1) 学习笔记(逐行注释)(十三)菜单、右键菜单
  • JDK版本报错
  • Function + 枚举 + Map:轻量路由器的最佳实践
  • [GeographicLib] LocalCartesian用法
  • 时序数据库选型“下半场”:从性能竞赛到生态博弈,四大主流架构深度横评
  • Palantir Foundry 领先其他数据平台5到10年:一位使用者的深入观察
  • 门面设计模式
  • 第4章 SPSS简介与数据库构建
  • 网络协议---T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