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P 17. 速算机器人
目录
题目链接:
题目:
解题思路:
代码:
总结:
题目链接:
LCP 17. 速算机器人 - 力扣(LeetCode)
题目:
# LCP 17. 速算机器人
小扣在秋日市集发现了一款速算机器人。店家对机器人说出两个数字(记作 `x` 和 `y` ),请小扣说出计算指令:
- **"A" 运算**:使 `x = 2 * x + y`;
- **"B" 运算**:使 `y = 2 * y + x`。
在本次游戏中,店家说出的数字为 `x = 1` 和 `y = 0` ,小扣说出的计算指令记作仅由大写字母 `A`、`B` 组成的字符串 `s` ,字符串中字符的顺序表示计算顺序,请返回最终 `x` 与 `y` 的和为多少。
## 示例 1
- **输入**:`s = "AB"`
- **输出**:`4`
- **解释**:经过一次 A 运算后,`x = 2`,`y = 0` 。再经过一次 B 运算,`x = 2`,`y = 2` 。最终 `x` 与 `y` 之和为 `4`。
## 提示
- `0 <= s.length <= 10`
- `s` 由 `'A'` 和 `'B'` 组成
解题思路:
本文解析了LeetCode LCP17速算机器人问题的解法。初始状态x=1,y=0,通过遍历指令字符串s中的'A'和'B'分别执行相应运算:'A'使x=2x+y,'B'使y=2y+x。最终返回x+y之和。分析发现,每个指令都会使x+y翻倍,因此结果等于2的s长度次方。给出了直接模拟运算和数学优化两种解法,前者更直观,后者更高效。代码时间复杂度O(n),空间复杂度O(1),适用于小规模输入。
代码:
class Solution {// 暴力法
public int calculate(String s) {if(s.length()==0) {return 1;}int x = 1,y=0;for (int i = 0; i < s.length(); i++) {char index = s.charAt(i);if(index == 'A') {x = 2*x+y;}else if (index == 'B') {y = 2*y+x;}}return x+y;}
}
速算机器人计算结果代码深度解析这段段 Java 代码出自 Solution 类的 calculate 方法,核心功能是模拟速算机器人的运算过程,根据输入的指令字符串 s,计算初始值为 x=1、y=0 时,经过所有指令后的 x 与 y 之和。代码采用直观的 “暴力法”(即逐字符模拟运算)实现,逻辑清晰且易于理解,以下从功能实现、代码细节、运算规律等维度展开详细解析。一、功能定位与核心需求匹配该方法的输入是一个由 'A' 和 'B' 组成的指令字符串 s(长度范围 0 <= s.length <= 10),输出是经过所有指令后 x 与 y 的和。
题目明确规定了初始值(x=1,y=0)和两种运算规则:
"A" 运算:x = 2 * x + y(更新 x 的值,y 保持不变);"B" 运算:y = 2 * y + x(更新 y 的值,x 保持不变)。
代码严格遵循这些规则,通过逐字符解析指令并更新 x、y 的值,最终返回两者之和,完全满足题目的核心需求。二、代码实现步骤拆解代码仅用 10 余行逻辑完成功能,步骤清晰,可拆解为 “处理空指令”“初始化变量”“遍历执行指令”“返回结果” 四个阶段:1. 处理空指令:if (s.length() == 0) { return 1; }这是对特殊情况的处理:当输入的指令字符串 s 为空(长度为 0)时,无需执行任何运算,直接返回初始状态下 x + y 的值(初始 x=1,y=0,和为 1)。
这一步避免了空字符串进入后续循环,既提升了效率,也体现了代码的健壮性 —— 考虑到 “无指令” 这一边界场景。2. 初始化变量:int x = 1, y = 0;按照题目要求,将 x 初始化为 1,y 初始化为 0,为后续运算提供起始值。这两个变量会在循环中被实时更新,反映每一步运算后的状态。3. 遍历执行指令:for (int i = 0; i < s.length(); i++) { ... }这是代码的核心逻辑,通过循环逐字符解析指令字符串 s,并根据字符类型执行对应的运算:
获取当前指令:char index = s.charAt(i) 从字符串中取出第 i 个字符(指令),index 只能是 'A' 或 'B'(题目约束)。执行 "A" 运算:if (index == 'A') { x = 2 * x + y; }
当指令为 'A' 时,按照规则更新 x 的值:新 x 等于原来的 x 乘以 2 再加上原来的 y,y 的值保持不变。执行 "B" 运算:else if (index == 'B') { y = 2 * y + x; }
当指令为 'B' 时,按照规则更新 y 的值:新 y 等于原来的 y 乘以 2 再加上原来的 x,x 的值保持不变。4. 返回结果:return x + y;循环结束后,所有指令均已执行完毕,此时 x 和 y 分别为最终状态的值,返回两者之和即为题目要求的结果。三、示例执行流程验证以题目中的示例 s = "AB" 为例,演示代码的执行过程,直观理解运算逻辑:
初始状态:x=1,y=0,s.length()=2(非空,不进入 if 分支)。第一次循环(i=0):
取出字符 s.charAt(0) = 'A' → 执行 "A" 运算:
x = 2 * 1 + 0 = 2(x 更新为 2),y 仍为 0。第二次循环(i=1):
取出字符 s.charAt(1) = 'B' → 执行 "B" 运算:
y = 2 * 0 + 2 = 2(y 更新为 2),x 仍为 2。循环结束:返回 x + y = 2 + 2 = 4,与示例输出一致。四、更多示例验证为进一步理解代码逻辑,再举两个典型案例:示例 2:s = "A"初始:x=1,y=0。执行 "A" 运算:x = 2*1 + 0 = 2,y=0。结果:2 + 0 = 2。示例 3:s = "BA"初始:x=1,y=0。第一步("B"):y = 2*0 + 1 = 1,x=1。第二步("A"):x = 2*1 + 1 = 3,y=1。结果:3 + 1 = 4。五、代码设计亮点与性能分析亮点:逻辑直观,贴合题意:采用 “逐字符解析 + 实时更新” 的思路,完全模拟人工执行指令的过程,代码可读性极高,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理解。边界处理完善:单独处理了 s 为空字符串的情况,避免了无效循环,同时保证初始状态的结果正确(返回 1)。高效的空间复杂度:仅使用 x、y、i、index 四个变量,空间复杂度为 \(O(1)\),无需额外数据结构,资源占用极少。严格遵循题目约束:代码中未使用任何多余的逻辑,完全按照题目给定的运算规则实现,确保结果的正确性。性能分析:时间复杂度:取决于指令字符串 s 的长度 n,循环会执行 n 次,每次循环中的操作(取字符、判断、运算)均为常数时间 \(O(1)\),因此整体时间复杂度为 \(O(n)\)。适用范围:题目中 s 的长度最大为 10,即使扩展到更长的字符串(如 1000 字符),该代码的效率仍能保持稳定,不会出现性能问题。六、隐藏的数学规律与优化思路代码采用的 “暴力法” 虽然直观,但通过分析运算过程可发现一个隐藏的数学规律,可进一步简化计算:
规律:每次执行 "A" 或 "B" 运算后,x + y 的值都会变为原来的 3 倍。
初始状态:x + y = 1 + 0 = 1;执行一次 "A":新 x = 2x + y,y 不变 → 新和为 (2x + y) + y = 2x + 2y = 2(x + y)? 不对,重新计算:
正确推导:执行 "A" 后,x' = 2x + y,y' = y → 和为 x' + y' = 2x + y + y = 2x + 2y = 2(x + y)?
(发现之前的规律错误,重新验证)
以 s="A" 为例:初始和为 1,执行后和为 2 → 2 = 1 × 2;
以 s="B" 为例:初始和为 1,执行后 y=1,和为 1 + 1 = 2 → 2 = 1 × 2;
以 s="AB" 为例:执行 "A" 后和为 2,执行 "B" 后和为 4 → 4 = 2 × 2;
实际规律:每次运算后,和变为之前的 2 倍。
因此,最终结果 = 初始和(1) × \(2^n\)(n 为指令长度)。
例如:
s="AB"(长度 2)→ 结果 = 1 × \(2^2 = 4\),与示例一致;s="A"(长度 1)→ 结果 = 1 × \(2^1 = 2\),与示例 2 一致。
基于此规律,可将代码优化为一行:
java运行return s.length() == 0 ? 1 : (int) Math.pow(2, s.length());
但原代码的价值在于直观模拟运算过程,适合理解题目的本质,而优化后的代码虽然简洁,但隐藏了运算逻辑,在教学或初学场景中,原代码的 “暴力法” 更具可读性。总结这段代码是 “模拟类算法问题” 的典型实现,通过逐字符解析指令、实时更新变量的方式,精准还原了速算机器人的运算过程。其优势在于逻辑直观、边界处理完善、性能高效,完全满足题目的需求。虽然存在基于数学规律的更简洁解法,但原代码的 “暴力法” 更贴近问题的本质,便于理解和维护,尤其适合初学者学习 “模拟流程” 类问题的解题思路。通过分析这段代码,可深入体会 “将抽象规则转化为具体代码逻辑” 的过程,为解决类似的模拟运算问题提供参考。
总结:
本文解析了LeetCode LCP17速算机器人问题的解法。初始状态x=1,y=0,通过遍历指令字符串s中的'A'和'B'分别执行相应运算:'A'使x=2x+y,'B'使y=2y+x。最终返回x+y之和。分析发现,每个指令都会使x+y翻倍,因此结果等于2的s长度次方。给出了直接模拟运算和数学优化两种解法,前者更直观,后者更高效。代码时间复杂度O(n),空间复杂度O(1),适用于小规模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