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投放全链路解析
文章目录
- 前言
- 一、投放前:需求对齐与资源锁定 —— 从 “要投什么” 到 “怎么投”
- 1. 广告主:明确 “投什么、投给谁、要什么效果”
- 2. DSP:承接需求,对接媒体资源
- 3. 媒体方:整理资源,制定投放规则
- 二、投放中:流量决策与实时调整 —— 核心是 “把对的广告给对的人”
- 1. 媒体:下发流量请求,传递用户信息
- 2. DSP 核心服务:做 “收不收流量” 的决策
- (1)TA 匹配:是不是目标人群?
- (2)频次控制:用户有没有看太多次?
- (3)预算控制:有没有超预算?
- 3. 广告主:实时看数据,提调整需求
- 4. 第三方监测:同步监测数据,做 “裁判”
- 三、投放后:数据结算与效果复盘 —— 核心是 “算清账,总结经验”
- 1. 数据核对:多方对账,确保准确
- 2. 效果复盘:总结经验,优化下次投放
- (1)广告主的复盘重点:
- (2)DSP 的复盘重点:
- (3)媒体的复盘重点:
- 四、总结:广告投放是 “多方利益平衡的游戏”
前言
广告投放不是简单的 “客户给钱、媒体放广告”,而是一条涉及广告主(客户)、媒体方、DSP(需求方平台)、第三方监测、用户五大角色的复杂链路。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点,也藏着对风险的顾虑,整条链路的顺畅运转,本质是各方利益的平衡与博弈。下面从 “链路流程” 切入,拆解每个环节中各方的参与方式、核心诉求与潜在担忧。
一、投放前:需求对齐与资源锁定 —— 从 “要投什么” 到 “怎么投”
投放的起点,是广告主明确需求,再通过中间角色(DSP 或代理商)对接媒体资源。这一步的核心是 “把需求说清楚、把资源定下来”,但各方的诉求差异从这里就开始显现。
1. 广告主:明确 “投什么、投给谁、要什么效果”
广告主(比如宝洁、玛氏、小米)是整个链路的 “付费方”,所有决策都围绕 “用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效果”。在投放前,他们要先明确三个核心问题:
- 投放目标:是做品牌曝光(让更多人知道产品),还是做效果转化(让看到的人下单 / 留资)?比如新洗发水上市,可能先做 3 个月品牌曝光,再做 1 个月转化投放;
- 目标人群(TA):谁是我的核心用户?比如儿童奶粉的 TA 是 “25-35 岁已婚女性、所在城市有孩子、近期浏览过母婴内容”;
- 预算与周期:总共花多少钱?分几个阶段投?比如预算 100 万,分 4 周投放,每周 25 万,避免一次性花完导致后期没流量。
广告主的利益点:精准触达目标人群,不浪费预算;投放效果可衡量(比如曝光量、点击率、下单率);数据真实,不被 “造假”。
广告主的顾虑:
- 怕 “投错人”:比如把男性剃须刀广告投给女性,曝光再多也没用;
- 怕 “预算浪费”:比如花了 50 万,却没带来多少下单;
- 怕 “数据造假”:DSP 或媒体谎称有 100 万曝光,实际只有 50 万,自己花了冤枉钱。
2. DSP:承接需求,对接媒体资源
DSP(比如阿里妈妈、腾讯广告的 DSP 系统)是广告主和媒体之间的 “桥梁”—— 广告主不可能逐个对接腾讯、爱奇艺、字节等媒体,DSP 就把这些媒体的资源 “打包” 到一个系统里,让广告主在一个后台就能管理所有投放。
在投放前,DSP 要做两件关键事:
- 需求拆解:把广告主的需求转化为系统能识别的规则。比如广告主说 “要投 25-35 岁女性”,DSP 就会对接 DMP(数据管理平台),获取 “25-35 岁女性” 的用户标签;
- 资源匹配:根据广告主的需求,筛选合适的媒体资源。比如广告主想投 “母婴人群”,DSP 就会优先匹配妈妈网、宝宝树、母婴类短视频的媒体资源。
DSP 的利益点:通过服务广告主赚取服务费(通常是预算的一定比例);和媒体保持良好合作,拿到更多优质资源;积累数据,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比如更精准的 TA 匹配)。
DSP 的顾虑:
- 怕 “需求理解错”:比如广告主想要 “转化”,DSP 却给了大量 “曝光” 资源,导致广告主不满;
- 怕 “媒体资源不够”:比如广告主想投热门综艺的贴片广告,媒体却没货,只能推次一级资源;
- 怕 “数据不被信任”:广告主怀疑 DSP 造假,需要花大量精力证明数据真实。
3. 媒体方:整理资源,制定投放规则
媒体方(比如腾讯、爱奇艺、抖音)是 “流量的拥有者”,他们的核心是 “把自己的资源位卖出去,赚取广告收入”。在投放前,媒体要做两件事:
- 资源梳理:把自己的广告位分类,比如腾讯的 “朋友圈广告、公众号广告、视频号广告”,爱奇艺的 “贴片广告、暂停广告、弹窗广告”,并标注每个资源位的特点(比如 “朋友圈广告:触达率高,适合品牌曝光”);
- 规则制定:明确每个资源位的投放要求,比如 “贴片广告最低投放周期 1 周”“弹窗广告每天最多投放 5 次”,以及价格(比如 1 次曝光多少钱,1 个点击多少钱)。
媒体方的利益点:资源位卖出高价,提高广告收入;保证资源利用率(比如不要有太多广告位空着);不影响自己的用户体验(比如不能在电视剧正片里插太多广告,导致用户流失)。
媒体方的顾虑:
- 怕 “资源卖不出去”:比如冷门综艺的贴片广告,没人愿意投,只能降价;
- 怕 “广告影响用户体验”:比如在短视频里插太多长广告,用户会卸载 APP;
- 怕 “DSP 频繁退流量”:比如把资源给了 DSP,DSP 却频繁退回,导致资源浪费(比如某档综艺的贴片广告,DSP 退了 50%,媒体没法再卖给别人)。
二、投放中:流量决策与实时调整 —— 核心是 “把对的广告给对的人”
投放启动后,整条链路进入 “实时运转” 状态:媒体下发流量请求,DSP 的核心服务做决策,广告曝光后触发监测,各方还会根据数据实时调整策略。这一步是最复杂的,也是各方利益博弈最集中的地方。
1. 媒体:下发流量请求,传递用户信息
当用户打开媒体 APP(比如打开微信朋友圈),媒体会立刻做两件事:
- 识别用户:通过设备 ID(比如手机的 OAID、电视的 MAC 地址)识别用户,再获取用户的基础信息(比如所在城市、使用的设备类型);
- 下发请求:把 “用户信息 + 资源位信息” 以 “请求” 的形式发给 DSP,比如 “这里有个北京的 28 岁女性用户,正在看朋友圈,需要一条广告,你要不要?”
这里有个关键差异:如果是PDB 模式(媒体控量),媒体会把请求只发给一家 DSP(比如和某广告主约定好,这档综艺的贴片广告只给 A DSP);如果是PD 模式(核心控量),媒体会把请求发给多家 DSP(比如把朋友圈流量同时发给 A、B、C 三家 DSP),最后选一家回复 “要” 的 DSP,把广告放出去。
媒体的核心动作:实时监控流量下发情况,比如 “今天给了 A DSP 10 万次请求,A DSP 收了 8 万次”,如果收的太少,会提醒 DSP“别退太多,资源要浪费了”。
2. DSP 核心服务:做 “收不收流量” 的决策
DSP 的核心服务是整个投放的 “大脑”,它收到媒体的请求后,要在几百毫秒内做决策:“这个流量要不要?要的话,给哪个广告主的订单?” 决策依据主要有三个,每个依据都对应广告主的需求:
(1)TA 匹配:是不是目标人群?
核心会对接 DMP,查看这个用户的标签(比如 “25-35 岁女性、已婚、有孩子、近期浏览过奶粉”),再和广告主的 TA 需求对比 —— 如果广告主是卖儿童奶粉的,就符合;如果是卖男性剃须刀的,就不符合,直接退流量。
(2)频次控制:用户有没有看太多次?
核心会按设备 ID 记录用户的曝光次数 —— 比如广告主设置 “每个用户最多看 3 次”,如果这个用户已经看了 3 次,就不再收;如果只看了 1 次,就收下。这一步是为了避免用户反感,也避免广告主浪费预算。
(3)预算控制:有没有超预算?
核心会实时统计每个广告主的预算消耗情况 —— 比如广告主预算 100 万,已经花了 90 万,就会放慢收流量的节奏,避免超支;如果只花了 10 万,就会多收流量,尽快把预算花出去(避免广告主后期没流量)。
如果一次请求对应多个广告主的订单(分量订单),核心还要做 “分量” 决策:比如 A 订单完成了 80% 预算,B 订单只完成了 50%,就会把流量分给 B 订单,尽量让所有订单都按时完成。
DSP 的核心动作:实时监控决策效果,比如 “今天收了 10 万次流量,TA 精准率只有 60%(低于广告主要求的 80%)”,就会调整 DMP 的标签,提高匹配精度。
3. 广告主:实时看数据,提调整需求
广告主会通过 DSP 的后台,实时查看投放数据:“今天曝光了多少?点击率多少?下单了多少?” 如果数据不好,会立刻提调整需求 —— 比如 “点击率太低,换个广告素材”“TA 精准率不够,把 25-35 岁女性的标签再细化,排除未婚的”。
广告主的核心动作:判断数据是否符合预期,比如 “下单成本 100 元(低于预期的 150 元)”,就会要求 DSP 多投;如果 “下单成本 200 元(高于预期)”,就会要求减少投放,或调整 TA 标签。
4. 第三方监测:同步监测数据,做 “裁判”
为了避免 DSP 或媒体造假,广告主通常会引入第三方监测(比如秒针、AdMaster)。第三方会在广告里嵌入自己的监测链接,当广告曝光或被点击时,会同时向 DSP 和第三方发送数据 —— 比如广告曝光了,DSP 记录 “1 次曝光”,第三方也记录 “1 次曝光”,两者数据一致,就说明真实;如果 DSP 记录 100 次,第三方只记录 50 次,就可能存在造假。
第三方的利益点:通过提供公正的监测服务,赚取服务费;积累行业数据,成为 “信任背书”(比如很多广告主只认秒针的监测数据)。
第三方的顾虑:
怕 “监测链路断了”:比如广告曝光了,但监测链接没触发,导致数据不准;
怕 “被各方施压”:比如 DSP 数据造假,想让第三方 “改数据”,第三方需要保持中立,否则会失去信任。
三、投放后:数据结算与效果复盘 —— 核心是 “算清账,总结经验”
投放结束后,各方要做两件事:一是结算(算清楚谁该给谁钱),二是复盘(总结这次投放的好坏,为下次做准备)。这一步是 “闭环” 的关键,直接影响下次合作。
1. 数据核对:多方对账,确保准确
首先是 “三方对账”:广告主、DSP、媒体(还有第三方监测)要核对核心数据 —— 比如 “曝光量、点击量、转化量”,确保数据一致。比如:
- DSP 说 “给广告主投了 100 万次曝光,花费 100 万”;
- 媒体说 “给了 DSP 120 万次请求,DSP 收了 100 万次,应该收 100 万”;
- 第三方监测说 “监测到 100 万次曝光,数据真实”;
- 广告主确认数据无误后,就会给 DSP 付款,DSP 再给媒体付款(扣除自己的服务费)。
如果数据不一致,就要排查问题:比如 DSP 说 100 万曝光,第三方只监测到 90 万,可能是 “部分广告没播完,没触发监测”,或者 “监测链路有问题”,需要技术人员排查。
各方的核心诉求:
- 广告主:确保 “花的钱对应真实的效果”,不多付一分钱;
- DSP:确保 “自己的服务费能拿到”,同时数据能让广告主和媒体满意;
- 媒体:确保 “自己给的流量都被统计到”,能拿到应得的广告收入。
2. 效果复盘:总结经验,优化下次投放
数据核对完后,各方会一起做复盘,核心是 “找出这次投放的优点和缺点”:
(1)广告主的复盘重点:
- 效果是否达标?比如 “目标点击率 3%,实际 2.5%,差在哪里?”
- 预算花得值不值?比如 “100 万预算带来 1000 个订单,单个订单成本 100 元,比上次的 120 元好,下次可以继续用这个 DSP”;
- 哪些环节可以优化?比如 “TA 标签里‘未婚女性’太多,下次要排除”“某个媒体的资源转化率特别高,下次多投”。
(2)DSP 的复盘重点:
- 决策是否精准?比如 “TA 匹配率 80%,比上次的 70% 好,说明 DMP 标签优化有效”;
- 资源匹配是否合理?比如 “给广告主推的抖音资源转化率高,下次可以优先推”;
- 如何满足广告主下次需求?比如 “广告主下次想做跨端控频(手机 + 电视),需要提前对接个推的服务”。
(3)媒体的复盘重点:
- 资源表现如何?比如 “朋友圈广告转化率比公众号广告高,下次可以涨价”;
- 与 DSP 的合作是否顺畅?比如 “A DSP 退流量太多,下次要约定更严格的退返比”;
- 如何优化资源?比如 “用户反馈弹窗广告太烦,下次减少弹窗次数,增加暂停广告”。
四、总结:广告投放是 “多方利益平衡的游戏”
整个广告投放链路,没有 “绝对的赢家”,只有 “多方共赢” 才能持续:
- 广告主需要 “精准、省钱、真实” 的投放;
- DSP 需要 “满足广告主需求、拿到媒体资源、赚取服务费”;
- 媒体需要 “卖出资源、不影响用户体验、提高收入”;
- 第三方需要 “保持中立、提供准确数据、赢得信任”;
- 甚至用户,也需要 “不被过多广告打扰,看到的广告是自己可能感兴趣的”。
理解这条链路的关键,不是记住 “PD、PDB、TA” 这些名词,而是看透每个角色的 “利益点” 和 “顾虑”—— 比如为什么要有第三方监测?因为广告主怕造假;为什么要有退返比?因为媒体怕资源浪费;为什么要分端投放?因为设备 ID 不一样,没法跨端控频。
只有抓住 “利益” 这个核心,才能真正理解广告投放的逻辑,也才能在遇到问题时,快速找到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