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解读 |《药用真菌桑黄化学成分的研究》
出版日期:2017年
发表学校:安徽医科大学
论文作者:丁云云
桑黄作为传统药用真菌,素有 “森林黄金” 之称,其抗肿瘤、免疫调节等活性备受关注。桑黄在《神农本草经》中被记载用于治疗 “癥瘕积聚”,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作用。然而,野生桑黄资源稀缺,人工种植品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是否与野生品一致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比野生杨树桑黄与人工种植栎树桑黄的化学成分,解析其活性物质基础,为桑黄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实验方法
1. 化学分离与结构鉴定
-
提取与分离:采用 95% 乙醇回流提取野生及人工种植桑黄,通过大孔树脂、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等技术分离纯化,共获得 25 个化合物。
-
结构鉴定:利用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波谱技术,鉴定出萜类、甾体、黄酮、酚类等多种成分,其中 6 个化合物(如乙基 β- 葡萄糖苷、泽泻醇等)为首次从针层孔菌属中发现,2 个甾体类化合物为首次从桑黄中发现。
2. 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
-
细胞模型:选取 41 株肿瘤细胞(包括肺癌、前列腺癌、白血病等)和 2 株正常细胞,采用 Cell Titer-GLo ATP 荧光法检测化合物活性。
-
关键发现:
酚类化合物 15(4-(3,4 - 二羟苯基)-3 - 丁烯 - 2 - 酮):对前列腺癌 DU145、肺癌 H526、白血病 HEL 细胞的抑制率显著,IC₅₀分别为 1.885、0.5334、1.057 μmol/L。
三萜化合物 18(3 - 羟基木栓烷 - 3 - 烯 - 2 - 酮)和甾体化合物 19、20:对髓性白血病 SKM-1 和 NOMO-1 细胞表现出选择性抑制,IC₅₀低至 0.7955 μmol/L。
所有活性化合物对正常仓鼠细胞无显著毒性(IC₅₀>10 μmol/L),显示较高安全性。
实验结果
抗肿瘤活性成分特征
-
酚类化合物:通过诱导氧化应激和抑制细胞周期发挥作用,如化合物 15 可下调 GLUT4 葡萄糖转运蛋白,阻断肿瘤能量代谢。
-
三萜与甾体:调控线粒体膜电位及 caspase 通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如化合物 18 通过上调 Bax/Bcl-2 比值触发线粒体途径。
-
作用特点:人工种植桑黄中的多酚类成分含量更高,抗肿瘤活性更显著,提示人工栽培可能是优质替代资源。
结论
这项研究以严谨的化学分离和活性筛选,揭示了桑黄抗肿瘤的物质基础,证实人工种植品的可行性。作为传统药用真菌现代化的典型案例,其成果不仅为桑黄的深度开发奠定了科学基础,也为其他稀缺药用真菌的资源替代提供了研究范式。期待未来通过机制深入与临床转化,推动桑黄从传统药材走向精准治疗的现代药物。
★ 本文仅限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