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安全检测与防御技术总结
一、服务器安全风险梳理
服务器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安全风险多样且复杂,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 不必要的访问暴露:如仅需提供 HTTP 服务却开放多余端口,增加攻击面。
- 外网主动攻击:包括 IP / 端口扫描、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等,通过网络层施压影响服务可用性。
- 漏洞利用攻击:针对服务器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漏洞发起攻击,如利用操作系统未修复漏洞入侵。
- 应用层攻击:涵盖 SQL 注入、XSS 跨站脚本攻击、跨站请求伪造(CSRF)等,通过篡改数据或伪造请求窃取信息或控制服务。
- 弱口令与端口风险:攻击者扫描开放端口并尝试暴力破解弱密码,获取服务器登录权限。
- 网站篡改风险:攻击者非法修改网页内容,植入恶意链接、侮辱性信息或反动言论,造成多维度损失。
二、DOS 攻击检测与防御技术
DOS(拒绝服务)攻击通过消耗服务器资源或带宽,导致服务瘫痪,其分布式形态(DDoS)危害更甚。
1. 攻击核心特征
- 攻击目的:消耗服务器带宽、耗尽服务器性能(如 CPU / 内存)、直接引发服务器宕机。
- 常见攻击类型:
- 洪水攻击:包括 ICMP 洪水(大量数据包占用带宽)、UDP 洪水、DNS 洪水(如 2016 年 DynDNS 事件)、SYN 洪水(利用 TCP 三次握手缺陷耗尽连接资源)。
- 畸形数据包攻击:发送异常数据包引发系统资源错误分配,如 Ping of Death、TearDrop。
- CC 攻击及变种:控制主机持续发送请求耗尽资源,慢速攻击通过长连接低速率发包占满服务器连接数。
2. 防御策略与配置
- SYN 代理防护:通过防火墙(如 NGAF)作为中间代理,验证客户端合法性后再与服务器建立连接,隔绝攻击数据包直接到达服务器。
- 配置步骤:
- 在防火墙中新增 “外网对内网攻击防护策略”,源区域设为外网,勾选 IP / 端口扫描防护。
- 指定需保护的服务器 IP 组,勾选所有 DoS/DDoS 攻击类型,可适当调低封锁阈值提升检测灵敏度。
- 高级防御中建议不勾选 “IP 数据块分片传输防护”,避免正常分片数据包被误拦截。
- 效果监控:通过内置数据中心的 “Dos 攻击” 日志,可查询攻击时间、类型、攻击者 IP 及处理动作(如封锁攻击源)。
三、IPS 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
入侵防御系统(IPS)通过实时监控与阻断攻击,弥补入侵检测系统(IDS)仅检测不阻断的不足。
1. IDS 与 IPS 对比
对比项 | IDS(入侵检测系统) | IPS(入侵防御系统) |
---|---|---|
工作原理 | 特征识别并记录攻击,用于审计 | 特征识别并实时丢弃攻击数据包 |
部署方式 | 并联(旁路镜像) | 串联(路由 / 透明)+ 并联 |
核心能力 | 被动检测,无阻断能力 | 主动检测,实时阻断攻击 |
响应速度 | 存在滞后性 | 实时响应 |
2. 常见入侵手段
包括蠕虫病毒(如 WannaCry 利用 MS17-010 漏洞传播)、恶意邮件、端口扫描、后门木马、间谍软件、口令暴力破解(字典法、规则法)等。
3. 防护配置与优化
- 防护对象:
- 客户端防护:阻止因客户端漏洞(如浏览器控件漏洞)引发的攻击。
- 服务器防护:防御针对 Web、DNS、FTP 等服务的漏洞攻击及口令暴力破解。
- 配置步骤:
- 新增 IPS 策略,保护客户端时源区域设为内网客户端区域,目的区域为外网;保护服务器时源区域设为外网,目的区域为服务器区域。
- 选择对应防护类型(如 “保护服务器”“口令暴力破解”),设置动作(允许 / 拒绝)、联动封锁及日志记录。
- 误判处置:通过日志查询误判规则的漏洞 ID,在漏洞特征识别库中修改动作(放行 / 禁用),或直接添加例外排除正常通讯。
四、WEB 攻击检测与防御技术
Web 应用作为服务器对外服务的主要入口,面临的攻击集中且多样,Web 应用防火墙(WAF)是核心防护手段。
1. 常见 Web 攻击类型
- 注入攻击:SQL 注入通过在表单或 URL 中插入 SQL 命令,欺骗服务器执行恶意操作;系统命令注入则通过构造命令字符串调用系统功能。
- 跨站攻击:XSS(跨站脚本)注入恶意脚本窃取用户 Cookie;CSRF 盗用用户身份发送恶意请求(如转账、添加管理员)。
- 其他攻击:网页木马植入、网站扫描、WEBSHELL 上传、目录遍历(未授权访问敏感目录)、信息泄漏(暴露源代码、配置信息)等。
2. WAF 防护配置
- 核心策略:通过检测 HTTP 请求中的恶意特征(如 SQL 关键字、异常脚本),阻断攻击行为。
- 配置步骤:
- 新增 WAF 策略,源区域设为外网,目的区域为服务器区域,指定需保护的服务器 IP 组。
- 端口按实际 Web 服务配置(默认 80,非标准端口需手动填写),防护类型选择 “全部”,按需设置动作与日志记录。
- 误判处理:
- 方法一:在 “排除列表” 中新增 URL 参数排除,跳过特定参数的攻击检测。
- 方法二:在 Web 应用防护日志中找到误判记录,直接点击 “添加例外” 豁免该请求。
五、网页防篡改技术
网页篡改不仅影响服务可信度,还可能造成经济、名誉甚至政治风险,需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主动防护。
1. 核心防护机制
- 文件监控:在服务器部署驱动级监控软件,仅允许合法程序(如管理员操作进程)修改网站目录文件,非法程序的篡改行为将被拦截。
- 二次认证:管理员登录网站后台时,需通过邮件验证码验证(如提交管理员邮箱后接收验证码),黑客因无法获取合法邮箱及验证码被阻断。
2. 配置与注意事项
- 客户端配置:下载并安装防篡改客户端,关联防火墙策略后激活,客户端离线时仍可生效。
- 二次认证设置:在 “网站篡改防护” 策略中配置服务器 IP、后台登录端口及 URL,选择认证方式(IP 白名单 / 邮件认证),邮件认证需提前配置发件服务器。
- 关键注意事项:
- 若服务器已存在 WEBSHELL,防篡改客户端无法拦截其篡改行为,需先清除恶意文件。
- Windows 客户端需通过安装目录的 tamper.exe 卸载(需密码);Linux 系统需卸载程序后重启服务或服务器以完全消除防护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