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备考攻略》
引言
半AI写的攻略。 计算机专业的佬可划过,勿喷~
个人经历:
1个月备考,优秀一次过”
内容预告:
“本文从资料选择到冲刺技巧,帮你高效避坑,精准拿分!”
正文部分
一、考试扫盲:考什么?怎么考?
考试基本信息:
题型与分值分布:选择题 40分 填空60分(综合/应用 5大题))
考试时长:2小时
合格标准:60-79分及格,80-89分良好,90分以上优秀。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 章节分值分布与题型表
章节 | 章节名称 | 题型及分值 | 总分 | 备注 |
---|---|---|---|---|
第一章 | 网络系统结构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 选择题(4分) | 4 | 基础概念为主,熟记体系结构(如核心/汇聚/接入层) |
第二章 | 中小型网络系统总体规划与设计 | 选择题(3分) | 3 | 需求分析与拓扑设计,注意“关键点”(如带宽、可靠性) |
第三章 | IP地址规划技术 | 选择题(4分) + 综合题第一题(5分) + 应用题(子网划分,6分) | 15 | 重点章节! 子网划分必考,公式与计算需熟练 |
第四章 | 路由设计技术基础 | 选择题(3分) + 应用题第一小题(6空,12分) | 15 | 核心章节! 静态路由、RIP/OSPF配置命令高频考点 |
第五章 | 局域网技术基础及应用 | 选择题(2分) | 2 | 以太网协议、VLAN基础概念 |
第六章 | 交换机及其配置 | 选择题(4分) + 小概率综合题第二题(命令配置,15分) | 19 | 重点章节! VLAN配置、STP协议实验操作需用模拟器练习 |
第七章 | 路由器配置及使用 | 选择题(4分) + 大概率综合题第二题(命令配置,15分) | 19 | 核心章节! 路由协议配置(如静态路由、RIP)、ACL配置 |
第八章 | 无线局域网设备安装与调试 | 选择题(3分) | 3 | 802.11标准、AP配置基础 |
第九章 | 计算机网络环境及应用系统安装与调试 | 选择题(5分) | 5 | DNS、DHCP、Web服务器配置流程 |
第十章 | 网络安全技术 | 选择题(4分) + 应用题(2-4分) | 6-8 | 防火墙技术、VPN类型、攻击防御(如DDoS) |
第十一章 | 网络管理技术 | 选择题(4分) + 综合题第四题(抓包分析) | 4+ | 抓包分析需掌握常见协议字段(ICMP类型) |
二、备考资料
教材与资源
必选教材:《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教程——网络技术》(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
辅助工具:
模拟实验:使用Packet Tracer模拟器练习设备配置。用于练习交换机,路由器配置命令。与教材中的有所出入,以教材为准。
刷题工具:xx题库
网络课程:xx课程,全程观看。
VMware虚拟机安装windows 2003 server:用于第九章DNS、DHCP、Web服务器配置相关的实验。
三、30天高效复习计划
阶段拆解:
基础期(Day1-15):
跟随xx视频,画出教材重点,过完一轮知识点,一共11个章节内容。 xx视频以教材为本,围绕考试重点讲述的。近400页的教材自己看根本不知道怎么看。
强化期(Day16-25):刷题,xx的题库。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考试基本没有超纲的题目,题型和考点非常固定。因此刷题很重要。
冲刺期(Day26-30):限时模考。刷了好几套卷子。
最担心的还是考交换机的配置命令。把命令都打印出来了,在候考区就看那几个命令。其他的填空题都是计算题或者是理解题。命令题纯靠记忆。 我也是结合了Packet Tracer模拟器练习交换机的配置命令。最后考的是路由器的配置,比较简单。
配置命令打印成一张纸,在备考区域就一直记忆。配合默写。
注意下图中 配置允许中继的vlan:命令是错误的,要删掉第一个vlan,。
前一天:熟悉考场,我是去了学校的考点,因此不需要提前熟悉路线。前一天晚上住宾馆,外面的空调风扇很吵,下次要选个安静点的,还好是10点半的考试。
四、重难点突破技巧
1.选择题一些题目可以根据“找不同”来找出正确答案。但最好还是理解记忆比较好。实在做不出来就选个最像正确答案的答案。
2.填空题 第一题是网络类型的题目。非常固定。给个网络地址,求主机号,网络号,判断网络类型为A 、B、C类,求广播地址等等。
3.第二题考路由器或者交换机的配置命令。 路由器配置命令可能性高一点。记就完事。
4.第三题 考DHCP报文相关的知识。
5.第四题 考察抓包信息结合相应的TCP、FTP、PING相关的内容。
6.第五题 考察网络的汇聚与划分。可能会问以及防火墙或者部署在那个位置。或者就是问监听路由器需要用哪种设备。答TAP(分路器)
结语:
虽然含金量不高,但是拿个优秀还是很开心的。 学习了,学会了,学的还不错的正向反馈总是能让人重拾自信。
总是需要那么一点信心,去面对非计算机转码之路的艰难,和AI浪潮下的互联网工作不稳定性。在进步的路上总不会感到太过迷茫和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