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onnx入门教程(五)——实现 PyTorch-ONNX 精度对齐工具

  精度对齐,是模型部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把深度学习框架模型转换成中间表示模型后,部署工程师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精度对齐,确保模型的计算结果与之前相当。精度对齐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使用测试集评估一遍中间表示模型,看看模型的评估指标(如准确度、相似度)是否下降。
而在 PyTorch 到 ONNX 这条部署路线上,这种精度对齐方式有一些不便:一旦我们发现 PyTorch 模型和 ONNX 模型的评估指标有了出入,我们很难去追踪精度是在哪一个模块出了问题。这是因为 PyTorch 和 ONNX 模块总是难以对应。如下面的例子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假设我们现在有一个由很多卷积块 convs1, convs2… 组成的网络,我们想对齐 PyTorch 模型和 ONNX 模型的精度。第一步,我们想比较第一个卷积块的输出 x = self.convs1(x)。模块在PyTorch 模型中的输出可以很轻松地得到,可是,这个输出究竟对应 ONNX 模型里的哪一个输出呢?在小模型里,我们或许能够通过阅读 PyTorch 模型的源码,推断出每个 ONNX 模块与 PyTorch 模块的对应关系;但是,在大模型中,我们是难以建立 PyTorch 与 ONNX 的对应关系的。
在这篇教程中,我们就来利用之前学过的自定义算子、子模型提取等工具,实现一个简单的 PyTorch-ONNX 精度对齐工具。

1. 设计思路

  为了把 PyTorch 和 ONNX 模块对应起来,我们可以使用一种储存了调试信息的自定义算子,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可以定义一个叫做 Debug 的 ONNX 算子,它有一个属性调试名 name。而由于每一个 ONNX 算子节点又自带了输出张量的名称,这样一来,ONNX 节点的输出名和调试名绑定在了一起。我们可以顺着 PyTorch 里的调试名,找到对应 ONNX 里的输出,完成 PyTorch 和 ONNX 的对应。
比如在上图的例子中,我们把第一个卷积块输出 x=self.convs1(x) 接入一个带有调试名 x_0 的调试算子。在最后生成的 ONNX 模型中,假设调试名 x_0 对应的输出张量叫做 a。知道了这一信息后,我们只需要先运行一遍 PyTorch 模型,记录第一个卷积块的输出;再运行一遍 ONNX 模型,用上篇教程中提到的截取 ONNX 中间结果的方法,记录中间张量 a 的值。这样,我们就可以对齐某 PyTorch 模块和它对应的 ONNX 模块的输出了。

2. 代码实现

2.1 Debug 算子

  首先,我们需要实现之前提到的 Debug 算子:

import torch class DebugOp(torch.autograd.Function): @staticmethod def forward(ctx, x, name): return x @staticmethod def symbolic(g, x, name): return g.op("my::Debug", x, name_s=name) debug_apply = DebugOp.apply 

  Debug 算子的调用接口有两个参数:输入张量 x 和调试名 name。为了把这个算子“伪装”成一个普通的算子,使之能正常地参与推理、构建计算图的操作,我们还是需要正确定义对输入 x 进行操作的 forward 函数。而在表示 PyTorch 与 ONNX 映射规则的 symbolic 函数里,我们要定义一个带有调试名的 ONNX 算子,并把输入的 name 传给算子。

  由于 Debug 算子本身不表示任何计算,因此在 forward 函数中,直接把输入 x 返回即可。
而 symbolic 函数定义了一个新算子 my::Debug:算子有一个输入 x,一个属性 name。我们直接把算子调用接口里的 x,name 传入即可。
这里需要补充介绍算子定义函数 g.op() 的一些规范。在g.op()中,算子的属性需要以 {attibute_name}_{type}=attibute_value 这样的格式传入。其中 {attibute_name} 为属性名,{type} 指定了算子属性的数据类型。比如说我们上面的算子属性写成 name_s,实际上是定义了一个字符串类型,名字叫做 name 的属性。除了表示字符串类型的 _s 外,还有表示 float 型的 _f,表示 tensor 型的 _t。
在完成算子的定义后,我们可以通过 debug_apply = DebugOp.apply 获取算子的调用接口。这样以后就可以通过 debug_apply(x, name) 来使用这个算子了。

2.2Debugger 类

  接着,我们来实现精度对齐工具的核心——Debugger 类。这个类包含了实现精度对齐所需的所有操作。其定义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Debugger 类有三个成员变量:

  • torch_value 记录了运行 PyTorch 模型后每个调试张量的值。
  • onnx_value 记录了运行 ONNX 模型后每个调试张量的值。
  • output_debug_name 记录了把调试张量加入 ONNX 的输出后,每个输出张量的调试名。
    稍后我们会在类实现的代码里看到这些成员变量的具体用法。

  Debugger 类有以下方法:

  • debug 封装了之前编写好的 debug_apply。该方法需要在原 PyTorch 模型中调用,可以为导出的 ONNX 模型添加 Debug 算子节点,同时记录 PyTorch 调试张量值。
  • extract_debug_model 和 ONNX 的子模型提取函数的用法类似,可以把带调试节点的 ONNX 模型转化成一个可以输出调试张量的 ONNX 模型。
  • run_debug_model 会使用 ONNX Runtime 运行模型,得到 ONNX 调试张量值。
  • print_debug_result 会比较 PyTorch 和 ONNX 的调试张量值,输出比较的结果。

  这 4 个方法会依次被调用。下面我们来具体探究一下每个方法的实现。

2.2.1生成调试节点

def debug(self, x, name): self.torch_value[name] = x.detach().cpu().numpy() return debug_apply(x, name) 

  如前文所述,debug完成了两件事:记录 PyTorch 模型中调试张量的值、添加 Debug 节点。我们使用 self.torch_value[name] = x.detach().cpu().numpy() 把调试张量转成 numpy 格式并保存进 torch_value 词典里。之后,我们调用之前编写的 debug_apply 算子。

2.2.2提取调试模型

def extract_debug_model(self, input_path, output_path): model = onnx.load(input_path) inputs = [input.name for input in model.graph.input] outputs = [] for node in model.graph.node: if node.op_type == 'Debug': # 记录调试张量名 debug_name = node.attribute[0].s.decode('ASCII') self.output_debug_name.append(debug_name) # 添加输入 output_name = node.output[0] outputs.append(output_name) # 转换 Debug 节点为 Indentity 节点 node.op_type = 'Identity' node.domain = '' del node.attribute[:] e = onnx.utils.Extractor(model) extracted = e.extract_model(inputs, outputs) onnx.save(extracted, output_path) 

  在 PyTorch 模型中插入 debug 方法后,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包含了若干 Debug 节点的 ONNX 模型。但是,这个 ONNX 模型不是我们最终拿来执行的模型。为了得到 Debug 节点的输出(即调试张量的值),我们需要做三项处理以提取出一个可运行的调试模型:
记录每个调试张量的调试名,为之后对齐 PyTorch、ONNX 调试张量值做准备。
把所有 Debug 节点的输出加入到整个模型的输出中,这样在运行模型后就能得到这些中间节点的输出了。
自定义的 Debug 节点在推理引擎中是没有实现的,为了让处理后的 ONNX 模型运行起来,需要把 Debug 节点转化成可运行的 Identity (恒等)节点。
完成了这三项处理后,我们才能进行模型提取。下面,我们来看看模型提取和这几项处理是怎么实现的。
首先,看一下和模型提取有关的代码:

model = onnx.load(input_path) 
inputs = [input.name for input in model.graph.input] 
outputs = [] # 获取 outputs 
... # 调用提取模型 API 
e = onnx.utils.Extractor(model) 
extracted = e.extract_model(inputs, outputs) # 保存模型 
onnx.save(extracted, output_path) 
``
   在提取模型时,我们要准备新模型的输入和输出。输入张量 inputs 还是保持原状,而输出张量 outputs 会在之后填入 Debug 节点的输出。获取完 outputs 后,我们调用提取模型的 API,得到处理过后的模型,并保存此模型。
  接着,看一下主处理逻辑:
```py
for node in model.graph.node: if node.op_type == 'Debug': ... 

   为了获取和 Debug 节点相关的信息,我们需要遍历 ONNX 模型的所有节点,找出那些类型为 Debug 的节点,并对这些节点执行操作。
下面的代码实现了记录调试张量名:

debug_name = node.attribute[0].s.decode('ASCII') 
self.output_debug_name.append(debug_name) 

  这段代码的作用是:从节点的第一个属性(即 name )中取出调试名信息,并存入 output_debug_name 中。节点第一个属性的值可以通过 node.attribute[0] 获得。由于 name 是属性是字符串,这里要用 .s 获取属性的字符串值。又由于 ONNX 是以二进制的形式保存所有数据的,这里要用 .decode(‘ASCII’) 把二进制字符串转成一个文本字符串。
接下来的代码用于填写新模型输出 outputs:

output_name = node.output[0] 
outputs.append(output_name) 

  node.output[0] 就是 Debug 节点的输出张量在 ONNX 里的名称。把这个名称加入新模型的输出后,只要运行新模型,就可以得到该输出张量的值了。
最后这段代码用于更改 Debug 节点的类型:

node.op_type = 'Identity' 
node.domain = '' 
del node.attribute[:] 

  为了消除 ONNX 不支持的 Debug 节点,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是直接把 Debug 节点修改成不执行任何操作的 Indentity 类型的节点。为了做这个转换,我们要先修改节点类型名 node.op_type 为Identity,再把节点的域(即命名空间)node.domain 修改成空,最后删除节点的所有属性,保证节点符合 ONNX 的规范。
回忆一下,如果一个节点的 domain 为空,这个节点就会被当成一个 ONNX 原生算子节点。

2.2.3 运行调试模型

  在生成调试节点时,我们已经顺便记录了 PyTorch 模型调试张量的值。下一步,我们要运行调试模型,记录 ONNX 模型调试张量的值。其实现如下:

def run_debug_model(self, input, debug_model): sess = onnxruntime.InferenceSession(debug_model,  providers=['CPUExecutionProvider']) onnx_outputs = sess.run(None, input) for name, value in zip(self.output_debug_name, onnx_outputs): self.onnx_value[name] = value 

  在运行调试模型前,我们要给出模型输入、模型名这两个参数。根据这些参数,run_debug_model 会调用 ONNX Runtime 的 API,对 ONNX 模型进行推理。在得到了 ONNX 模型的输出后,我们要使用上一步得到的 output_debug_name 信息,填写 onnx_value,把 ONNX 的中间运算结果绑定到调试名上。完成了这些步骤之后,我们就有足够的信息做精度对齐了。

2.2.4 输出调试信息

 def print_debug_result(self): for name in self.torch_value.keys(): if name in self.onnx_value: mse = np.mean(self.torch_value[name] - self.onnx_value[name])**2) print(f"{name} MSE: {mse}") 

  最后,我们同时遍历 self.torch_value 和 self.onnx_value 这两个词典,比较同一个张量在 PyTorch 模型和 ONNX 模型里的输出。在循环体中,我们只需要使用 self.torch_value[name] 和 self.onnx_value[name] 就可以访问同一个张量在 PyTorch 里的值和在 ONNX 里的值。作为示例,这里我们可以计算二者的均方误差 mse,以此为精度对齐的依据。
整理一下,整个工具库的代码如下:

import torch 
import onnx 
import onnxruntime 
import numpy as np class DebugOp(torch.autograd.Function): @staticmethod def forward(ctx, x, name): return x @staticmethod def symbolic(g, x, name): return g.op("my::Debug", x, name_s=name) debug_apply = DebugOp.apply class Debugger():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self.torch_value = dict() self.onnx_value = dict() self.output_debug_name = [] def debug(self, x, name): self.torch_value[name] = x.detach().cpu().numpy() return debug_apply(x, name) def extract_debug_model(self, input_path, output_path): model = onnx.load(input_path) inputs = [input.name for input in model.graph.input] outputs = [] for node in model.graph.node: if node.op_type == 'Debug': debug_name = node.attribute[0].s.decode('ASCII') self.output_debug_name.append(debug_name) output_name = node.output[0] outputs.append(output_name) node.op_type = 'Identity' node.domain = '' del node.attribute[:] e = onnx.utils.Extractor(model) extracted = e.extract_model(inputs, outputs) onnx.save(extracted, output_path) def run_debug_model(self, input, debug_model): sess = onnxruntime.InferenceSession(debug_model,  providers=['CPUExecutionProvider']) onnx_outputs = sess.run(None, input) for name, value in zip(self.output_debug_name, onnx_outputs): self.onnx_value[name] = value def print_debug_result(self): for name in self.torch_value.keys(): if name in self.onnx_value: mse = np.mean(self.torch_value[name] - self.onnx_value[name])**2) print(f"{name} MSE: {mse}") 

2.2.5 使用方法

  实现了精度对齐工具后,我们来看看该怎么把这个工具用起来。
现在,假设我们得到了一个这样的模型:

class Model(torch.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self.convs1 = torch.nn.Sequential(torch.nn.Conv2d(3, 3, 3, 1, 1), torch.nn.Conv2d(3, 3, 3, 1, 1), torch.nn.Conv2d(3, 3, 3, 1, 1)) self.convs2 = torch.nn.Sequential(torch.nn.Conv2d(3, 3, 3, 1, 1), torch.nn.Conv2d(3, 3, 3, 1, 1)) self.convs3 = torch.nn.Sequential(torch.nn.Conv2d(3, 3, 3, 1, 1), torch.nn.Conv2d(3, 3, 3, 1, 1)) self.convs4 = torch.nn.Sequential(torch.nn.Conv2d(3, 3, 3, 1, 1), torch.nn.Conv2d(3, 3, 3, 1, 1), torch.nn.Conv2d(3, 3, 3, 1, 1)) def forward(self, x): x = self.convs1(x) x = self.convs2(x) x = self.convs3(x) x = self.convs4(x) return x torch_model = Model() 

  没错!这就是本文开头展示的那个全卷积网络。现在我们想对齐 convs1 至 convs4 这每一个卷积块的输出精度,该怎么使用之前写好的精度对齐工具呢?
首先,我们生成管理类 Debugger 的一个实例:

debugger = Debugger() 

  之后,我们要设法把 Debug 节点插入原模型:

from types import MethodType def new_forward(self, x): x = self.convs1(x) x = debugger.debug(x, 'x_0') x = self.convs2(x) x = debugger.debug(x, 'x_1') x = self.convs3(x) x = debugger.debug(x, 'x_2') x = self.convs4(x) x = debugger.debug(x, 'x_3') return x torch_model.forward = MethodType(new_forward, torch_model) 

  我们可以为原模型新写一个 forward 函数。在这个新的函数函数中,我们可以通过 debugger.debug 把每一个输出张量标记起来,并各取一个不重复的调试名。
有了 new_forward 函数,我们需要使用 MethodType 这个 Python API 把这个函数变成模型实例 torch_model 的一个成员方法,确保 torch_model 的 forward 函数能够被正确替换。
实现了”狸猫换太子“般巧妙的操作后,我们就可以使用 PyTorch API 导出一个带有 Debug 节点的 ONNX 模型了:

dummy_input = torch.randn(1, 3, 10, 10) 
torch.onnx.export(torch_model, dummy_input, 'before_debug.onnx', input_names=['input']) 

  由于 torch.onnx.export 模型使用的是跟踪法,模型的 forward 函数会被执行一次, debugger.debug 操作可以把 PyTorch 模型的调试张量输出记录在 debugger.torch_value 里。
这个 before_debug.onnx 模型的部分可视化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接下来,我们替换掉所有 Debug 节点,并记录每个 Debug 输出张量的 ONNX 名与调试名的对应关系:

debugger.extract_debug_model('before_debug.onnx', 'after_debug.onnx') 

  这步操作得到的 after_debug.onnx 模型的部分可视化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可以使用下面的代码运行这个模型:

debugger.run_debug_model({'input':dummy_input.numpy()}, 'after_debug.onnx') 

  这样,ONNX 模型的调试张量输出会记录在 debugger.onnx_value 里。
总算,一切准备工作结束了。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用一行代码输出精度对齐的结果:

debugger.print_debug_result() 

  这个函数大致会输出以下内容:

x_0 MSE: 8.465450562766819e-16  
x_1 MSE: 1.4122021817221354e-16  
x_2 MSE: 6.501743508551734e-17  
x_3 MSE: 1.7635199492054931e-16 

  这份输出表明,在这一轮精度对齐测试中,所有模块的精度误差都很小。我们几乎可以认为,ONNX 模型的运行结果等价于 PyTorch 模型的运行结果。
如果有某些模块的误差比较大,我们可以深入子模块,去加更多的 debug 节点,看看是哪一步、哪一个算子出现了问题。

http://www.xdnf.cn/news/1370197.html

相关文章:

  • Ubuntu操作系统下MySQL、MongoDB、Redis
  • 基于 LQG 控制的轨迹跟踪 —— 从原理到实践
  • 优雅草黑曼巴知识付费项目交付顺带:深入剖析 WebApp 的封装原理与实践-卓伊凡
  • MD5校验算法
  • FreeRTOS 同步互斥与任务协作 学习笔记
  • vscode或者cursor配置使用Prettier - Code formatter来格式化微信小程序wxss/wxs/wxml文件
  • CentOS 7 升级 OpenSSL 3.5.1 的详细教程
  • HarmonyOS image组件深度解析:多场景应用与性能优化指南(2.4详细解析,完整见uniapp官网)
  • Android 属性 property 系统
  • 微服务的编程测评系统16-用户答题
  • 什么是索引下推?
  • ADB 安装教程:如何在 Windows、 Linux 上安装 Android Debug Bridge
  • 基于CSO与BP神经网络分类模型的特征选择方法研究(Python实现)
  • 2025第五届人工智能、自动化与高性能计算国际会议 (AIAHPC 2025)
  • Android Glide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原理与最佳实践
  • swift 开发抠图工具实现思路,与代码详解
  • 技术分享︱国产化突破:开源MDO工具链在新一代神威超算上的安装与调试
  • 使用QML的Rectangle组件的边框属性
  • HMM简单拓展-HSMM与高阶HMM
  • C/C++ 数据结构 —— 树(2)
  • nginx-负载均衡
  • C++工程实战入门笔记4-函数(一)
  • WeakAuras Lua Script ICC (BarneyICC) Simplified Chinese [Mini]
  • 深入了解linux系统—— 线程互斥
  • ArcGIS学习-11 实战-商场选址
  • 洛谷 P12332 题解
  • 如何利用ArcGIS探究环境与生态因子对水体、土壤、大气污染物等影响实践技术
  • pytorch_grad_cam 库学习笔记—— Ablation-CAM 算法的基类 AblationCAM 和 AblationLayer
  • 如何避免频繁切换npm源
  • pytorch-利用letnet5框架深度学习手写数字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