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AI创业者崛起与AI商业应用新玩法:从Mercor到历史人物复刻的机遇
你知道吗,最近有本超火的书,叫《AI 群星闪耀时》,是清华大学刘知远团队创作的。这里面讲了 AI 发展历程中那些超燃的瞬间,还有 28 位人工智能先驱的传奇人生。从 1956 年达特茅斯会议正式提出 “人工智能” 术语,到现在也不过短短几十年,可这期间人们对 AI 的探索,那真是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就拿莱布尼茨来说,他专门论述二进制的论文《数字新科学论》一开始根本不被认可,最后还是借助中国文化风潮才发表出来。还有马文・明斯基,他在人工智能创世之初贡献超大,得了个 “人工智能之父” 的称号,可他在书里对感知器局限性的讨论,被人误解成所有神经网络都干不了有意义的事儿,这直接导致神经网络研究衰退,人工智能领域进入了 “第一个寒冬”。不过好在有 “神经网络之父” 杰弗里・埃弗雷特・辛顿,几十年坚守,才让神经网络研究重见天日,成了现在人工智能研究的主流。
你再看看现在的 AI 创业圈,那也是热闹非凡,尤其是一批 00 后创业者,简直是在 AI 领域掀起了惊涛骇浪。你能想象吗,有人 3 年时间,就从实习生摇身一变,成了估值近 100 亿美元公司的 CEO。还有三个退学的 00 后,24 个月打造出了百亿级 AI 招聘独角兽 Mercor。他们高中时在辩论赛上夺冠,后来考上名校,却在大二集体休学,在宿舍捣鼓出了 Mercor 的第一版原型。这 Mercor 可不是普通的招聘网站,它是 AI 驱动的自动招聘系统。求职者上传简历后,得跟 AI 来个 20 分钟的视频面试;招聘方上传岗位信息,系统就能自动完成匹配、推荐、筛选这些流程,就跟和懂业务的猎头机器人对话似的。现在平台已经有超过 46 万名活跃求职者,客户里还有 OpenAI 这样的科技巨头呢。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这些 00 后凭啥能在 AI 创业里混得风生水起?你想想看,编程对他们来说就跟母语似的,这是他们通往 AI 创业的起点。而且他们成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 “需求从哪来” 感知超敏锐。他们对 “组织” 和 “产品” 的理解也和以前不一样,产品就是 AI,而不是 “+AI”,团队也追求极简高效,用技术替代人力,用系统代替层级。
再讲讲 AI 和商业结合这块儿。之前有个聚焦 “AI + 商业” 领域的行业峰会,会上提到现在企业在 AI 应用上,老是陷入 “重概念、轻实效” 的误区。企业得有战略前瞻性,一方面拓宽技术覆盖场景,一方面深耕业务场景,这样才能精准落地。生成式 AI 可不光能降本增效,还能通过数据洞察重构用户需求,孵化新商业模式呢。企业得把 AI 技术嵌入决策闭环,通过敏捷迭代和组织文化适配,让 AI 和核心业务深度协同,产生价值裂变。
还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现在有不少账号靠 AI 复刻历史人物火了。就比如【AI 海公子】这个账号,从 2025 年 6 月开始发作品,到现在才发了 26 条视频,就涨粉 20 万了。它置顶内容讲《左宗棠的一生》,点赞都有 16 万,评论区热闹得很。为啥这类内容能火呢?首先,像秦始皇、岳飞、诸葛亮这些历史人物,本身就自带流量,名字一亮出来,用户就想点进去看看。其次,AI 能快速输出人物传记结构,资料高度标准化,文案不容易出错,节奏也好把控。而且人生起伏加上历史情怀,特别能打动 “读书人”“情绪人”“思考者” 这些群体。最后,用 AI 生成的人物形象也很统一,能打造风格化头像,增强品牌感和视觉沉浸。从变现角度来看,能靠平台流量主收益,还能转私域卖课程,或者带货书籍、做人物 IP 孵化,变现方式可不少。
你看,AI 领域从那些先驱们的热血探索,到现在 00 后创业者的异军突起,再到和商业的深度结合,还有在内容创作上的新玩法,这一路发展是不是特别精彩?你对 AI 的哪个方面最感兴趣呢,是技术突破,还是商业应用,又或是内容创作?不妨在评论区聊聊,大家一起探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