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写MyBatis第44弹:解密MyBatis四大核心组件拦截之道
🥂(❁´◡`❁)您的点赞👍➕评论📝➕收藏⭐是作者创作的最大动力🤞
💖📕🎉🔥 支持我:点赞👍+收藏⭐️+留言📝欢迎留言讨论
🔥🔥🔥(源码 + 调试运行 + 问题答疑)
🔥🔥🔥 有兴趣可以联系我。
我们常常在当下感到时间慢,觉得未来遥远,但一旦回头看,时间已经悄然流逝。对于未来,尽管如此,也应该保持一种从容的态度,相信未来仍有许多可能性等待着我们。
目录
博客正文
一、MyBatis插件的目标与价值
二、插件的作用点:为何是这四大组件?
三、插件的核心机制:动态代理与责任链
四、深层思考与最佳实践
总结
Mermaid图:MyBatis插件责任链与动态代理交互流
-
深入剖析MyBatis插件机制:原理、应用与手写实践
-
解密MyBatis四大核心组件拦截之道——插件开发终极指南
-
不止于日志和分页:手把手教你打造自己的MyBatis插件
-
MyBatis插件黑魔法:动态代理与责任链模式的艺术
-
从源码视角看MyBatis插件:为何只能拦截那4个对象?
在当今的企业级应用开发中,MyBatis因其高度的灵活性、直观的SQL映射以及优秀的性能,成为了持久层框架的热门选择。而MyBatis的插件(Interceptor)机制更是为其功能扩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允许开发者在SQL执行的生命周期中插入自定义逻辑。无论是通用的分页查询、性能监控、SQL日志打印,还是业务相关的数据权限控制、字段加解密,插件都能优雅地实现。本文将深入剖析MyBatis插件的核心机制、功能原理,并解答一些常见的深层问题。
一、MyBatis插件的目标与价值
MyBatis插件的核心目标在于无侵入性地增强或改变框架核心组件的行为。这种设计遵循了“开放-封闭原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不修改MyBatis源码的情况下,对其固有行为进行扩展和定制。
-
常见应用场景:
-
SQL日志记录: 精准记录每条执行的SQL语句及其参数,便于调试和审计。
-
性能监控: 统计SQL的执行时间,及时发现慢查询。
-
分页查询: 自动为查询语句添加分页逻辑(如MySQL的
LIMIT
),简化开发。 -
数据权限过滤: 在SQL执行前自动追加WHERE条件,实现行级数据权限控制。
-
字段加解密: 在参数设置和结果集映射时,对敏感字段进行自动加解密。
-
全局唯一ID赋值: 在插入操作前,为实体类自动生成并填充唯一ID。
-
这些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插件对MyBatis核心运行流程的拦截能力。
二、插件的作用点:为何是这四大组件?
MyBatis插件并非万能,它的拦截目标被精确地定义在四大核心组件上:
-
Executor
:执行器,是MyBatis的核心,负责整个SQL执行过程的调度。它拦截的点包括update
,query
,commit
,rollback
等方法,非常适合做全局缓存、性能监控等。 -
StatementHandler
:语句处理器,负责与JDBC的Statement
对象交互,包括创建Statement
、参数化预编译SQL(parameterize
)、执行SQL(query
/update
)等。这里是修改SQL语句、分页、设置超时时间的最佳位置。 -
ParameterHandler
:参数处理器,负责将用户传入的参数设置到JDBC的PreparedStatement
中。拦截它可以实现参数的自定义处理,如加密、类型转换等。 -
ResultSetHandler
:结果集处理器,负责将JDBC返回的ResultSet
映射成Java对象。拦截它可以实现结果集的解密、自定义映射、延迟加载增强等。
那么,为什么MyBatis只允许拦截这4个组件呢?
这并非技术上的限制,而是MyBatis架构设计上的一种有意的约束和规范。MyBatis的SQL执行流程被精心地分解为了几个职责分明的阶段,每个阶段都由一个特定的组件负责。这4个组件串联起了从参数处理到结果集映射的完整链条,是流程中最关键、最稳定的抽象层。
允许拦截任意内部组件会使框架变得脆弱和不稳定。内部组件的接口和实现可能因版本迭代而发生变化,而插件的大量使用会使得框架的演进变得异常困难。将拦截点固定在这4个稳定接口上,既为扩展提供了足够的灵活性,又保证了框架核心的封装性和演进能力。这是一种权衡后的设计决策。
三、插件的核心机制:动态代理与责任链
理解插件机制,关键在于掌握两个核心设计模式:动态代理和责任链模式。
1. 动态代理(Dynamic Proxy)
这是实现拦截的技术手段。MyBatis并不是直接将这些组件实例传递给插件,而是通过Plugin
类(实现了InvocationHandler
接口)为这些目标组件创建代理对象。
当你在interceptor
方法中通过Interceptor.pluginAll(target)
来包装目标对象时,MyBatis会遍历所有已配置的插件,并调用其plugin
方法。通常,我们会使用MyBatis提供的Plugin.wrap(target, this)
方法来创建代理。这个方法会判断当前插件声明的注解(@Intercepts
)要拦截的接口和方法是否与目标对象匹配。如果匹配,就为其创建一个JDK动态代理对象。
此后,任何对目标对象方法的调用,都会先被代理对象截获,转而执行代理的invoke
方法,从而有机会插入插件的逻辑。
2.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这是组织多个插件的设计模式。一个目标组件可能会被多个插件所拦截。MyBatis通过责任链模式将它们串联起来。
假设我们配置了插件A、B、C。MyBatis初始化时,会按配置顺序为原始组件(Original
)层层包裹上代理:
-
最终组件 =
Plugin(C).wrap( Plugin(B).wrap( Plugin(A).wrap(Original) ) )
最终的代理对象结构如下图所示(请见后面的Mermaid图)。当调用方法时,请求的传递流程是: 调用者
-> 代理C
-> 插件C.intercept()
-> 代理B
-> 插件B.intercept()
-> 代理A
-> 插件A.intercept()
-> 原始对象.originalMethod()
每个插件的intercept
方法中,都需要调用Invocation.proceed()
来将调用传递到链中的下一个节点,直到最终触发原始对象的方法。
四、深层思考与最佳实践
1. 插件执行顺序如何控制?
插件的执行顺序完全由其在MyBatis配置文件(mybatis-config.xml
)中的配置顺序决定。先配置的插件,会被包裹在责任链的最外层;后配置的插件,则在最内层。这意味着,后配置的插件会先被执行,但其proceed()
调用会触发外层插件的逻辑。
例如,配置顺序为A、B、C,则执行顺序是:C.intercept
-> B.intercept
-> A.intercept
-> Original.method
-> A
收尾 -> B
收尾 -> C
收尾。这非常类似于一个嵌套的洋葱结构。
2. 如何防止插件无限循环代理?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假设在插件A的intercept
方法中,又去调用了Method.invoke(target, args)
,而这个target
是代理对象本身,就会形成递归调用,导致栈溢出。
MyBatis通过责任链的传递机制和Invocation
类来避免这一点。在插件中,我们应该永远只调用invocation.proceed()
,而不是直接调用method.invoke(target, args)
。
Invocation
对象封装了当前的调用信息。它的proceed()
方法会智能地将调用传递给责任链中的下一个节点(即内层的代理或最终的原始对象),而不是简单地反射调用最初传入的target
。这样就保证了调用链能正确地一步步向内核推进,而不会发生循环。
总结
MyBatis的插件机制是其框架扩展性的基石。它通过将拦截点限定在4大核心组件上,在灵活性和稳定性之间取得了平衡。其底层依托于动态代理技术实现方法拦截,并通过责任链模式优雅地组织多个插件。理解这一机制,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使用第三方插件,更能 empower 我们开发出强大、符合自身业务需求的定制化功能,真正发挥出MyBatis的全部潜力。
💖学习知识需费心,
📕整理归纳更费神。
🎉源码免费人人喜,
🔥码农福利等你领!💖常来我家多看看,
📕我是程序员扣棣,
🎉感谢支持常陪伴,
🔥点赞关注别忘记!💖山高路远坑又深,
📕大军纵横任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行?
🔥唯有点赞+关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