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能力的重要性
以前写过很多产品经理相关的文章,最近在做新项目,有一些新的看法。
即抽象能力的重要性!
什么是抽象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在特性里找到共性。当然,这个能力不只是产品经理需要有,我觉得大家都应该要有,对自己还是很有用的。
给大家举几个例子解释抽象能力。
例子一
首先是使用明细的例子。假设现在和大模型交互,已经支持了文本、语音交互,本次项目要支持视频交互,同时因为视频交互耗费token比较多,想增加页面让用户能够看到使用明细。要求文本、语音的使用明细也能看到。页面展示有两种设计方案
A:请求id 视频交互 消耗token
B:请求id 交互类型 消耗token
方案A就是没有做好抽象,突出视频交互,其它交互类型用-表达。短期看是可以的,但后续如果支持其它多模态的交互呢?是不是用户也分不清了。方案B就清晰很多,能够很好的适应后续的扩展。
其实选择方案A的原因能够推测出来,因为是跟着视频项目一起做的,所以主要考虑或者主要突出视频交互了。
例子二
对于会员体系,免费用户和付费用户的权益有不同的使用次数。如外卖分为及时达、慢慢送,免费用户对及时达、慢慢送有次数限制,付费用户及时达有限制,慢慢送无限制。要求对用户的用量做提醒,促进用户购买转化。
这个需求是很对的,而且作为一种产品形态也很自然。这也有几种产品设计方案。
A:对于不同会员的不同权益,根据其是否有限、无限的次数,根据是否为新老用户,根据当前权益用完其它权益是否用完,进行不同的提示
B:对当前权益进行余量和耗尽提醒,同时告知其它权益的剩余情况
我想要的是方案B,因为够通用。想几个后续可能得扩展情况就知道了,如果增加了新的权益,如果现有权益的次数进行了调整,A方案都需要进行变更。而且恐怖的是,A方案的复杂度不是线性的,很可能是指数级的。
为什么会选择方案A呢?我觉得主要是因为简单。按照现在的会员体系和权益分叉就行。
例子三
还是上面的例子,假如说要coding实现权益核销(使用),怎么做呢?
A:对于不同会员的不同权益,根据其是否有限、无限的次数,进行核销
B:无会员概念,全部权益化,根据用户请求类型,选择对应的权益进行核销
我会选择方案B。因为核销和会员每什么关系,核销适合权益强绑定的,有对应的权益且有剩余,就核销,否则核销失败。这样的一个好处是,无论后续加多少会员、多少权益,核销逻辑是统一的,改动范围控制的很小。否则后面如果增加新的权益、新的会员类型,A方案需要四处找修改位置。
这也是抽象能力,或者说建模能力。
总结
佛教里有着相的说法,也有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是山的境界,这和我刚才聊的抽象能力特别契合。希望我们后面能够多多的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