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混乱的讨论变成有效产出的智能助手
每周三下午三点,创意部的玻璃会议室总会传出此起彼伏的讨论声。市场专员小林看着本子上潦草的记录犯愁:刚才那个绝妙的创意到底是谁提出的?产品需求的三条修改意见具体是什么?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无数会议室里重复上演。
【被忽视的时间黑洞】
传统的小组讨论像场没有裁判的辩论赛。有人忙着记笔记错过发言重点,录音文件在手机里积压成山,最要命的是当大家兴奋地碰撞出创意时,往往因为记录混乱导致后续执行出现偏差。某咨询公司调研显示,职场人平均每周要花3.5小时整理会议纪要,其中72%的信息存在遗漏或错位。
【我们需要怎样的讨论伴侣】
理想的讨论辅助工具应该具备三重能力:像专业速记员般实时转化语音,如同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智能标签,更要像随时待命的分析顾问。这些需求在过往需要组合多个软件才能实现,直到我们遇见这款专门为深度讨论设计的AI工具。
【三位一体的智能解决方案】
在近期更新的版本中,这套系统展现了令人惊喜的进化。搭载自研的声纹识别引擎,它能像区分乐器声部般精准分离每位发言者,即便在多人同时插话的场景下,文字记录依然保持发言人独立段落。更突破性的是智能追问功能——当讨论中提及"用户画像优化",AI会自动标注相关讨论段落,并在会后生成可交互的知识图谱。
【真实场景验证效能】
某互联网公司的用户体验团队曾进行对比测试:在使用传统方式记录的讨论中,需要2天时间整理出需求文档;启用智能讨论系统后,文档框架在会议结束时已自动生成,团队仅用3分钟就完成了细节完善。设计师王总监反馈:"现在复盘时能精确检索到三周前小张提的那个交互方案,连带当时的讨论语境都完整保留。"
【让创造力回归本质】
比起冷冰冰的"会议记录员",这套系统更像是团队思维的延伸记忆体。它不替代人类的创意碰撞,而是将参与者从繁琐的信息整理中解放。当每个灵感都能被妥善安置,当所有讨论都有迹可循,或许我们终于可以专注做最重要的事——让有价值的思考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