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前赢单评分是越权吗?
相关文章
- 软件实施工作个人看法
当前部门软件产品经理的职责涵盖售前支持工作。此前梳理工作时,计划在每个售前支持项目完成后,由支持人对项目赢单概率进行评估,旨在通过这一机制筛选重点项目,为赢单率高的项目优先配置资源。
然而在汇报过程中,领导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售前支持仅是项目整体的一小部分,建议售前支持者(产品经理)应更聚焦夯实本职工作基础,对每个支持项目进行深度分析,提炼优势亮点与改进方向,形成可复用的经验沉淀,助力后续工作优化。
我认为这种做法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原因如下:
- 支持这一角色由产品经理担任,可以说是在售前工作中的佼佼者,他们具备深入分析项目的能力。
- 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是两端分化:产品端被动地执行售前任务,缺乏持续跟进;而销售端在提供支持后便不再过问,没有后续计划。这种情况导致尽管双方都付出了努力,但最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团队合作——一个人做决策,一部分人提供建议和支持,而最终需要一群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目标。
鉴于此事,我打算整理一下自己在工作中对售前工作的理解。当今汽车行业的网上统一定价模式获得了众多新能源厂商的认可,那么下一步将会是什么呢?项目真的无法做到明码标价吗?实际上,许多情况下并非因为项目需求过于特殊而必须进行定制化,而是"金钱在一处,各凭本事去掏"。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服务标准的提升,未来的服务模式必将共同进化并推进。
专业度:这是立身之本
(一)产品专业度:把自家产品摸透
售前工程师要是对自己的产品都不熟悉,那可就太尴尬了。就好比你去一家餐厅,服务员连菜单上的菜是啥味道、用的啥食材都说不清楚,你还能放心点菜吗?售前也一样,要对产品的功能、性能参数、技术架构这些基本问题了如指掌。
糟糕售前场景:面对客户“你们产品稳定性如何”的提问,只会机械回复“支持 99.99% 可用性”。
有经验者这样拆解:
- 数据锚定:“我们在金融行业客户案例中,曾支撑过单日 2000 万笔交易零中断”。
- 风险预判:“对比竞品的单体架构,我们的分布式设计能规避单点故障,这对您的异地多中心业务至关重要”。
- 成本推演:“按您当前业务规模,3 年内无需额外扩容即可满足增长需求,预计节省 30% 硬件成本”。
进阶技巧:
-
用“技术 + 场景 + 价值”三段论替代单纯参数罗列。
-
建立“产品能力矩阵”,将功能模块与客户业务痛点一一对应。
(二)定制方案:针对项目现状“量体裁衣”
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特点,售前不能拿着一套方案到处套用。这就像是裁缝做衣服,得根据客人的身材、喜好来量身定做。售前要根据项目的现状,比如客户的行业特点、业务需求等,来制定专属的解决方案。
糟糕售前场景:用同一套“万能 PPT”打天下:给制造业讲“互联网流量运营”,给银行客户秀“工业级传感器方案”。
专业度体现在“三层拆解”:
- 行业敏感度:针对制造业客户,先聊“设备故障率”“供应链响应速度”等核心指标。
- 需求翻译力:把“提升生产效率”转化为“通过物联网模块实时采集设备数据,预警故障率降低 25%”。
- 价值可视化:用甘特图演示“45 天完成产线改造,3 个月内回收系统投入成本”。
态度问题:关乎客户体验
(一)不和客户争论:尊重是关键
售前和客户交流时,千万不能和客户争论。客户可能对技术不太懂,但他们的需求和想法是很重要的。就像你和朋友聊天,朋友说他觉得一种手机好用,你却非要和他争论说另一种手机更好,这不是让人很不舒服吗?售前要是对客户的“低级问题”嗤之以鼻,或者总是试图证明自己比客户更聪明,那客户肯定会有抵触情绪。要尊重客户,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
糟糕售前场景:对客户“想做个性化界面”的需求嗤之以鼻:“标准化系统更稳定,你们不懂技术就别瞎改。”
结果客户当场黑脸:“我要的是让员工愿意用的系统,不是供起来的技术展品。”
有经验者这样拆解:
- 先接需求:“您提的界面个性化需求,确实切中一线操作痛点”。
- 再摆事实:“我们现有 3 套可配置模板,既能满足个性化,又能保障系统稳定性”。
- 最后给方案:“建议先做 A/B 测试,选最适合您团队的交互方案”。
(二)懂和销售配合:团队协作不能少
售前和销售是一对“黄金搭档”,要是不配合好,那销售过程就会乱成一锅粥。售前不能只顾自己做技术演示,还得和销售团队保持密切沟通。比如销售团队了解到客户的预算情况或者一些特殊需求,售前要及时调整方案;售前在演示中也不能过度承诺,不然销售团队后续兑现不了,客户就会对整个团队失去信任。只有售前和销售齐心协力,才能更好地拿下项目。
售前的两大协作“雷区”:
- 信息孤岛:闷头做演示,不提前了解“客户预算上限是 80 万”“竞品正在打价格战”等关键情报。
- 过度承诺:为炫技术脱口而出“我们能做 XX 功能”,却不知该功能需额外采购第三方插件,成本超支 40%。
优秀售前的协作三板斧:
- 战前会议:找销售要“客户决策链图谱”“历史沟通痛点清单”。
- 战中配合:客户质疑“实施周期太长”时,立即拆解里程碑(“第 1 周完成需求确认,第 3 周交付测试版本”),帮销售锁定信任。
- 战后复盘:主动输出《技术风险备忘录》,标注“客户 IT 团队需提前 3 人参与培训”等落地要点。
沟通能力:比“会表达”更重要的,是“会倾听”
(一)理解客户需求并转化
售前得有“读心术”,能听懂客户真正想要什么。客户可能说的是一些很模糊的需求,比如“我想要一个智能一点的系统”,售前就要通过沟通,挖掘出他们具体想要的是什么功能能让系统变智能,是有足够多的标准话术,还是遇到问题能及时预警等。然后把客户的需求转化为技术解决方案,让客户看到他们的需求能得到满足。
客户说“想要智能客服系统”,真实需求可能藏在冰山下:
- 表层需求:现有客服响应慢,投诉率上升。
- 中层需求:老板要求提升客户满意度,作为年度 KPI。
- 深层需求:担心竞品上线智能客服后,抢走年轻客群。
合格售前的“剥洋葱”技巧:
- 场景化提问:“当客户咨询高峰期,客服平均响应时间是多少?”
- 影响追问:“投诉率上升对复购率的具体影响有多大?”
- 竞品关联:“您关注的智能客服,是否参考了 XX 同行的做法?”
(二)把控节奏,清晰表达
和客户交流的时候,不能一股脑把所有东西都讲出来,得有节奏。就像给小朋友讲故事,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售前要根据客户的时间限制,把重点内容清晰地表达出来。比如客户只有半小时时间,售前就要在短时间内把产品最核心的优势、解决方案的关键点讲清楚,让客户明白你讲的内容是他们真正关注的。
高效沟通的“黄金三角”:
- 破冰期(5 分钟):用客户同行业案例开场(“上周刚帮 XX 零售客户,将客服效率提升了 40%”)。
- 核心期(20 分钟):聚焦“1 个核心痛点 + 2 套解决方案”(例如:针对“跨部门协作低效”,提供“轻量化 SaaS 版”和“定制化本地部署版”,对比成本与周期)。
- 收尾期(5 分钟):用 ROI 公式击穿决策点(“按您年服务 10 万客户计算,方案 A 可节省 5 人客服团队,年成本降低 60 万”)。
行业数据:
麦肯锡调研显示,结构化沟通能使客户决策效率提升 60%,而信息过载会导致 38% 的客户流失。
(三)不单方面乱承诺
售前在和客户沟通时,不能为了讨好客户就乱承诺一些做不到的事情。这就像是你答应朋友周末一起去爬山,结果你没去,朋友肯定很生气。售前要是承诺了客户一些功能或者服务,后续却没办法实现,那客户对整个项目的信任度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售前在承诺之前,一定要和团队商量好,确保承诺的事情都能兑现。
承诺原则:
- 不确定的事:“这个需求的技术实现,我们需要 24 小时内给您专业回复”。
- 有风险的事:“方案 B 可以压缩至 15 天,但需要贵方提前 3 天完成数据初始化”。
- 超范围的事:“这个功能属于定制开发,我们可以单独出一份可行性评估报告”。
结语
售前工程师不仅是技术专家,更是连接客户与公司的重要桥梁。他们对客户需求的深入理解,以及对项目技术可行性的准确评估,都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能让售前人员参与项目的赢单评分,不仅有助于公司更合理地分配资源,也能激发他们更主动地参与项目,增强责任感与积极性。
售前工程师的工作,远不止于完成一场技术演示那么简单。专业能力、工作态度与沟通技巧,三者缺一不可。让售前参与项目评分机制,既能提升其责任意识,也有助于公司统筹资源配置,从而提高整体项目的成功率和执行效率。
售前同行:从“工具人”到“关键人”的三步跃迁
(一)技术思维→需求思维
误区:沉迷讲解“我们的技术有多牛”。
破局:聚焦“客户的痛有多深”——把“10 核处理器”翻译成“能同时处理 1000 个并发订单,避免大促时系统崩溃”。
(二)执行思维→责任思维
误区:“演示完就交棒给销售,后续问题不归我管”。
破局:把项目当“自己的孩子”——演示后主动跟进客户技术团队,确认“测试环境是否准备好”,提前扫除落地障碍。
(三)单点思维→系统思维
误区:“我只负责技术部分,商务条款与我无关”。
破局:建立“技术 - 商业 - 人性”三角模型——理解客户 CTO 要“技术稳妥”、CEO 要“成本可控”、采购要“流程合规”,用技术方案同时满足三方诉求。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