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链表漫游指南:C++ 指针操作的艺术与实践

文章目录

  • 0. 前言
  • 1. 链表的分类
  • 2. 单链表的实现
    • 2.1 链表的基本结构——节点(Node)
    • 2.2 核心操作详解
      • 2.2.1 构造和析构
      • 2.2.2 插入操作
      • 2.2.3 删除操作
      • 2.3.4 其他操作
    • 2.4 总结
  • 3. 双向链表的实现
    • 3.1 基本结构设计
    • 3.2 基本操作
      • 3.2.1 初始化与销毁
      • 3.2.2 插入与删除的核心逻辑
      • 3.2.3 常用操作
    • 3.3 其他辅助函数
    • 3.4 总结
  • 4. 与顺序表对比
    • 4.1 时间复杂度对比
    • 4.2优缺点总结

0. 前言

上一章的顺序表底层是数组,封装了增删查改的功能接口成为了顺序表。存储顺序表的空间是连续的,顺序表非常大时,内存可能无法提供这么大的连续空间,由此,链表就被创造了。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空闲的内存空间散落在内存各处,而链表通过指针很好的链接起了各个分散的内存空间。

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内存空间分配并不连续,但是指针称为维系各个空间的桥梁

链表(linked list) 是一种线性数据结构,每个元素是一个节点对象,各个节点通过指针(或引用)相连接,指针(或引用)记录了下一个节点的内存地址,通过它可以从当前节点访问到下一个节点

1. 链表的分类

链表有多种结构,以下情况组合起来有232^323种:

  1. 单项或双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带头或不带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循环或不循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八种结构种,最常用的是最简单和最复杂的两种结构:

单链表(无头单项不循环链表):结构简单,一般作为其他数据结构的子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双向链表(带头双向循环链表):结构最复杂,实际使用中基本都是此结构,操作简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我们把这个带头的头称为哨兵位,哨兵位不存储有效数据(有些时候可能存储链表节点个数),位于链表第一个有效节点(头节点) 的前面。

现在我们来实现一下单链表和双向链表

2. 单链表的实现

2.1 链表的基本结构——节点(Node)

链表的最小单元是节点,C++用结构体或类定义,链表的一个节点包含指针域数据域,指针域保存该节点指向下一个结点的地址,数据域保存该节点的有效值。还有一个头指针的概念:头指针是链表的门把手,指向链表头节点的指针变量,是链表的入口

// 节点结构体,存储数据和指向下一个结点的指针
struct Node {T _value; // 数据域Node* _next; // 指针域// 节点构造函数 确保新节点创建时_next处于安全状态Node(const T& val) : _value(val), _next(nullptr) {}
};

然后我们将节点放入类中,加入单链表的基本信息:头指针、节点个数

template <typename T>
class single_list{
private:// 节点结构体,存储数据和指向下一个结点的指针struct Node {T _value;Node* _next;// 节点构造函数 确保新节点创建时_next处于安全状态Node(const T& val) : _value(val), _next(nullptr) {}};Node* _head; // 头指针,指向链表的第一个节点size_t _count; // 节点数量
};

我们引入类模板,能使链表的数据类型更多样化,需要什么样的类型我们就可以显式实例化什么类型的链表结构

2.2 核心操作详解

2.2.1 构造和析构

single_list() : _head(nullptr), _count(0) {}

利用初始化列表将链表初始化为空链表,方便后续操作

~single_list() { clear();}

调用清空函数删除所有节点,该函数在下文实现

2.2.2 插入操作

  1. 头插
// 头插 O(1)
void push_front(const T& val) {// 创建新节点Node* new_node = new Node(val);new_node->_next = _head;_head = new_node;++_count;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创建新的节点,新节点的指针指向原先的头节点,然后更新头指针的指向

  1. 尾插
// 尾插 O(n)
void push_back(const T& val) {Node* new_node = new Node(val);// 如果是空链表 new_node就是新的头节点if (!_head) {_head = new_node;}else {// 创建临时变量开始找尾节点Node* cur = _head;while (cur->_next != nullptr)  cur = cur->_next;cur->_next = new_node;}++_count;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空链表要做单独处理,新节点就是头节点了;链表非空,则要创建临时变量遍历整个链表找尾,一定不能用头指针遍历,使用头指针遍历会丢失头节点的数据

  1. 指定位置插入节点
// 插入指定位置 O(n)
void insert(int pos, const T& val) {// 确保pos的合法性// pos能取到_count,取到相当于尾插assert(pos >= 0 && pos <= _count);if (pos == 0) return push_front(val);// 创建临时变量找pos位置的节点Node* cur = _head;// 找到pos的前一个节点 cur最终指向pos-1的位置for (size_t i = 0; i < pos - 1; i++)// 循环pos - 1次{cur = cur->_next;}Node* new_node = new Node(val);new_node->_next = cur->_next;cur->_next = new_node;++_count;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于用户输入的pos要做检查,pos的值代表索引,从0开始。pos == 0,可以复用头插法,而pos == _count则代表尾插,在下面的循环逻辑中,是找到pos的前一个节点,所以pos的边界判断都可以取到。然后更新指针指向即可

2.2.3 删除操作

空链表不能执行删除操作

  1. 头删
// 头删 O(1)
void pop_front() {// 空链表不能删除assert(_head);// 非空链表Node* tmp = _head;_head = tmp->_next;delete tmp;--_count;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尾删
// 尾删 0(n)
void pop_back() {// 空链表不能删除assert(_head);// 非空链表  先找尾节点的先驱节点// 如果只有一个节点 删除即可if (_head->_next == nullptr) {delete _head;_head = nullptr;}else {Node* cur = _head;while (cur->_next->_next) cur = cur->_next;delete cur->_next;cur->_next = nullptr;}--_count;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删除指定位置节点
// 删除指定位置
void erase(int pos) { // 确保pos合法性assert(pos >= 0 && pos < _count); // pos == 0 头删if (pos == 0) {pop_front();return;}Node* cur = _head;for (size_t i = 0; i < pos - 1; i++) {cur = cur->_next;}Node* tmp = cur->_next; // 保存要删除的节点cur->_next = cur->_next->_next;delete tmp; --_count;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4 其他操作

size_t size() {return _count;
}bool empty() {return _count == 0;
}void clear() {while (_head) {Node* tmp = _head;_head = _head->_next;delete tmp;}_count = 0;
}void Print()
{if (!_head) { // 空链表处理std::cout << "nullptr" << std::endl;return;}Node* cur = _head;while (cur) { // 遍历所有节点std::cout << cur->_value; if (cur->_next) {std::cout << "->";}cur = cur->_next;}std::cout << "->nullptr" << std::endl;
}

2.4 总结

操作实现逻辑时间复杂度
头插(push_front)新节点指向原头节点,更新头指针O(1)O(1)O(1)
尾插(push_back)遍历至尾节点,将其指针指向新节点O(n)O(n)O(n)
指定位置pos前插入(insert)找到目标位置前一个节点,插入新节点O(n)O(n)O(n)
头删(pop_front)保存原头节点,头指针后移,释放原节点O(1)O(1)O(1)
尾删(pop_back)遍历至尾节点前一个节点,释放尾节点O(n)O(n)O(n)
指定位置删除(erase)找到目标位置前一个节点,释放目标节点O(n)O(n)O(n)
清空(clear)从头部开始,逐个释放所有节点O(n)O(n)O(n)
  • 优点:
  1. 动态内存分配: 无需预先指定大小,按需分配内存
  2. 头部操作高效: 头删头插都是O(1)O(1)O(1)
  3. 插入删除灵活: 不用像顺序表一样挪动大量数据,只需要修改指针
  • 缺点:
  1. 不支持随机访问: 访问第n个元素需要从头遍历
  2. 尾部操作效率低: 尾插尾删需要遍历到尾部
  3. 指针管理复杂: 容易出现野指针、空指针问题
  4. 额外内存开销: 每个节点需要额外空间存储指针
  • 使用场景
  1. 需要频繁进行头部插入删除操作
  2. 数量不确定,需要动态调整大小
  3. 内存有限,不适合顺序表使用的场景
  4. 不需要随机访问元素

3. 双向链表的实现

3.1 基本结构设计

双向链表是带头双向循环链表的简称,结合了三种思路:

  • **双向:**每个节点有前驱指针_prev和后继指针_next,方便前后遍历
  • **循环:**链表尾节点_next指回哨兵位,哨兵位的_prev指向尾节点,整个链表形成一个环
  • **带头(带哨兵位):**用一个特殊节点_sentinel作为表头,不存储有效数据,只起到占位、边界作用

这样做的优点是:

  • 统一了插入和删除的逻辑,不用判别头和尾
  • 空链表和非空链表的处理方式一致,封装性更好
  • 代码更简洁,出错率低

我们先设计一个内部节点结构Node

template <typename T>
struct Node {T _value;Node* _prev;Node* _next;Node(const T& val) : _value(val),_prev(nullptr),_next(nullptr){}
};

再设计链表类:double_list:

  • _sentinel:哨兵节点,始终存在。
  • _count:链表中有效节点的个数。
class double_list {
private:struct Node {T _value;Node* _prev;Node* _next;Node(const T& val) : _value(val),_prev(nullptr),_next(nullptr){}};Node* _sentinel; // 哨兵位size_t _count;
};

3.2 基本操作

3.2.1 初始化与销毁

double_list() : _count(0) {// 初始化哨兵位 _prev  _next都指向自己_sentinel = new Node(T()); //不存储有效数据_sentinel->_next = _sentinel;_sentinel->_prev = _sentinel;
}~double_list() { clear(); delete _sentinel; }

3.2.2 插入与删除的核心逻辑

1. 在指定位置前插入

// 在pos节点前插入new_node
void insert_node(Node* pos, Node* new_node) {// 先确定好new_node的位置new_node->_prev = pos->_prev;new_node->_next = pos;// 这里顺序不能反了pos->_prev->_next = new_node;pos->_prev = new_node;++_count;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处理指针指向顺序不能颠倒,要先考虑原有节点存在,这里详细讲一下,后续不再赘述。

对任意相邻三点 A <-> B <-> C

  • A->_next == B
  • B->_prev == A
  • B->_next == C
  • C->_prev == B

做插入/删除时,不要提前破坏老的不变量,要么先把新节点“准备好”,要么先把“邻居接好”,保证任何时刻都能从 S 沿 _next_prev 找回环,不会丢失链。所以,在 pos 前插入 new_node 的正确顺序为:设:B = pos A = B->_prev

安全顺序(推荐)

  1. 先给新节点“自报家门”(只写新节点,不动旧链)

    new_node->_prev = A;
    new_node->_next = B;
    
  2. 再接左边的_next

    A->_next = new_node;
    
  3. 最后接右边的_prev

    B->_prev = new_node;
    

这套顺序的逻辑是:

  • 第1步只动 new_node,不破坏原有结构;
  • 第2步把 A 指向新节点,此时从左侧走到 new_node 没问题;
  • 第3步把 B 的前驱改为新节点,完成闭合;
  • 全程不会出现“链断掉一截找不回来的窗口期”。

为什么不能颠倒?一个典型反例:

// ❌ 先改 B->_prev,再去用 pos->_prev
B->_prev = new_node;
B->_prev->_next = new_node; // 此时 B->_prev 已是 new_node,这行等价 new_node->_next = new_node,链炸

如果没有缓存 A(而是反复写 pos->_prev),一旦你先把 B->_prev 改成了 new_node,再通过 pos->_prev 想找到老的 A 就晚了——你拿到的是 new_node,从而把 new_node->_next 错误地指向 new_node 自己,造成环路破坏。

结论:如果你不缓存 A,就必须按先写 new_node 的 _prev/_next,再写 A->_next,最后写 B->_prev的顺序。
如果你缓存了:Node* A = B->_prev;,则可以适当调换 2、3 两步的先后(先改 B->_prev 或先改 A->_next 都行),因为 A 已经固定,不会丢。

2. 删除指定节点

// 删除指定节点
void erase_node(Node* pos) {pos->_prev->_next = pos->_next;pos->_next->_prev = pos->_prev;delete pos;--_count;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还是用这条链路举例子:A <-> B <-> C

设:B = pos A = B->_prev C = B->_next

安全顺序(必须这样):

  1. 先把邻居接好,绕过 B

    A->_next = C;
    C->_prev = A;
    
  2. 再释放 B

    delete B;
    

为什么?

  • 如果你先 delete B,随后再去访问 B->_prevB->_next 来接回邻居,就会解引用野指针,是未定义行为。
  • 先把 AC 直接连起来,保证环不断;最后才安全释放 B

常见错误:

delete B;              // ❌ 提前释放
A->_next = B->_next;   // 立刻野指针解引用

有了这两个基础操作,头插、尾插、头删、尾删都能用它们实现。所以这两个操作可以封装到private中,仅供类自己使用。

3.2.3 常用操作

1. 头插&尾插

// 头插 在哨兵位后插入
void push_front(const T& val) {insert_node(_sentinel->_next, new Node(val));
}// 尾插 在哨兵位前插入
void push_back(const T& val) {insert_node(_sentinel, new Node(val));  
}

2. 头删&尾删

// 头删 哨兵位的next
void pop_front() {if(empty()) throw std::out_of_range("List empty");erase_node(_sentinel->_next);
}// 尾删 哨兵位的prev
void pop_back() {if (empty()) throw std::out_of_range("List empty");erase_node(_sentinel->_prev);
}

3. 访问指定位置

// 访问指定位置节点 用索引
T& at(int pos) {if(pos < 0 || pos >= _count) throw std::out_of_range("Index out of range");//创建临时节点访问链表// 哨兵位的next索引是0Node* cur = _sentinel->_next;for (size_t i = 0; i < pos; i++){cur = cur->_next;}return cur->_value;}

4. 指定位置插入&删除

// 在pos位置节点前插入新节点
void insert(int pos, const T& val) {if(pos < 0 || pos > _count) throw std::out_of_range("Insert position out of range");// 要在pos前插入 就从哨兵位走Node* cur = _sentinel;for (size_t i = 0; i < pos; i++){cur = cur->_next;}insert_node(cur, new Node(val));}// 删除pos位置的节点
void erase(int pos) {if(pos < 0 || pos >= _count) throw std::out_of_range("Erase position out of range");// 找pos位置 从索引为零的位置开始Node* cur = _sentinel->_next;for (size_t i = 0; i < pos; i++){cur = cur->_next;}erase_node(cur);
}

3.3 其他辅助函数

打印链表

void Print() {std::cout << "_sentinel->";Node* cur = _sentinel->_next;while (cur != _sentinel) {std::cout << cur->_value << "->";cur = cur->_next;}std::cout << "_sentinel" << std::endl;
}

清空链表

// 清空链表 保留哨兵位
void clear() {Node* cur = _sentinel->_next;while (cur != _sentinel) {Node* tmp = cur;cur = cur->_next;delete tmp;}_sentinel->_next = _sentinel;_sentinel->_prev = _sentinel;_count = 0;
}

判断链表是否为空

bool empty() const { return _count == 0; }

返回链表长度

size_t size() const { return _count; }

3.4 总结

操作说明时间复杂度
push_front(val)头插,在哨兵后插入新节点O(1)O(1)O(1)
push_back(val)尾插,在哨兵前插入新节点O(1)O(1)O(1)
insert(pos, val)在第 pos 个位置前插入新节点(需遍历到 pos)O(n)O(n)O(n)
insert_node已知节点 pos 前插入 new_node,只改指针O(1)O(1)O(1)
pop_front()头删,删除第一个节点O(1)O(1)O(1)
pop_back()尾删,删除最后一个节点O(1)O(1)O(1)
erase(pos)删除第 pos 个节点(需遍历到 pos)O(n)O(n)O(n)
erase_node删除已知节点指针O(1)O(1)O(1)
at(pos)按索引访问第 pos 个节点O(n)O(n)O(n)
  • 优点
  1. 带哨兵节点:_sentinel 作为头尾的“标志”,统一了边界条件,避免空链表、头删、尾删的特殊情况。
  2. 循环结构: 遍历时不用判断 nullptr,走到 _sentinel 就说明一圈结束。
  3. 双向链表: 已知某个节点指针时,删除/插入只需改前后两个指针,操作 O(1)O(1)O(1)
  4. 动态存储: 不需要连续内存,比数组更灵活。
  • 缺点
  1. 访问效率低:atinserterase 都需要顺序遍历, O(n)O(n)O(n)
  2. 额外空间开销大 每个节点需要两个指针 _prev_next,比单链表开销更高。
  3. 实现复杂: 插入/删除时要维护两个方向的指针,顺序稍有不慎就会出现 bug(比如断链、死循环)。

4. 与顺序表对比

4.1 时间复杂度对比

操作数组 (顺序表)单向链表双向循环链表(带头)
按下标访问O(1)O(1)O(1)O(n)O(n)O(n)O(n)O(n)O(n)
按值查找O(n)O(n)O(n)O(n)O(n)O(n)O(n)O(n)O(n)
头插O(n)O(n)O(n)(需要整体移动)O(1)O(1)O(1)O(1)O(1)O(1)
尾插问O(1)O(1)O(1)(有容量时)O(1)O(1)O(1)O(1)O(1)O(1)
中间插入O(n)O(n)O(n)(移动元素)O(n)O(n)O(n)(遍历到位置)O(n)O(n)O(n)(遍历到位置)
头删O(n)O(n)O(n)(整体移动)O(1)O(1)O(1)O(1)O(1)O(1)
尾删问O(1)O(1)O(1)O(n)O(n)O(n)(需找前驱)O(1)O(1)O(1)
删除已知节点指针O(1)(仅数组下标已知时)O(n)O(n)O(n)(需找前驱)O(1)O(1)O(1)
空间使用连续空间,高效每节点额外 1 个指针每节点额外 2 个指针
遍历O(n)O(n)O(n)O(n)O(n)O(n)O(n)O(n)O(n)

4.2优缺点总结

顺序表

  • 优点:支持随机访问 O(1)O(1)O(1),内存利用率高,局部性好。
  • 缺点:插入/删除开销大(需要整体移动),容量固定或扩容开销高。
  • 适用场景:频繁访问、较少插入删除。

单链表

  • 优点:插入/删除高效,内存分配灵活。
  • 缺点:不能快速找到前驱,删除已知节点需 O(n)O(n)O(n),访问慢。
  • 适用场景:需要频繁插入/删除,但多在链表头部操作。

双向链表(带头循环)

  • 优点
    • 插入/删除效率高,尤其是头尾操作 O(1)O(1)O(1)
    • 已知节点指针时,删除/插入 O(1)O(1)O(1)
    • 带头哨兵,逻辑统一,不需要处理特殊情况。
  • 缺点
    • 空间开销更大,每节点要两个指针。
    • 随机访问仍是 O(n)O(n)O(n)
    • 实现复杂,指针操作容易出错。
  • 适用场景:需要频繁在任意位置插入/删除的场景
http://www.xdnf.cn/news/1349893.html

相关文章:

  • 蓝牙链路层状态机精解:从待机到连接的状态跃迁与功耗控制
  • 【大语言模型 15】因果掩码与注意力掩码实现:深度学习中的信息流控制艺术
  • Python本源诗话(我DeepSeek)
  • 企业视频库管理高效策略
  • 大数据接口 - 企业风险报告(专业版)API接口文档
  • 使用springboot开发-AI智能体平台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各个平台的智能体并让智能体和AI语音设备通信,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小艾同学~
  • 百度深度学习面试:batch_size的选择问题
  • 36_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零售柜物品检测识别系统(yolo11、yolov8、yolov5+UI界面+Python项目源码+模型+标注好的数据集)
  • 【深度学习新浪潮】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对视频进行内容分析和关键信息提取?
  • LeetCode56合并区间
  • Idea中 lombok 在“测试类中-单元测试”运行失败及解决方法
  • 商超高峰客流统计误差↓75%!陌讯多模态融合算法在智慧零售的实战解析
  • Elasticsearch:什么是神经网络?
  • Elasticsearch Persistence(elasticsearch-persistence)仓储模式实战
  • 批量归一化:不将参数上传到中心服务器,那服务器怎么进行聚合?
  • 浏览器解析网址的过程
  • 倍福下的EC-A10020-P2-24电机调试说明
  • 【JVM】JVM的内存结构是怎样的?
  • mysql为什么使用b+树不使用红黑树
  • Elasticsearch Ruby 客户端 Bulk Scroll Helpers 实战指南
  • TopK问题(堆排序)-- go
  • MySQL存储过程入门
  • 中农具身导航赋能智慧农业!AgriVLN:农业机器人的视觉语言导航
  • PostgreSQL15——查询详解
  • Python 十进制转二进制
  • 【每天一个知识点】AIOps 与自动化管理
  • 使用隧道(Tunnel)连接PostgreSQL数据库(解决防火墙问题)(含Java实现代码)
  • AI实验管理神器:WandB全功能解析
  • 【文献阅读】Advances and Challenges in Large Model Compression: A Survey
  • `strncasecmp` 字符串比较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