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网络数据包是怎么在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进行传输的?

数据包的传输是一个精妙的多层协作过程,它遵循一个被称为​​网络协议栈​​的模型。最经典的模型就是 ​​TCP/IP 模型​​。

为了让您彻底理解,我们用一个完美的比喻来解释:​​数据传输就像寄送一个实物包裹。​

数据传输的“寄包裹”模型

假设您(客户端)要寄一本日记(您的数据)给朋友(服务器)。

第 1 步:应用层 - 写日记 & 装盒
  • ​你的角色​​:应用程序(如ASR客户端、浏览器)。

  • ​你的工作​​:生成​​实际要发送的信息​​(payload_msg)。

  • ​相当于​​:您写下日记的​​内容​​。这就是​​应用数据​​。

  • ​协议​​:HTTP, WebSocket, MQTT, 或自定义的ASR协议。它规定了日记内容的​​格式​​(比如用JSON还是Protobuf写)。

第 2 步:传输层 - 打包和贴快递单
  • ​你的角色​​:TCP/UDP 协议。

  • ​你的工作​​:确保包裹能送到对方手上。它把“日记”装进一个“盒子”里,并贴上最重要的​​快递面单​​。

  • ​相当于​​:

    • ​装盒​​:将应用数据(日记)前面加上一个 ​​TCP 头​​(快递面单)。

    • ​TCP 头信息包含​​:

      • ​源端口​​:您的门牌号(您从哪个端口寄出)。

      • ​目的端口​​:朋友的门牌号(包裹要送到对方房子的哪个房间,如80端口是HTTP房间,443是HTTPS房间)。

      • ​序列号​​:包裹编号(防止包裹顺序错乱,比如“第一章”、“第二章”)。

      • ​校验和​​:检查包裹在运输过程中是否损坏。

  • ​这个阶段的数据单元叫​​:​​数据段(Segment)​

第 3 步:网络层 - 装车和贴地址标签
  • ​你的角色​​:IP 协议。

  • ​你的工作​​:解决“如何跨网络寻址”的问题。它把“快递盒子”装进更大的“运输箱”。

  • ​相当于​​:

    • ​装车​​:在 TCP 数据段前面再加上一个 ​​IP 头​​(更大的运输箱和地址标签)。

    • ​IP 头信息包含​​:

      • ​源IP地址​​:您的完整地址(例如:中国北京市海淀区XX路XX号)。

      • ​目的IP地址​​:朋友的完整地址(例如:美国加州旧金山XX街XX号)。

  • ​这个阶段的数据单元叫​​:​​数据包(Packet)​​。这是“数据包”这个词最准确的来源

第 4 步:网络接口层 - 实际运输
  • ​你的角色​​:交换机、路由器、网卡驱动程序。

  • ​你的工作​​:负责在本地网络或不同网络之间“开车运送”。

  • ​相当于​​:

    • ​最后包装​​:在 IP 数据包前面再加上一个 ​​帧头帧尾​​(例如以太网头)。

    • ​帧头信息包含​​:

      • ​源MAC地址​​:您家快递员的身份证号。

      • ​目的MAC地址​​:​​下一站​​(通常是路由器或交换机)的身份证号,而不是最终地址。

    • 然后转换成​​电信号/光信号/无线电波​​,通过网线、光纤或Wi-Fi发送出去。

  • ​这个阶段的数据单元叫​​:​​数据帧(Frame)​​。

接收方(服务器)的过程则完全相反:​

  1. 1.

    网卡收到​​帧​​,拆掉帧头和帧尾,得到 ​​IP 包​​。

  2. 2.

    操作系统拆掉 ​​IP 头​​,得到 ​​TCP 段​​。

  3. 3.

    TCP协议检查序列号和校验和,确保数据完整,然后按顺序重组,拆掉 ​​TCP 头​​,得到​​原始应用数据​​。

  4. 4.

    最后将​​应用数据​​(您的JSON)传递给正在监听特定​​端口​​的ASR服务器应用程序。

总结

网络层

功能

数据单元

关键信息

比喻

​应用层​

生成用户数据

消息/数据

JSON, Protobuf

​日记内容​

​传输层​

端到端连接管理

段 (Segment)

​端口号​​、序列号

​快递面单​​(房间号)

​网络层​

网络间寻址路由

包 (Packet)

​IP地址​

​地址标签​​(街道地址)

​网络接口层​

物理网络传输

帧 (Frame)

MAC地址

​实际运输​​(卡车运送)

实际例子:我们以在浏览器输入 http://www.baidu.com为例(注意是HTTP,不是HTTPS,以便简化)

全景概览:一次完整的HTTP请求

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1. 1.

    ​建立连接​​:通过TCP三次握手,让浏览器和百度的服务器先“打通电话”。

  2. 2.

    ​请求与响应​​:在这个稳定的连接上,浏览器发送请求,服务器返回HTML文件。

我们将重点关注​​第二阶段​​,即请求和响应数据包的具体内容。

阶段一:TCP三次握手(建立连接)

在发送HTTP请求前,浏览器必须先在百度的服务器(通常监听80端口)之间建立一条可靠的TCP连接。TCP 三次握手的本质是在 “源主机的 TCP 进程” 和 “目标主机的 TCP 进程” 之间,建立一条可靠的双向通信通道,其核心目的和操作完全对应传输层的职责。TCP 三次握手发生在TCP/IP 协议栈的传输层,对应的核心协议是TCP(传输控制协议)。这个过程就像打电话:

  1. 1.

    ​浏览器 -> 服务器​​:SYN(序列号=J) // “喂,你好,能听到吗?”

  2. 2.

    ​服务器 -> 浏览器​​:SYN-ACK(序列号=K, 确认号=J+1) // “我能听到,你能听到我吗?”

  3. 3.

    ​浏览器 -> 服务器​​:ACK(确认号=K+1) // “我也能听到你,开始说吧!”

  4. 4.

    ​连接建立成功​​:双方可以开始可靠地传输数据。

(这是一个简化的版本,实际请求头更多)

 阶段二:HTTP请求与响应(数据传输)

连接建立后,真正的HTTP数据包开始传输。

这是浏览器发出的第一个​​携带实际应用数据​​的数据包。

GET / HTTP/1.1
Host: www.baidu.com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Win64; x64) AppleWebKit/537.36
Accept: text/html,application/xhtml+xml,application/xml;q=0.9,*/*;q=0.8
Accept-Language: en-US,en;q=0.5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Connection: keep-alive
(这是一个简化的版本,实际请求头更多)

​传输层 (TCP) - 打包:​

  • TCP会把这个HTTP请求文本作为​​数据​​。

  • 然后在前面加上一个 ​​TCP 头​​:

    • ​源端口​​:一个随机的高位端口(如 59213)

    • ​目的端口​​:80(HTTP服务的标准端口)

    • ​序列号​​:Seq=100(假设的初始值)

    • ​确认号​​:Ack=101

    • ​标志位​​:ACK=1(普通数据包)

​网络层 (IP) - 装车:​

  • 在TCP数据段前面再加上一个 ​​IP 头​​:

    • ​源IP地址​​:192.168.1.100(你家的路由器分配给你的内网IP)

    • ​目的IP地址​​:110.242.68.4(百度服务器的一个公网IP,通过DNS解析得到)

​网络接口层 (Ethernet) - 运输:​

  • 在IP数据包前面再加上一个 ​​以太网帧头​​:

    • ​源MAC地址​​:AA:BB:CC:DD:EE:FF(你电脑网卡的物理地址)

    • ​目的MAC地址​​:11:22:33:44:55:66(你家里路由器的MAC地址,这是数据包的第一站)

最终,这个包含了HTTP请求的​​数据帧​​通过Wi-Fi或网线发送出去,经过路由器、运营商网络,最终到达百度的服务器。

数据包 2:服务器返回 HTTP 响应 (含HTML)
应用层 (HTTP) - 原始响应:​
HTTP/1.1 200 OK
Date: Thu, 28 Aug 2025 03:08:37 GMT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Content-Length: 1024
Connection: keep-alive
Server: BWS/1.0
// 空一行,下面是真正的HTML内容
<!DOCTYPE html><html><head><title>百度一下,你就知道</title>...</head><body>...(完整的百度首页HTML代码)...</body></html>

传输层 (TCP) - 打包:​

  • TCP将整个HTTP响应(头+HTML)作为​​数据​​。

  • 加上 ​​TCP 头​​:

    • ​源端口​​:80

    • ​目的端口​​:59213(就是你浏览器用的那个随机端口)

    • ​序列号​​:Seq=101

    • ​确认号​​:Ack=115(确认收到你的请求,并期待你的下一个序列号)

    • ​标志位​​:ACK=1

​网络层 (IP) - 装车:​

  • 加上 ​​IP 头​​:

    • ​源IP地址​​:110.242.68.4(百度服务器)

    • ​目的IP地址​​:192.168.1.100(你的电脑)

​网络接口层 (Ethernet) - 运输:​

  • 加上 ​​以太网帧头​​:

    • ​源MAC地址​​:...(路径上某个路由器的MAC)

    • ​目的MAC地址​​:...(你电脑的MAC地址)

这个数据包沿着网络路径返回给你的浏览器。


阶段三:TCP四次挥手(断开连接)

由于HTTP/1.1默认使用Connection: keep-alive,连接会保持一段时间以备后续请求(如获取CSS、JS、图片文件),而不会立即断开。当最终要断开时,会进行“四次挥手”,过程与“三次握手”类似,但方向相反。

其他细节:

具体过程拆解:

  1. 应用层准备数据
    当你在浏览器中访问www.baidu.com时,浏览器(应用层程序)会根据 HTTP 协议规范,生成你展示的这段请求报文:

    • 包含请求方法(GET)、请求路径(/)、协议版本(HTTP/1.1);
    • 以及各种头部信息(HostUser-AgentAccept等),用于告诉服务器 “要获取什么资源”“客户端是什么类型”“能接受什么格式的数据” 等。
      这部分数据是应用层(HTTP 协议)专属的,只在应用层被解析和处理。
  2. 传输层(TCP)封装
    应用层数据准备好后,会被交给传输层的 TCP 协议。TCP 会在数据头部添加:

    • 源端口(浏览器进程的临时端口,如 54321);
    • 目标端口(HTTP 默认 80,HTTPS 默认 443);
    • 序号、确认号、校验和等控制信息(确保数据可靠传输)。
      此时数据被称为 “TCP 报文段”。
  3. 网络层(IP)封装
    TCP 报文段会被交给网络层的 IP 协议。IP 会在头部添加:

    • 源 IP 地址(你的设备 IP,如 192.168.1.5);
    • 目标 IP 地址(www.baidu.com解析后的 IP,如 180.101.50.242);
    • 生存时间(TTL,防止数据包无限循环)等信息。
      此时数据被称为 “IP 数据包”。
  4. 网络接口层(链路层)封装
    IP 数据包会被交给网络接口层,添加 MAC 地址(物理地址)信息:

    • 源 MAC 地址(你的网卡 MAC);
    • 目标 MAC 地址(下一跳设备,通常是路由器的 MAC)。
      此时数据被称为 “帧(Frame)”,通过物理介质(网线、Wi-Fi)发送。

核心结论:

  • 你展示的 HTTP 请求数据是应用层(HTTP 协议)的产物,是浏览器按照 HTTP 规范生成的 “业务数据”;
  • TCP 连接建立后,这些应用层数据会被协议栈逐层封装(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最终通过物理网络发送;
  • 接收方(百度服务器)则会按相反顺序逐层拆封,最终在应用层(Web 服务器程序)解析 HTTP 请求并返回响应。

整个过程体现了 TCP/IP 协议栈 “分层封装、逐层处理” 的核心思想,应用层只负责 “生成业务数据”,下层则负责 “可靠传输”,各司其职又协同工作。

可能的误区:是应用层先准备数据 还是传输层先确立连接?

你的疑问非常关键,核心是 **“协议栈分层逻辑” 和 “实际操作时序” 的差异 **—— 从 “分层调用关系” 看,是应用层 “触发” 连接建立;但从 “实际数据准备” 看,是先建立连接,再正式准备并传输完整应用层数据,二者并不矛盾,而是 “触发在前、数据在后” 的连贯过程。

先理清两个核心概念的区别

  1. “应用层触发连接”≠“应用层准备好完整数据”
    当你在浏览器输入www.baidu.com并按下回车时,浏览器(应用层)的第一步动作不是 “立刻生成完整的 HTTP 请求报文”,而是先向操作系统的 TCP 协议栈发送 “连接请求”(本质是调用操作系统的 “socket 接口”,告诉 TCP:“我要和目标 IP 的 80 端口通信,请先建连接”)。
    此时应用层只是 “发起了连接需求”,并没有准备好最终要发送的 HTTP 数据(比如Accept-Encoding这类头部细节,可能要等连接建立后再确认)。

  2. TCP 连接建立(三次握手)是 “数据传输的前置条件”
    TCP 是 “面向连接” 的协议,必须先通过三次握手确认:

    • 客户端能发、服务器能收;
    • 服务器能发、客户端能收;
    • 双方协商好初始序号(保证数据有序不重复)。
      这个过程就像你给朋友发文件前,先打个电话确认 “你在吗?网络通吗?”——只有确认 “通” 了,你才会打开文件、点击发送(对应应用层准备并传输数据),而不是先把文件准备好再打电话(万一对方不在,文件准备了也白准备)。

实际完整时序(以访问百度为例)

用步骤拆解更清晰,你会发现 “连接在前、数据在后” 完全符合现实逻辑:

  1. 用户触发需求:你在浏览器输入www.baidu.com并回车。
  2. 应用层发起连接请求:浏览器(应用层)调用操作系统的 “socket API”,告诉 TCP:“我要连接www.baidu.com的 80 端口(HTTP 默认端口),请先建连接”。
  3. DNS 解析(并行 / 前置):同时,浏览器会先通过 DNS 把www.baidu.com解析成目标 IP(比如 180.101.50.242)—— 这一步是为了让 TCP 知道 “连接谁”,但不涉及数据准备。

    TCP 连接需要通过 “源 IP + 源端口 + 目标 IP + 目标端口” 这四者组合(称为 “TCP 四元组”)来唯一标识。其中:目标 IP 和目标端口是 “固定的”:比如访问百度 HTTP 服务时,目标 IP 是 DNS 解析出的 180.101.50.242,目标端口是 HTTP 默认的 80(HTTPS 是 443);源 IP 是 “客户端自身的”:比如你电脑在局域网中的 192.168.1.100,或公网分配的 IP;源端口是 “动态分配的”:操作系统需要为每个客户端发起的 TCP 连接分配一个 “临时端口”,用于区分同一台设备上不同应用(或同一应用的不同连接)的流量 —— 比如你同时用浏览器打开百度、淘宝两个页面,这会建立两个 TCP 连接,目标端口都是 80,但源端口不同,这样操作系统才能把百度的响应发给百度页面,淘宝的响应发给淘宝页面。

  4. TCP 三次握手:TCP 协议栈使用解析到的目标 IP 和端口,执行三次握手,建立可靠连接(约几十毫秒)。
  5. 应用层准备完整数据:连接建立成功后,浏览器(应用层)才正式生成完整的 HTTP 请求报文(就是你之前看到的GET / HTTP/1.1+ 各种头部)—— 因为此时确认 “对方在线且能接收”,准备数据不会白费。
  6. 数据逐层传输:应用层将 HTTP 数据交给 TCP,TCP 封装(加端口、序号等)→ 交给 IP 层封装(加 IP 地址)→ 交给链路层(加 MAC 地址)→ 最终通过物理网络发送。

为什么 “分层逻辑” 和 “实际时序” 看似不冲突?

你之前理解的 “应用层到传输层” 是协议栈的 “调用关系”(应用层依赖传输层提供的 “可靠连接服务”),而实际时序是 **“先让传输层建好服务,再让应用层使用服务”**—— 就像你去餐厅(应用层)吃饭,需要先让服务员(传输层)把桌子擦好、餐具摆好(建立连接),然后你才会看菜单、点菜(准备数据),而不是先点好菜再等服务员摆桌子。

总结一句话:应用层是 “需求发起者”,但会等传输层(TCP)先把 “连接通道” 建好,再准备并传输数据—— 既符合 TCP “可靠传输” 的设计,也符合现实中 “不做无用功” 的逻辑。

1. 先明确 “层级结构的上下”:应用层是 “功能顶层”

协议栈的功能分工来看,层级是 “从上到下” 定义的 ——

  • 顶层(应用层):最贴近用户和应用程序,直接负责 “产生和处理数据内容”(比如 HTTP/HTTPS 定义网页怎么传、FTP 定义文件怎么传),是整个数据传输的 “起点”(用户需求的入口)。
  • 底层(物理层):最贴近硬件,只负责 “把数据转换成物理信号传输”(比如电信号、无线电波),是数据传输的 “终点”(实际发送的出口)。

协议是从物理到应用 应用是顶层 实际上 是应用层传到到物理层

其他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则在中间做 “接力”,每层只处理相邻层级的请求,不跨层交互。

2. 再看 “数据传输的方向”:应用层数据 “向下传” 到物理层

当你发起一个网络请求(比如打开网页)时,数据的流动方向是从 “功能顶层”(应用层)向下传递到 “功能底层”(物理层),每向下一层,就会给数据 “裹一层该层的协议头”(相当于加个 “快递标签”),具体流程和之前举的例子一致:
应用层(HTTPS 加密数据)→ 传输层(加 TCP 头,标端口)→ 网络层(加 IP 头,标 IP 地址)→ 数据链路层(加 MAC 头,标相邻设备)→ 物理层(转成电信号 / 无线电波发送)。

而接收方(比如服务器)收到数据后,会从物理层 “向上拆包”,逐层去掉协议头,最终把数据传给应用层处理 —— 本质是 “反向的接力”,但核心逻辑还是 “顶层产生数据,底层发送数据”。

一句话总结

结构上:应用层是 “功能顶层”(负责数据内容),物理层是 “功能底层”(负责物理传输);
流程上:数据从 “顶层应用层” 向下传递到 “底层物理层”,再通过网络发送出去。

你对这两个核心逻辑的理解是准确的,这正是 TCP/IP 协议栈工作的关键~

http://www.xdnf.cn/news/1431613.html

相关文章:

  • 【Go语言并发编程:Goroutine调度原理】
  • Flink - 基础学习(1)-三种时间语义
  • PDF翻译怎么弄?一篇文章告诉你答案
  • 线扫相机搭配显微镜:解锁微观世界的 “全景高清” 观察模式
  • go 语言map是线程不安全的如何处理
  • C#实现与西门子S7-1200_1500 PLC通信
  • 【一张图看懂Kafka消息队列架构】
  • AI 在教育领域的落地困境:个性化教学与数据隐私的平衡之道
  • 278-基于Django的协同过滤旅游推荐系统
  • 多个大体积PDF文件怎么按数量批量拆分成多个单独文件
  • sed相关知识
  • 国行 iPhone17 会支持 eSIM 吗?最新爆料与区别解读
  • 华晨宇火星演唱会苏州站连唱三晚 万人狂欢共度浪漫七夕
  • 便携式显示器怎么选?:6大关键指标全解析
  • Windows 命令行:父目录与子目录
  • 科研绘图(二):R 语言实现小鼠脑图谱 3D 渲染,附完整代码与数据获取指南
  • 【Datawhale之Happy-LLM】3种常见的decoder-only模型——Github最火大模型原理与实践教程task07
  • C++的演化历史
  • C语言精选100道编程题(附有图解和源码)
  • B2B营销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
  • PyTorch实战——GoogLeNet与Inception详解
  • 【AI - nlp】Transformer输入部分要点
  • 无人机小尺寸RFSOC ZU47DR板卡
  • 无人机GPS悬停模块技术解析
  • Swift 解法详解:LeetCode 369《给单链表加一》
  • HTML应用指南:利用POST请求获取全国便利蜂门店位置信息
  • PyTorch 面试题及详细答案120题(106-115)-- 理论与拓展
  • Docker零基础入门指南
  • 两台电脑通过网线直连共享数据,设置正确,却互相ping不通的解决方法
  • 【设计模式】通俗讲解设计模式的七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