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1 第一章 概述——以寄邮件比喻整个流程
参考课程视频:
【《计算机网络》计网3小时期末速成课|含机网大题讲解|各版本教程都可用/谢稀仁/湖科大版都可用】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wPvePEyu/?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2c56c6a2645587b49d62e5b12b253dca
在开始之前,我们用寄邮件的比喻快速理解这门课的脉络,哪怕下文你听不懂,也不必在意,理解寄邮件的过程就好!等我们学完了前六章,我会在结尾再次回顾这段比喻,让你醍醐灌顶。
此外,之后每一章开始都会有一些自设问题,囊括了本章的核心概念,复习时可以看看自己能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快速判断对这一章的掌握程度。
串联知识
综合之前的所有知识,我们用寄邮件的比喻来串讲所有内容:
[找对方地址]相当于寄邮件,先要知道对方的地址,【应用层】用DNS,本地DNS会通过问省邮局,省邮局会问国邮局,最后找到对方IP,返回给本地DNS,从而知道目的地。(UDP方式)
然后再【应用层】向目的地发送请求(TCP方式),经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互相打三个电话确认要写信),接着就可以写信了。
[添加运输信息]要发送邮件需要盖邮戳。
数据在【应用层】是以报文包装的,只是一封信,真正能运输的是盖有各个邮戳的帧。
[确认写信收信双方]寄信不能只写内容,还得贴邮票、写寄件人收件人(传输层加 TCP 头)。这个“邮票”上写着你的端口号(如 50000)和对方的端口(80)。因此在【传输层】添加TCP头,形成报文段,这样就能知道是我们之间的通信了,但是还不是帧,不能从邮局发出。
[省际运输通信]光有邮票还不够,邮局要决定从广东到山东如何走,所以再盖一个“长途运输章”(IP 头),写上源 IP 和目标 IP。这个“IP 包裹”现在可以在全国网络(互联网)中路由了。因此继续加IP头,在【网络层】形成数据报,这个邮戳允许在省际(网络间通信)之间运输了,但还不是帧。
[省内投送通信]信要在省内运输,于是【链路层】再加一个“本地配送标签”(链路层帧头),写上 MAC 地址(对方家物理地址),并加校验码(帧尾)。这个“帧”现在可以在局域网(省内)内传输了。
[确认运输路线]此时邮件就可以发送了,接下来需要找到运输路线。
这一步是在【网络层】完成的,通过路由算法,比如用内部网关协议的RIP,更新起点IP到终点IP间各个节点的转发表,然后运输的时候用转送在本地完成信息的转发。
[检查送对人没]收到邮件后,要检查是不是送给自己的,对方需要逐层剥离邮戳,先看 MAC 地址(链路层),再看 IP 地址(网络层),再看端口号(传输层),最后打开信封,读取内容(应用层)——这就是“解封装”。得到真正的信息。
至于底层的运输方式,用大货车还是飞机,是【物理层】决定的。
对方也可以同时向我发邮件。
[结束笔友但不删地址]当我们绝交时,通过四次握手(互通四次电话)释放连接资源,但是对方的地址还是会保留,以便下次邮寄需要再次找对方地址。
1 互联网概述
1.1 网络——节点+链路
1.2 互联网——网络的网络
1.3 网络历史:
2 互联网的组成
2.1 互联网传输的时候常用的交换方式
考点:电路交换的步骤/交换方式的区别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过程:
先拨号,通过节点转接到对方节点,接收对方的应答;——建立连接
然后打电话,传输报文;——数据传输
最后挂电话——释放连接
报文交换过程:
报文发出后途径节点都需要下载报文,然后查找本地的转发表,发送给下一个节点;
但是效率低,于是:
分组交换过程:
将报文切片,每一组分别寻找链路,途径节点下载倍切片的报文,分别传输。
3 计算机网络类别
4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注意:记忆单位、单位换算!
B=8b
在字节中 1GB=1024=2^10MB
在比特中 1Gb=10^9b
就像求t=x/v一样。
题目
5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物理层:决定快递的运输方式是货运/空运/水运,即用什么载波信号
数据链路层:在派送范围内的运输,即在网络内信息是如何运输的
网络层:每个省都有自己的网络,省际间快递如何运输,即网络间的运输
运输层:派送站点之间的通信,即进程之间的通信
应用层:如何取件,即应用用什么方式进行信息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