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的终极:为70亿人编写70亿个不同的软件
这是个脑洞大开的想法。
昨天晚上,我在用Claude code帮我写一个小工具,用来管理我本地那些乱七八糟的文档。写着写着,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个工具完全是按照我的工作习惯定制的——我喜欢用Markdown,习惯把TODO放在文件开头,偏爱扁平化的目录结构。
如果是十年前,我要么忍受现有工具的"不合身",要么花几个月时间自己开发一个。但现在,我只用了半小时就有了一个完全符合我个人习惯的工具。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去裁缝店做衣服的经历。师傅会仔细量尺寸,问你喜欢什么样的领子,袖子要多长,腰身要多紧。每件衣服都是独一无二的。后来有了成衣工业,虽然便宜了,但总有那么一点不合身的地方——袖子长了点,腰身松了点。
软件行业走的也是这条路。从早期的定制开发,到后来的标准化产品,再到现在的SaaS平台。我们一直在追求规模化,用一套软件服务千万用户。但AI正在把这个逻辑彻底颠覆。
## 从"一对多"到"一对一"的回归
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假设软件必须是标准化的?
传统软件开发的核心逻辑是摊薄成本——开发一次,卖给一万个用户,每个用户分摊的开发成本就是万分之一。这个逻辑在人工编程时代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定制化意味着巨大的人力成本。
但AI改变了这个等式。当代码生成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时,为什么我们还要坚持"一刀切"的标准化?
我有个朋友是做企业软件的,他跟我抱怨说,每次给客户部署系统,都要花大量时间做"个性化配置"。客户总是说:"你们这个流程不符合我们公司的习惯","这个界面我们用不惯"。以前他只能说:"将就一下吧,大家都是这么用的。"
现在他开始尝试让AI根据每个客户的具体需求,生成不同版本的界面和流程。结果发现,客户满意度直线上升,而开发成本并没有显著增加。
## 个性化的技术可能性
技术上,这件事已经不是幻想了。
我们现在可以让AI分析用户的使用习惯,理解他们的工作流程,然后生成完全定制化的界面和功能。不是简单的参数配置,而是从底层逻辑开始的重新设计。
比如,同样是一个项目管理工具:
- 对于习惯瀑布模型的传统企业,AI可以生成强调阶段性交付的界面
- 对于敏捷团队,AI可以生成以迭代为核心的看板界面
- 对于个人开发者,AI可以生成极简的任务列表界面
每个版本的底层数据结构可能相同,但用户看到的界面、交互逻辑、甚至业务流程都完全不同。
更进一步,AI还可以学习用户的语言习惯。有人喜欢说"搞定",有人喜欢说"完成",有人喜欢用emoji。为什么不能让软件用用户最习惯的方式跟他们对话?
## 商业模式的重构
这种变化会彻底重构软件的商业模式。
传统的软件公司靠规模效应赚钱——开发一次,卖无数次。但在AI时代,价值可能更多体现在"理解用户"的能力上。谁能更好地理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谁就能提供更有价值的定制化服务。
我预测会出现一种新的软件形态:不是卖产品,而是卖"软件生成服务"。用户描述自己的需求,AI实时生成一个专属的软件。这个软件可能只有这一个用户在使用,但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
想象一下,未来的软件商店可能是这样的:你不是在下载别人开发好的App,而是在"订制"一个专属于你的App。每个人手机里的"微信"可能都长得不一样,功能也不一样,但都完美符合各自的使用习惯。
## 开发者角色的演进
对我们程序员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我觉得我们的角色会从"代码编写者"转变为"需求理解者"和"AI调教师"。核心技能不再是熟练掌握某种编程语言,而是能够深入理解用户需求,并且知道如何让AI生成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这让我想起了建筑师的工作模式。建筑师不会亲自搬砖,但他们需要理解客户的生活方式,设计出最适合的空间布局,然后指导工人施工。未来的程序员可能也是这样——我们设计软件的"基因",然后让AI去"生长"出具体的代码。
## 标准化的新含义
当然,这不意味着标准化会完全消失。但标准化的层次会发生变化。
以前我们标准化的是最终产品——大家都用同样的界面,同样的功能。未来我们可能标准化的是"生成规则"——定义好如何根据用户特征生成个性化的软件。
就像基因一样,每个人的基因组合都是独特的,但基因的表达规则是相同的。未来的软件可能也是这样——每个用户看到的软件都是独特的,但生成这些软件的"基因表达规则"是标准化的。
---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银河系漫游指南》里的那台"无限概率驱动器"。也许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无限个性化"的软件世界,每个人都有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数字工具。
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当软件不再需要迁就大众的平均需求,而是完全贴合每个人的独特习惯时,我们与技术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还会需要学习适应软件,还是软件会完全适应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