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K Linux DRM分析(三十三)- MTK mtk_mipi_tx.c
一、MIPI PHY驱动简介
1. MIPI 协议分层
-
应用层:显示(DSI)、摄像头(CSI)。
-
协议层:定义像素/图像帧如何封装成数据包。
-
物理层(PHY):具体电气信号传输方式 —— 这里就是 D-PHY 或 C-PHY。
2. D-PHY(Differential PHY)
-
传输方式:差分信号(类似 LVDS/USB/PCIe 的思想)。
-
信号线结构:
-
1 对时钟差分对(CLK+ / CLK−)
-
N 对数据差分对(Data Lane,1/2/4/8 对可选)
-
每对数据线可以双向使用(通常上行/下行配置固定)。
-
-
速率:
-
典型 80 Mbps ~ 4.5 Gbps 每 lane(新规范更高)。
-
-
模式:
-
HS(High Speed):高速差分传输图像数据。
-
LP(Low Power):低速单端模式,用于配置/空闲。
-
-
特点:成熟稳定、实现简单,但需要更多的引脚。
3. C-PHY(Current Mode PHY / 3-wire PHY)
-
传输方式:三线一组(Trio),通过 3 根线的电平组合编码数据。
-
信号线结构:
-
没有独立时钟线。
-
每 3 根线作为一组(Trio)既承载数据也承载时钟信息(嵌入式时钟)。
-
-
编码方式:三相编码(3 wires → 6 states → 每符号传 2.28 bit)。
-
速率:
-
C-PHY 速率通常以 **Gsps(三相符号率)**表示,比如 2.5 Gsps。
-
实际数据带宽比 D-PHY 同频率更高(编码效率高)。
-
-
特点:
-
IO 引脚更少:同样带宽下,C-PHY 需要的线比 D-PHY 少。
-
带宽利用率更高。
-
设计和调试复杂度更高。
-
4. 对比总结
特性 | D-PHY | C-PHY |
---|---|---|
信号模式 | 差分对 | 三线一组(Trio) |
是否有独立时钟线 | 有(CLK±) | 没有(嵌入时钟) |
线数 | 2×N(数据) + 2(时钟) | 3×N(每 Trio) |
编码 | NRZ(1 bit/Hz) | 三相编码(~2.28 bit/Hz) |
带宽效率 | 相对低 | 更高 |
实现难度 | 成熟、简单 | 较复杂 |
应用 | 普遍用于 DSI/CSI | 新产品高分辨率 DSI/CSI 越来越多采用 |
5. 实际使用
-
很多 SoC / 模块(比如手机)在 同一个接口上支持 D-PHY 和 C-PHY(称 DSI Combo PHY),根据面板/摄像头模块需求选择。
-
例如:
-
低分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