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言模型(LLM)技术架构与工程实践:从原理到部署
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大语言模型(LLM)已成为颠覆性技术。从 GPT 系列到 LLaMA、ChatGLM,这些参数规模动辄百亿甚至万亿的模型,不仅实现了流畅的自然语言交互,更在代码生成、逻辑推理等复杂任务中展现出惊人能力。本文将从技术底层拆解 LLM 的核心架构,分析训练与推理的关键挑战,并结合工程实践提供可落地的部署方案。
一、LLM 的技术基石:Transformer 与自注意力机制
LLM 的革命性突破源于 2017 年 Google 提出的 Transformer 架构,其核心是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解决了传统 RNN 无法并行计算且长距离依赖建模能力弱的问题。
1.1 自注意力机制的数学原理
自注意力机制通过计算输入序列中每个 token 与其他 token 的关联权重,实现上下文信息的动态聚合。其核心公式如下:
# 简化版自注意力计算
def scaled_dot_product_attention(Q, K, V, mask=None):
d_k = Q.size(-1)
scores = torch.matmul(Q, K.transpose(-2, -1)) / math.sqrt(d_k) # 缩放点积
if mask is not None:
scores = scores.masked_fill(mask == 0, -1e9)
attn_weights = F.softmax(scores, dim=-1) # 注意力权重
output = torch.matmul(attn_weights, V) # 加权求和
return output, attn_weights
其中 Q(Query)、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