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问答系统:如何用大语言模型打造高精度合规的金融知识引擎
假如我现在向大模型提问,我的问题是:请查询在2021年度,68**38股票涨停天数?
或者我问:湖南*****科股份有限公司变更设立时作为发起人的法人有哪些?
大模型巴拉巴拉给我一个答案,那怎么让我信任大模型的输出是准确的呢?而不是大模型编造的内容?
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基金交易数据、招股说明书、年报季报等非结构化文本中快速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成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如果现在开发一款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金融问答系统,如何通过自然语言交互的方式,帮助用户高效获取准确、可信的金融信息。
假如该系统的输入数据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高频更新的基金日交易数据,二是大量PDF格式的招股说明书、基金合同、定期报告等文档。这些数据不仅体量庞大,而且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与时效性,对系统的准确性、严谨性和响应速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然而,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我们面临一个关键问题:如何确保模型输出的准确性并减少“幻觉”现象的发生? 大语言模型虽然在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方面表现出色,但由于其训练机制和泛化能力,容易在缺乏上下文或数据支持的情况下“编造”答案,这对于金融这种对信息准确性要求极高的领域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实际工程实践中提升金融问答系统的可靠性:
- 如何结合知识图谱、向量检索技术、全文检索技术,增强模型对专业内容的理解;
- 如何通过提示词工程引导模型输出更加规范和有依据的回答;
- 如何引入外部验证机制,如事实核查模块或引用标注功能;
- 如何设计评估体系,量化模型回答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
- 以及如何通过微调、RAG等方法进一步提高模型的表现。
1. 数据预处理与质量优化
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
- 基金日交易数据(结构化数据):
- 标准化与归一化:对交易数据进行清洗数据(处理缺失值、异常值),标准化处理(如标准化价格、收益率等指标),消除量纲差异。
- 异常值检测:通过统计方法(如Z-score、IQR)识别并清洗异常交易数据。
- 时序建模:将交易数据按时间序列组织,便于后续模型理解时间依赖性。
- 招股说明书PDF文件(非结构化文本):
- 文本提取与清洗:使用工具提取PDF文本,去除页眉、页脚、换行符、空格等,对解析后的文本进行语义分段(按章节、段落、表格分类)。
- 实体识别与关系抽取:利用NLP技术(如预训练模型)提取关键信息(如公司名称、财务指标、风险披露等),添加元数据(如公司名称、章节标题、页码),并构建结构化知识库。
- 多模态数据融合:若PDF包含图表,需结合图像识别技术提取表格和图表信息。
- 构建向量数据库:使用领域适配的嵌入模型(如微调后的text-embedding-3-large)对文本分块编码,提升检索相关性。
2. 模型训练与微调
领域适配训练
- 监督微调(SFT):
- 使用标注的金融问答数据集(如基金投资问题、招股说明书解析问题)对模型进行微调,提升其在金融领域的准确性。
- 示例:针对“某基金的年化收益率是多少?”类问题,训练模型直接从交易数据中提取答案。
- 直接偏好优化(DPO):
- 基于人类标注的偏好数据(如“答案A比答案B更准确”),优化模型生成策略,减少模糊或虚构的回答。
- 强化学习(RL):
- 结合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通过奖励机制引导模型生成符合金融规范的答案(如避免主观推测)。
3. 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
(1)知识库构建
- 实时知识库:将基金交易数据、招股说明书内容及外部权威数据(如法规、政策)构建为结构化知识库,支持实时检索。
- 知识图谱整合:利用金融知识图谱(如公司股权关系、产品结构)作为辅助信息源,确保答案与已知实体和关系一致。
(2)检索与生成结合
- 多步检索:当用户提问时,系统先通过全文匹配、语义检索(如向量数据库)定位相关文档或数据片段。
- 上下文约束生成:在生成答案时,强制模型引用检索到的上下文内容,避免凭空编造。
- 示例:用户问“某基金的风险等级”,系统检索到招股说明书中的风险披露条款后,生成答案时直接引用该条款。
4. 后处理与校验机制
(1)规则校验
- 逻辑一致性检查:通过规则引擎验证生成答案是否符合金融逻辑(如收益率计算公式、风险等级定义)。
- 事实性校验:结合知识库或API接口(如证监会官网)验证关键数据(如基金代码、发行日期)的准确性。
(2)多模型交叉验证
- 多模型投票:对同一问题使用多个微调模型生成答案,选择多数模型一致的结果。
- 置信度评估:为答案附加置信度评分,若评分低于阈值则提示用户进一步确认。
(3)溯源与可解释性
- 答案末尾自动附加引用来源(如“来源:XX招股说明书第20页”),支持用户点击跳转原文。
- 记录模型生成时的检索日志,便于追溯错误原因。
(4)人工审核接口
- 对高风险问题(如涉及法律条款、重大财务预测)自动转交专家审核,审核结果反馈至模型训练。
5. 提示工程与交互优化
(1)精准提示词设计
-
角色设定:明确模型在金融领域的角色(如“金融分析师”),约束其生成风格(如避免主观建议)。
-
上下文注入:在提示词中提供背景信息(如“请基于用户提供的2023年基金交易数据回答”),限制模型依赖外部知识。
-
严格约束输出格式:
prompt = """ 你是一个严谨的金融问答助手,回答必须基于以下资料: {检索到的上下文} 若资料不足,需明确告知。回答格式: 答案:[简明结论] 依据:[引用文件名称、页码、原文片段] """
-
添加推理链:
要求模型先输出检索到的证据,再生成答案(如“步骤1:检索到招股书第10页提到…;步骤2:因此答案是…”),便于后期验证。
(2)用户反馈闭环
- 动态优化:收集用户对答案的反馈(如“是否准确”),用于迭代改进模型和提示词。
- 透明化输出:在答案中标注引用来源(如“根据招股说明书第X页”),增强可信度。
- 对高频错误问题定向优化(如补充相关数据到知识库)。
6. 持续监控与更新
- 数据更新机制:定期更新基金交易数据和招股说明书内容,确保知识库时效性。
- 模型迭代:根据市场变化(如新法规、新产品)重新训练模型,避免知识过时。
- 自动化测试集:
- 构建验证集(如1000个标注QA对),每日运行测试,监控指标
- 准确率:答案与标注的一致率。
- 幻觉率:模型自行编造内容的比例(可用NLI模型检测)。
- 召回率:检索系统覆盖真实答案的比例。
7. 实际应用示例
假设用户提问:“某基金在2024年的年化收益率是多少?”
系统处理流程:
- 检索:从基金交易数据中提取2024年的每日净值数据。
- 计算:通过公式计算年化收益率(如复利公式)。
- 生成:输出结果并引用数据来源(如“根据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的净值数据”)。
- 校验:通过规则引擎验证计算逻辑是否正确,确保无矛盾。
总结
通过上述策略,可以显著提升金融问答系统的准确性并减少幻觉问题。核心在于:
- 数据质量:确保训练和推理数据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 模型适配:通过微调和RAG技术将通用模型转化为金融领域的专业模型。
- 校验机制:结合规则和多模型验证,过滤错误输出。
- 动态优化:持续更新数据和模型,适应金融领域的快速变化。
最终目标是让系统在回答金融问题时,既能利用大模型的生成能力,又能严格遵守金融领域的规范和事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