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系统性思维的方法体系:研究设计相关模版
一、研究设计方案模板
模板说明
本模板基于《研究设计原理与方法》深度解读报告的理论框架,帮助研究者制定系统性的研究设计方案。模板整合了因果推断理论、效度控制框架和现代实验设计原理。
1. 研究问题界定与假设陈述
1.1 研究问题核心要素
研究问题(明确、具体、可操作):
[在此处描述您的核心研究问题]
理论背景(基于文献综述):
- 相关理论框架:
- 现有研究空白:
- 理论贡献预期:
问题的科学价值:
- 理论意义:推进学科理论发展
- 实践意义:解决现实问题
- 方法意义:发展新的研究方法
- 社会意义:促进社会进步
1.2 研究假设体系
主假设(H1):
[陈述主要研究假设,基于理论推导]
次假设(H2, H3…):
H2: [陈述次要假设]
H3: [陈述次要假设]
假设的可证伪性检验:
- 假设表述清晰明确
- 具有可操作的测量指标
- 能够通过数据检验
- 符合逻辑一致性
2. 研究类型选择与理由说明
2.1 研究范式选择
选择的研究范式:
- 实证主义范式(强调客观性、因果关系)
- 诠释主义范式(强调理解、意义建构)
- 实用主义范式(问题导向、方法整合)
- 批判现实主义(层次本体论、因果机制)
选择理由:
[说明选择该范式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考虑]
2.2 研究设计类型
基本设计类型:
- 实验设计(随机对照)
- 准实验设计(非随机对照)
- 观察研究(横断面/纵向)
- 混合方法设计(定量+定性)
具体设计方案:
设计名称:[例如:前后对照组实验设计]
设计图示:[用符号描述设计结构,如 R O₁ X O₂]
设计特点:[说明该设计的优势和局限]
2.3 设计选择的理论依据
Campbell-Stanley效度框架应用:
- 内部效度优先级:高/中/低
- 外部效度优先级:高/中/低
- 构念效度要求:高/中/低
- 统计结论效度:高/中/低
权衡决策说明:
[说明在不同效度类型间的权衡考虑]
3. 变量定义与操作化
3.1 变量体系结构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s):
变量名称 | 变量类型 | 操作定义 | 测量层次 | 取值范围 |
---|---|---|---|---|
[变量1] | [分类/连续] | [具体定义] | [名义/顺序/间距/比率] | [最小值-最大值] |
[变量2] | [分类/连续] | [具体定义] | [名义/顺序/间距/比率] | [最小值-最大值] |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s):
变量名称 | 变量类型 | 操作定义 | 测量层次 | 取值范围 |
---|---|---|---|---|
[变量1] | [分类/连续] | [具体定义] | [名义/顺序/间距/比率] | [最小值-最大值] |
[变量2] | [分类/连续] | [具体定义] | [名义/顺序/间距/比率] | [最小值-最大值] |
控制变量(Control Variables):
变量名称 | 控制方式 | 操作定义 | 控制理由 |
---|---|---|---|
[变量1] | [随机化/匹配/协变量] | [具体定义] | [理论依据] |
[变量2] | [随机化/匹配/协变量] | [具体定义] | [理论依据] |
3.2 变量关系模型
理论模型图示:
[绘制或描述变量间的理论关系模型]
因果路径分析:
- 直接效应路径:X → Y
- 间接效应路径:X → M → Y
- 调节效应:X × Z → Y
- 中介效应:X → M → Y
4. 因果推断策略设计
4.1 因果推断理论框架
采用的因果推断框架:
- Rubin潜在结果框架
- Pearl因果图模型
- 经典实验逻辑
- 准实验因果推断
核心假设检验:
- 稳定单元处理价值假设(SUTVA):
- 强可忽略性假设:
- 单调性假设:
- 排他性假设:
4.2 因果识别策略
主要识别策略:
- 随机化实验
- 自然实验
- 工具变量
- 断点回归
- 双重差分
- 匹配方法
策略选择理由:
[说明选择该识别策略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4.3 混杂因素控制
潜在混杂因素清单:
混杂因素 | 控制方法 | 实施方案 | 检验方法 |
---|---|---|---|
[因素1] | [随机化/匹配/统计控制] | [具体操作] | [平衡性检验] |
[因素2] | [随机化/匹配/统计控制] | [具体操作] | [平衡性检验] |
5. 内外部效度保障措施
5.1 内部效度威胁分析与控制
主要威胁因素及控制策略:
威胁类型 | 威胁描述 | 控制策略 | 实施细节 |
---|---|---|---|
历史威胁 | [具体描述] | [控制方法] | [实施方案] |
成熟威胁 | [具体描述] | [控制方法] | [实施方案] |
测试威胁 | [具体描述] | [控制方法] | [实施方案] |
工具威胁 | [具体描述] | [控制方法] | [实施方案] |
选择威胁 | [具体描述] | [控制方法] | [实施方案] |
流失威胁 | [具体描述] | [控制方法] | [实施方案] |
5.2 外部效度保障策略
代表性保障:
- 目标总体定义:
[明确界定研究的目标总体]
- 抽样策略:
[说明抽样方法和程序]
- 样本特征:
[描述样本的代表性特征]
环境生态效度:
- 研究环境描述:
[说明研究进行的环境]
- 真实性保障:
[如何保证环境的生态真实性]
- 泛化条件:
[结果泛化的环境条件]
5.3 构念效度验证计划
构念定义的理论清晰性:
[基于理论文献,明确构念的定义和边界]
测量工具的构念效度:
- 内容效度验证:
[专家评议、理论分析]
- 标准效度验证:
[与已有工具的相关分析]
- 因子效度验证:
[探索性/验证性因子分析]
6. 潜在威胁识别与控制策略
6.1 系统性威胁评估
威胁概率评估矩阵:
威胁类型 | 发生概率 | 影响程度 | 风险等级 | 应对策略 |
---|---|---|---|---|
[威胁1] | 高/中/低 | 高/中/低 | [风险评分] | [具体策略] |
[威胁2] | 高/中/低 | 高/中/低 | [风险评分] | [具体策略] |
6.2 应急预案制定
主要风险应急方案:
-
样本流失应急方案:
- 预期流失率:[百分比] - 补充抽样策略:[具体方案] - 敏感性分析计划:[分析方法]
-
数据质量问题应急方案:
- 质量监控指标:[具体指标] - 实时纠正机制:[纠正方法] - 数据清洗预案:[清洗策略]
-
外部干扰应急方案:
- 干扰识别机制:[识别方法] - 干扰记录系统:[记录方案] - 影响评估方法:[评估策略]
7. 实施计划与质量控制
7.1 实施时间计划
阶段 | 开始时间 | 结束时间 | 主要任务 | 交付成果 |
---|---|---|---|---|
准备阶段 | [日期] | [日期] | [任务清单] | [成果清单] |
试点阶段 | [日期] | [日期] | [任务清单] | [成果清单] |
实施阶段 | [日期] | [日期] | [任务清单] | [成果清单] |
分析阶段 | [日期] | [日期] | [任务清单] | [成果清单] |
7.2 质量控制检查点
关键控制点设置:
控制点 | 检查内容 | 检查标准 | 负责人员 | 纠正措施 |
---|---|---|---|---|
[控制点1] | [检查项目] | [质量标准] | [责任人] | [纠正方案] |
[控制点2] | [检查项目] | [质量标准] | [责任人] | [纠正方案] |
7.3 研究团队与资源配置
团队结构:
- 主要研究者:
[姓名、职责、资质]
- 协作研究者:
[姓名、职责、资质]
- 研究助理:
[姓名、职责、资质]
- 统计顾问:
[姓名、职责、资质]
资源需求:
- 人力资源:
[具体需求和时间安排]
- 物质资源:
[设备、材料清单]
- 财务预算:
[预算分配和使用计划]
8. 预期结果与影响评估
8.1 预期发现
主要预期结果:
[基于假设,描述预期的主要发现]
次要预期结果:
[描述可能的次要发现和意外发现]
8.2 理论贡献预期
理论发展贡献:
- 对现有理论的验证:
- 理论修正的可能性:
- 新理论观点的提出:
方法论贡献:
- 方法创新点:
- 工具开发贡献:
- 程序优化建议:
8.3 实践应用价值
政策制定参考:
[对政策制定的参考价值]
实践改进指导:
[对实践活动的改进指导]
社会效益评估:
[研究的社会效益和影响]
9. 研究伦理考虑
9.1 伦理审查计划
- 已提交伦理审查申请
- 获得伦理审查批准
- 制定知情同意程序
- 建立数据保护机制
9.2 参与者权利保护
[具体的参与者权利保护措施]
9.3 风险-效益评估
[对参与者和社会的风险-效益分析]
10. 总结与反思
10.1 设计方案总结
[总结整个研究设计的核心要点]
10.2 潜在局限性
[诚实说明设计方案的潜在局限性]
10.3 后续改进方向
[基于设计过程,提出后续改进建议]
模板使用说明
- 填写指导:请根据您的具体研究内容填写各个部分,删除不适用的选项。
- 理论支撑:确保每个设计决策都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 逻辑一致性:保证各部分之间的逻辑一致性和相互支撑。
- 质量控制:建议专家评议和团队讨论,确保设计质量。
- 动态调整:设计方案可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发现进行适当调整。
相关资源
- 参考文献:《研究设计原理与方法》深度解读报告
- 配套工具:效度检查清单、实验设计协议模板
- 后续步骤:数据收集计划、分析策略制定
二、实验设计协议模板
模板说明
本协议模板基于现代实验设计理论和国际标准,为实验研究提供标准化的操作程序。模板涵盖从参与者招募到数据记录的全过程,确保实验实施的规范性和可重复性。
1. 实验基本信息
1.1 实验标识信息
实验题目:[实验的完整标题]
实验编号:[内部管理编号]
协议版本:[版本号和日期]
负责研究者:[主要负责人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1.2 实验设计概要
设计类型:[如:随机对照实验、因子设计、交叉设计等]
设计图示:
[使用标准符号描述实验设计,例如:
R O₁ X O₂ (实验组)
R O₃ O₄ (控制组)
]
实验假设:
- 主假设(H₁):
[描述主要假设]
- 次假设(H₂):
[描述次要假设]
- 零假设(H₀):
[描述零假设]
1.3 伦理审查信息
伦理审查状态:
- 已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 伦理审查编号:
[批准编号]
- 批准日期:
[批准日期]
- 有效期至:
[有效期]
2. 参与者招募与分组策略
2.1 目标总体与抽样
目标总体定义:
[明确界定研究的目标总体,包括人口学特征、地理范围等]
纳入标准:
- 年龄范围:
[最小年龄] - [最大年龄]岁
- 性别要求:
[男性/女性/不限]
- 教育水平:
[具体要求]
- 健康状况:
[健康要求]
- 语言能力:
[语言要求]
- 其他标准:
[其他特定要求]
排除标准:
- 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史
- 药物或酒精依赖史
- 严重视觉或听觉障碍
- 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 正在参与其他研究
- 其他排除条件:
[具体说明]
2.2 样本量计算
统计学参数:
- 预期效应量(Cohen’s d):
[数值]
- 显著性水平(α):
[通常为0.05]
- 统计功效(1-β):
[通常为0.80或0.90]
- 预期流失率:
[百分比]
样本量计算结果:
- 每组最小样本量:
[数值]
- 总样本量需求:
[数值]
- 考虑流失的招募目标:
[数值]
计算工具:[使用的样本量计算软件或公式]
2.3 招募程序
招募渠道:
- 广告招募(报纸、网络、社交媒体)
- 机构合作(医院、学校、社区中心)
- 滚雪球抽样
- 数据库招募
- 其他方式:
[具体说明]
筛选流程:
- 初步筛选:
[电话或在线筛选程序]
- 详细评估:
[面对面评估程序]
- 最终确认:
[最终纳入确认程序]
招募时间表:
- 招募开始日期:
[日期]
- 预期完成日期:
[日期]
- 筛选时间安排:
[时间安排]
2.4 随机分组程序
随机化方法:
- 简单随机化
- 分层随机化
- 区组随机化
- 最小化随机化
分层变量(如适用):
- 年龄:
[分层标准]
- 性别:
[分层标准]
- 基线分数:
[分层标准]
- 其他变量:
[具体说明]
随机化实施:
- 随机序列生成:
[生成方法和工具]
- 分配隐藏方法:
[如密封信封、电脑分配等]
- 负责人员:
[负责随机化的人员]
- 盲法保持:
[盲法程序说明]
3. 实验材料与设备清单
3.1 实验刺激材料
刺激类型清单:
刺激名称 | 类型 | 规格要求 | 数量 | 来源/制作方式 |
---|---|---|---|---|
[材料1] | [文字/图像/音频/视频] | [具体规格] | [数量] | [来源信息] |
[材料2] | [文字/图像/音频/视频] | [具体规格] | [数量] | [来源信息] |
刺激标准化要求:
[描述刺激材料的标准化程序,包括尺寸、颜色、亮度、音量等参数]
3.2 测量工具
心理测验工具:
测验名称 | 测验版本 | 施测时间 | 信效度指标 | 常模信息 |
---|---|---|---|---|
[测验1] | [版本] | [分钟] | [信度/效度] | [常模样本] |
[测验2] | [版本] | [分钟] | [信度/效度] | [常模样本] |
生理测量设备:
设备名称 | 型号/品牌 | 测量参数 | 精度要求 | 校准程序 |
---|---|---|---|---|
[设备1] | [型号] | [参数] | [精度] | [校准方法] |
[设备2] | [型号] | [参数] | [精度] | [校准方法] |
3.3 环境设备
实验环境要求:
- 房间大小:
[长×宽×高]
- 照明条件:
[光照强度和类型]
- 噪音控制:
[分贝要求]
- 温度湿度:
[温度和湿度范围]
- 隔音要求:
[隔音标准]
技术设备清单:
- 计算机:
[配置要求]
- 显示器:
[规格要求]
- 音响设备:
[音质要求]
- 录音/录像设备:
[设备规格]
- 其他设备:
[具体清单]
4. 标准操作程序(SOP)
4.1 实验前准备
环境准备检查表:
- 实验室清洁整理
- 设备功能检查
- 材料准备就绪
- 环境参数调节
- 记录表格准备
人员准备:
- 实验员到位
- 观察员准备(如适用)
- 技术支持待命
- 应急联系人确认
4.2 参与者接待程序
接待标准流程:
-
迎接参与者:
[标准欢迎词和引导程序]
-
身份核验:
[核验参与者身份的程序]
-
环境介绍:
[向参与者介绍实验环境的标准程序]
-
舒适度确认:
[确认参与者舒适度和准备状态的程序]
4.3 知情同意程序
知情同意实施步骤:
-
信息提供:
[向参与者提供研究信息的标准程序]
-
理解确认:
[确认参与者理解程度的检查程序]
-
问题解答:
[回答参与者问题的标准程序]
-
同意确认:
[获得正式同意的程序]
知情同意书要素:
- 研究目的说明
- 程序描述
- 风险和不适说明
- 预期收益
- 保密性保障
- 参与自愿性
- 退出权利
- 联系信息
4.4 实验实施程序
标准实施流程:
阶段一:基线测量
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内容:[具体测量内容和程序]
注意事项:[特殊注意事项]
阶段二:干预实施
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内容:[干预的具体实施程序]
标准化要求:[确保一致性的具体措施]
阶段三:结果测量
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内容:[结果测量的具体程序]
质量控制:[测量质量控制措施]
阶段四:后续程序
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内容:[实验结束后的程序]
信息反馈:[向参与者反馈的内容和方式]
4.5 意外情况处理
常见意外及处理程序:
参与者不适:
1. 立即停止实验
2. 询问不适症状
3. 提供必要帮助
4. 记录详细情况
5. 考虑医疗救助
6. 后续跟踪处理
设备故障:
1. 评估故障影响
2. 尝试快速修复
3. 启用备用设备
4. 记录故障信息
5. 考虑重新安排
6. 技术支持联系
数据丢失:
1. 立即检查备份
2. 尝试数据恢复
3. 评估丢失程度
4. 考虑重新测量
5. 记录详细情况
6. 改进备份策略
5. 数据记录与质量控制
5.1 数据记录标准
记录表格设计:
- 参与者编号字段
- 时间戳记录
- 测量值记录区
- 观察记录区
- 异常情况记录
- 签名确认区
记录质量要求:
- 字迹清晰可读
- 数据及时记录
- 错误规范修正
- 完整性检查
- 双人核验(关键数据)
5.2 实时质量监控
质量检查点:
检查点 | 检查内容 | 检查标准 | 负责人 | 处理程序 |
---|---|---|---|---|
入组检查 | [检查项目] | [合格标准] | [责任人] | [不合格处理] |
过程检查 | [检查项目] | [合格标准] | [责任人] | [异常处理] |
数据检查 | [检查项目] | [合格标准] | [责任人] | [错误处理] |
质量指标监控:
- 完成率:
[目标完成率]
- 依从性:
[依从性标准]
- 数据完整性:
[完整性要求]
- 准确性:
[准确性标准]
5.3 数据安全与备份
数据安全措施:
- 数据加密存储
- 访问权限控制
- 定期安全检查
- 隐私保护措施
- 数据传输安全
备份策略:
- 实时备份:
[实时备份方案]
- 定期备份:
[定期备份频率]
- 异地备份:
[异地备份安排]
- 版本控制:
[版本管理方案]
6. 人员培训与资质要求
6.1 研究团队结构
团队成员角色:
角色 | 姓名 | 资质要求 | 主要职责 | 联系方式 |
---|---|---|---|---|
主要研究者 | [姓名] | [资质] | [职责] | [联系方式] |
协同研究者 | [姓名] | [资质] | [职责] | [联系方式] |
研究助理 | [姓名] | [资质] | [职责] | [联系方式] |
技术支持 | [姓名] | [资质] | [职责] | [联系方式] |
6.2 培训计划
培训内容模块:
-
理论培训:
- 研究背景和假设 - 实验设计原理 - 伦理要求
-
技能培训:
- 标准操作程序 - 设备使用方法 - 数据记录规范
-
应急培训:
- 意外情况处理 - 安全程序 - 联系程序
培训评估:
- 理论知识考试
- 操作技能考核
- 模拟实验训练
- 资格认证确认
6.3 质量保证
人员资质监控:
- 定期技能评估:
[评估频率和标准]
- 持续教育要求:
[教育要求]
- 绩效监控:
[监控指标]
- 资格更新:
[更新程序]
7. 时间安排与里程碑
7.1 总体时间计划
阶段 | 开始日期 | 结束日期 | 持续时间 | 主要任务 |
---|---|---|---|---|
准备阶段 | [日期] | [日期] | [天数] | [任务清单] |
招募阶段 | [日期] | [日期] | [天数] | [任务清单] |
实施阶段 | [日期] | [日期] | [天数] | [任务清单] |
数据处理 | [日期] | [日期] | [天数] | [任务清单] |
7.2 关键里程碑
里程碑检查点:
- 伦理审查通过:
[预期日期]
- 人员培训完成:
[预期日期]
- 设备调试完成:
[预期日期]
- 试点实验完成:
[预期日期]
- 正式实验开始:
[预期日期]
- 数据收集完成:
[预期日期]
7.3 进度监控
监控指标:
- 招募进度:
[每周招募目标]
- 完成率:
[每周完成目标]
- 质量指标:
[质量监控频率]
- 资源使用:
[资源使用监控]
8. 协议修订与版本控制
8.1 修订程序
修订触发条件:
- 发现安全问题
- 效果评估需要
- 外部要求变化
- 技术条件改变
修订审批流程:
- 修订提议:
[提议程序]
- 影响评估:
[评估程序]
- 专家审议:
[审议程序]
- 正式批准:
[批准程序]
- 实施更新:
[实施程序]
8.2 版本记录
版本号 | 修订日期 | 修订内容 | 修订人 | 批准人 |
---|---|---|---|---|
v1.0 | [日期] | [初始版本] | [姓名] | [姓名] |
v1.1 | [日期] | [修订内容] | [姓名] | [姓名] |
附录
A1. 标准表格模板
(数据记录表、检查清单等标准表格)
A2. 应急联系清单
(关键人员联系方式和应急程序)
A3. 设备操作手册
(关键设备的详细操作说明)
A4. 质量控制图表
(质量监控的图表和工具)
协议版本:v1.0
创建日期:2025-08-31
适用范围:行为科学实验研究
配套工具:研究设计方案模板、效度检查清单
三、效度检查清单
模板说明
本清单基于Campbell-Stanley效度理论框架,结合现代研究设计的最新发展,为研究者提供系统性的效度评估和控制工具。清单涵盖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念效度和统计结论效度四个维度。
1. 内部效度威胁检查
1.1 历史威胁 (History Threat)
威胁定义:研究期间发生的外部事件影响结果
检查项目:
- 外部事件识别:系统记录研究期间可能影响结果的外部事件
- 事件影响评估:评估已识别外部事件对研究结果的潜在影响
- 控制组设置:设置适当的控制组来识别历史威胁的影响
- 多点测量:在多个时间点收集数据以识别历史事件的影响模式
- 环境记录:详细记录研究环境的变化情况
控制策略评估:
- 优:多组对照设计,能有效控制历史威胁
- 良:单组对照但有详细的环境监控
- 中:部分环境监控,威胁影响可评估
- 差:缺乏历史威胁控制机制
具体控制措施:
[描述针对历史威胁的具体控制措施]
1.2 成熟威胁 (Maturation Threat)
威胁定义:参与者随时间自然发生的变化
检查项目:
- 发展变化评估:评估参与者在研究期间可能发生的自然发展变化
- 疲劳效应控制:考虑长期研究中的疲劳和倦怠影响
- 学习效应识别:识别参与者因重复测量而产生的学习效应
- 生物钟影响:考虑生理节律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 对照组匹配: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成熟速度上相匹配
控制策略评估:
- 优:随机分组,成熟威胁在组间均衡分布
- 良:匹配设计,有效控制成熟差异
- 中:部分控制,存在一定成熟威胁风险
- 差:未考虑成熟威胁,风险较高
具体控制措施:
[描述针对成熟威胁的具体控制措施]
1.3 测试威胁 (Testing Threat)
威胁定义:前测对后测结果的影响
检查项目:
- 前测效应评估:评估前测对参与者后续表现的影响
- 测试敏感性分析:分析测试内容是否容易产生练习效应
- 等价测试设计:使用等价但不同的测试版本减少测试威胁
- 时间间隔控制:合理设置前后测时间间隔
- Solomon四组设计:考虑使用Solomon四组设计控制测试威胁
控制策略评估:
- 优:使用Solomon设计或等价测试版本
- 良:合理的时间间隔和敏感性分析
- 中:基本的测试威胁控制
- 差:未考虑测试威胁影响
具体控制措施:
[描述针对测试威胁的具体控制措施]
1.4 工具威胁 (Instrumentation Threat)
威胁定义:测量工具或过程的变化影响结果
检查项目:
- 工具标准化:确保测量工具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一致
- 评分者信度:对于主观评分,确保评分者间一致性
- 设备校准:定期校准测量设备,确保精度
- 程序标准化:建立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测量过程一致性
- 质量监控:建立工具质量的持续监控机制
控制策略评估:
- 优:完善的工具标准化和质量监控体系
- 良:基本的标准化程序和定期检查
- 中:部分标准化,存在一定工具威胁风险
- 差:缺乏工具威胁控制,风险较高
具体控制措施:
[描述针对工具威胁的具体控制措施]
1.5 选择威胁 (Selection Threat)
威胁定义:组间系统性差异影响结果
检查项目:
- 随机分组:采用适当的随机分组程序
- 基线等价性:检验各组在重要变量上的基线等价性
- 匹配质量:评估匹配设计中匹配变量的选择和质量
- 选择偏差识别:识别可能导致选择偏差的因素
- 分层随机化:在重要分层变量上进行随机化
控制策略评估:
- 优:完全随机分组或高质量匹配设计
- 良:分层随机化或良好的匹配设计
- 中:基本的随机化程序
- 差:非随机分组,存在明显选择偏差风险
具体控制措施:
[描述针对选择威胁的具体控制措施]
1.6 流失威胁 (Attrition Threat)
威胁定义:参与者流失的系统性模式影响结果
检查项目:
- 流失模式分析:分析流失是否存在系统性模式
- 流失率控制:控制整体流失率在可接受范围内
- 流失原因分析:详细分析和记录流失原因
- 敏感性分析:进行流失影响的敏感性分析
- ITT分析计划:制定意向治疗(ITT)分析计划
控制策略评估:
- 优:低流失率且流失模式随机
- 良:中等流失率但有完善的敏感性分析
- 中:较高流失率但影响可控
- 差:高流失率且存在系统性偏差
具体控制措施:
[描述针对流失威胁的具体控制措施]
2. 外部效度条件评估
2.1 统计结论效度 (Statistical Conclusion Validity)
基本要求检查:
- 统计功效充足:样本量足以检测到有意义的效应
- 假设检验适当:选择合适的统计检验方法
- 假设条件满足:检验统计方法的假设条件
- 多重比较校正:在多重检验中控制I型错误率
- 效应量报告:报告标准化效应量指标
威胁因素检查:
- 违反假设:检查是否违反统计方法的假设条件
- 钓鱼问题:避免数据窥探和假设后验
- 低统计功效:确保有足够功效检测真实效应
- 错误解释:避免对统计结果的错误解释
2.2 构念效度 (Construct Validity)
构念表征充分性:
- 构念清晰定义:基于理论文献明确定义研究构念
- 操作化合理性:操作化定义能够充分代表理论构念
- 测量多元化:使用多种指标测量同一构念
- 收敛效度:不同测量方法得到一致结果
- 区别效度:能够区别不同的构念
威胁因素检查:
- 构念混淆:避免将多个构念混为一体
- 方法偏差:控制测量方法本身带来的偏差
- 反应性:参与者知道被测量时的反应变化
- 评估者偏差:主观评估中的系统性偏差
2.3 外部效度 (External Validity)
人群代表性:
- 目标总体明确:清楚界定研究的目标总体
- 抽样代表性:样本能够代表目标总体
- 人口学特征:样本的人口学特征与总体匹配
- 文化背景考虑:考虑文化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 特殊群体包含:适当包含特殊群体代表
环境与情境代表性:
- 生态效度:研究环境与现实环境的相似性
- 时间代表性:研究时间与目标应用时间的匹配性
- 情境多样性:在多种情境下验证结果的稳定性
- 实施条件:实际实施条件与研究条件的差异
处理代表性:
- 处理强度:处理强度与实际应用的匹配性
- 实施保真度:处理实施的标准化程度
- 剂量反应关系:不同处理强度的效应差异
- 实施者特征:实施者特征对结果的影响
3. 效度检查评分与总结
3.1 内部效度总体评分
各威胁类型得分:
- 历史威胁控制:___/4分(优4分,良3分,中2分,差1分)
- 成熟威胁控制:___/4分
- 测试威胁控制:___/4分
- 工具威胁控制:___/4分
- 选择威胁控制:___/4分
- 流失威胁控制:___/4分
内部效度总分:___/24分
总体评价:
- 优秀(20-24分):内部效度控制充分,因果推断可信度高
- 良好(15-19分):内部效度控制较好,因果推断基本可信
- 中等(10-14分):内部效度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谨慎解释
- 较差(6-9分):内部效度问题较多,因果推断可信度低
3.2 外部效度总体评分
各维度得分:
- 统计结论效度:___/4分
- 构念效度:___/4分
- 人群代表性:___/4分
- 环境代表性:___/4分
- 处理代表性:___/4分
外部效度总分:___/20分
总体评价:
- 优秀(17-20分):外部效度良好,结果泛化能力强
- 良好(13-16分):外部效度较好,在特定条件下可泛化
- 中等(9-12分):外部效度一般,泛化需谨慎
- 较差(5-8分):外部效度较差,泛化能力有限
3.3 效度平衡性分析
效度权衡评估:
内部效度强调程度:高/中/低
外部效度强调程度:高/中/低
平衡性评价:[分析两种效度的平衡状况]
改进建议:
基于效度检查结果,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1. 内部效度改进:
2. 外部效度改进:
3. 平衡性优化:
4. 效度检查报告
4.1 主要发现总结
[总结效度检查的主要发现和问题]
4.2 风险评估
高风险问题:
[列出需要重点关注的高风险效度问题]
中风险问题:
[列出需要适当关注的中风险效度问题]
4.3 改进行动计划
问题类别 | 具体问题 | 改进措施 | 负责人 | 完成时间 |
---|---|---|---|---|
[内部效度] | [具体问题] | [改进方案] | [责任人] | [时间] |
[外部效度] | [具体问题] | [改进方案] | [责任人] | [时间] |
4.4 持续监控计划
[制定效度持续监控和评估的计划]
5. 使用指导
5.1 检查时机
- 设计阶段:在研究设计完成后进行初步检查
- 实施前:在研究实施前进行全面检查
- 实施中:在研究实施过程中进行监控检查
- 分析前:在数据分析前进行最终检查
5.2 检查人员
- 研究者自查:研究团队内部进行自我检查
- 同行评议:邀请同领域专家进行评议
- 方法论专家:咨询研究方法专家意见
- 利益相关者:适当征求利益相关者意见
5.3 记录要求
- 检查过程:详细记录检查过程和发现
- 改进措施:记录采取的改进措施及其效果
- 版本控制:对检查清单进行版本管理
- 经验总结:总结检查经验和教训
附录:效度威胁详细说明
A1. 内部效度威胁分类详解
(详细的威胁类型说明和案例)
A2. 外部效度评估标准
(具体的评估标准和指标)
A3. 常见效度问题及解决方案
(典型问题的识别和解决策略)
A4. 效度检查工具推荐
(推荐的检查工具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