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7|3335. 字符串转换后的长度 I(||)
1.字符串转换后的长度 I
1.1题目
3335. 字符串转换后的长度 I - 力扣(LeetCode)
1.2解析
递推法解析
思路框架
我们可以通过定义状态变量来追踪每次转换后各字符的数量变化。具体地,定义状态函数 f(i,c) 表示经过 i 次转换后,字符 c(对应 ASCII 码偏移量,如 a=0,b=1,…,z=25)在字符串中的出现次数。通过分析字符转换规则,我们可以建立递推关系,从而高效计算最终结果。
状态转移分析
-
初始状态:
- 对于给定字符串 s,初始化 f(0,c) 为字符 c 在 s 中的出现次数。
-
状态转移方程:
- 字符 a(对应 c=0):只能由前一次的字符 z 转换而来,因此:
f(i,0)=f(i−1,25) - 字符 b(对应 c=1):可由前一次的字符 z 或 a 转换而来,因此:
f(i,1)=f(i−1,25)+f(i−1,0) - 其他字符 c≥2:由前一次的字符 c−1 转换而来,因此:
f(i,c)=f(i−1,c−1)
- 字符 a(对应 c=0):只能由前一次的字符 z 转换而来,因此:
-
优化空间复杂度:
- 由于每次递推仅依赖前一层的状态,我们可以使用两个一维数组(如
cnt
和nxt
)交替存储状态,将空间复杂度从 O(t×26) 优化至 O(26)。
- 由于每次递推仅依赖前一层的状态,我们可以使用两个一维数组(如
算法实现步骤
- 初始化:统计字符串 s 中每个字符的出现次数,存入数组
cnt
。 - 迭代递推:
- 执行 t 次状态转移,每次生成新数组
nxt
存储当前层状态。 - 根据上述转移方程更新
nxt
数组。 - 将
nxt
赋值给cnt
,为下一次迭代做准备。
- 执行 t 次状态转移,每次生成新数组
- 结果计算:累加最终状态数组
cnt
中所有元素的和,即为转换 t 次后的字符串长度。
复杂度分析
- 时间复杂度:O(n+t),其中 n 是字符串 s 的长度,t 是转换次数。初始化需遍历一次字符串,每次转换需处理 26 个字符。
- 空间复杂度:O(1),仅需固定大小的数组存储状态,与输入规模无关。
1.3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int lengthAfterTransformations(string s, int t) {vector<int> cnt(26);for(auto ch:s){++cnt[ch-'a'];}for(int i=0;i<t;i++){vector<int> next(26);next[0]=cnt[25];next[1]=(cnt[25]+cnt[0])%(1000000007);for(int i=2;i<26;i++){next[i]=cnt[i-1];}cnt=move(next);}int ans=0;for(int i=0;i<26;i++){ans=(ans+cnt[i])%(1000000007);}return ans;}
};
2.3337字符串转换后的长度 ||
2.1原题
3337. 字符串转换后的长度 II - 力扣(LeetCode)
2.2快速幂模板
首先我们先学一下快速幂
快速幂是一种高效计算幂运算的方法 。
原理
- 二进制角度:将幂次 n 转化为二进制形式。例如幂次 13,其十进制数 13 转换为二进制是 1101 ,而 11012=2^3+2^2+2^0=8+4+1 。这就把幂次的计算拆解成了与二进制位相关的形式。
- 幂的性质利用:依据幂的性质 a2k=(ak)2 来进行计算。从 a 开始,通过不断平方得到 a,a2,a4,a8,⋯ 这些值。比如计算 a13 ,因为 13 二进制表示中第 0 位、第 2 位、第 3 位是 1 ,对应着 a1 、 a4 、 a8 ,所以 a13=a8×a4×a1 。这样就避免了像普通方法那样进行多次连乘,大幅减少了计算量。
计算过程
- 把幂次 n 转换为二进制数。
- 初始化结果变量为 1 ,底数为 a 。
- 从二进制数的最高位开始遍历:
- 如果当前位是 1 ,就把当前的结果乘以对应的幂次(比如从最高位开始,第一位对应 最高位序号 )。
- 每次遍历完一位,都将底数进行平方操作,为下一位的计算做准备。
- 遍历完二进制数的所有位后,得到的结果就是 an 。
优势
传统计算 an ,需要进行 n−1 次乘法,时间复杂度是 O(n) 。而快速幂通过上述方式,时间复杂度降为 O(logn) 。当 n 很大时,计算效率会有显著提升。
快速幂模板代码
#define ll long long
#define mod ......
ll qsm(ll a,ll b)
{ll res=0;while(b){if(b&1)res=(res*a)%mod;a=(a*a)%mod;b>>=1;}return res;
}
2.3矩阵快速幂
而本题则要用到矩阵快速幂
方法一:动态规划(基础解法)
思路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动态规划的方式,逐步计算每个字母在经过多次替换后的长度。具体来说:
-
子问题定义:对于每个字母(如 'a', 'b', ..., 'z'),将其替换
t
次后的长度可以分解为替换t-1
次后的子问题。例如,字母 'a' 替换一次后变为 'b' 和 'c',因此其替换t
次后的长度等于 'b' 和 'c' 分别替换t-1
次后的长度之和。 -
状态定义:定义
f[i][j]
表示字母j
(0 对应 'a',1 对应 'b',依此类推)替换i
次后的长度。 -
状态转移方程:对于每个字母
j
,设c = nums[j]
,则有: -
即字母
j
替换i
次后的长度等于其替换一次后生成的所有字母(共c
个)在替换i-1
次后的长度之和。 -
初始条件:当
i=0
时,即未进行任何替换,每个字母的长度为 1,因此: f[0][j] = 1 -
最终结果:遍历字符串
s
,统计每个字母的出现次数cnt[j]
,最终结果为所有字母替换t
次后的长度之和:
这种方法适用于替换次数 t
较小的情况,但对于较大的 t
会导致超时,需要进一步优化。
方法二:矩阵快速幂优化
思路分析
当替换次数 t
非常大时,动态规划的时间复杂度会变得很高。此时,可以利用矩阵快速幂来优化计算过程。
-
矩阵表示:将状态转移方程转化为矩阵乘法形式。对于每个字母
j
,其替换后的长度可以表示为矩阵乘法的结果。例如,在示例中,状态转移可以表示为: -
F[i] = M * F[i-1],其中 M 是转移矩阵。
-
递推关系:通过递推可得:
F[t] = M^t * F[0] -
结果计算:由于 F[0] 全为 1,因此 f[t][j] 等于矩阵 M^t的第 j 行所有元素之和。最终结果为:
-
这种方法通过矩阵快速幂将时间复杂度从指数级优化到对数级,能够高效处理大规模的替换次数。
2.4题解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const int MOD=1000000007;using Matrix = array<array<int,26>,26>;Matrix mul(Matrix &a,Matrix &b)//矩阵乘法{Matrix c{};for(int i=0;i<26;i++){for(int k=0;k<26;k++){if(a[i][k]==0)continue;//如果是0可以直接跳过for(int j=0;j<26;j++){c[i][j]=(c[i][j]+(long long) a[i][k]*b[k][j])%MOD;}}}return c;}Matrix pow(Matrix a,int n)//矩阵快速幂{Matrix res={};for(int i=0;i<26;i++){res[i][i]=1;}while(n){if(n&1){res=mul(res,a);}a=mul(a,a);n>>=1;}return res;}int lengthAfterTransformations(string s, int t, vector<int>& nums) {Matrix m{};for(int i=0;i<26;i++){for(int j=i+1;j<=i+nums[i];j++){m[i][j%26]=1;}}Matrix mt=pow(m,t);int cnt[26]{};for(char c:s){cnt[c-'a']++;}long long ans=0;for(int i=0;i<26;i++){ans += reduce(mt[i].begin(), mt[i].end(), 0LL) * cnt[i];}return ans%MOD;}
};
本题解是在学习力扣题解基础上总结而来,感谢大家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