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一场由场景、数据与价值链共同定义的产业升级
背景:为什么现在必须“+AI”?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三条曲线之间寻找交汇点。第一条曲线是工业利润,规上企业利润增速在二季度跌至2.3%,传统规模红利逼近天花板;第二条曲线是大模型性能曲线,参数规模每3.4个月翻倍,推理成本两年内却下降九成,技术供给突然变得“廉价”;第三条曲线是国际竞争,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与欧盟《AI Act》分别从供应链与合规两端拉高准入门槛。三条曲线在同一时间点出现陡峭变化,迫使决策层必须在“场景换道”与“规则跟随”之间做出选择。《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正是在这一宏观裂缝中生成:它不只是一份技术路线图,更是一张用场景换时间、用应用换空间的战略保单。
与海外政策相比,中国的做法显得更具产业急迫感。美国联邦层面的《国家AI研发战略》延续“轻监管、重补贴”思路,通过算力券和研发税返把主动权交给硅谷巨头;欧盟则先划红线再谈创新,《AI Act》用风险分级把高阶模型锁进合规牢笼。中国选择了一条中间路径:先给出制造、农业、能源、金融、医疗、政务六大场景,再把算力、数据、资金、标准四项要素打包下沉到地方先导区,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闭环。这种布局暗含的判断是——当算力与算法被“卡脖子”时,唯一能快速拉平的变量是场景深度。谁先用起来,谁就能在下一轮标准制定中拥有议价权。
“人工智能+”战略标志着我国首次以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引领者的姿态,深度参与全球生产力体系的重构进程。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骆仁童博士表示,相关政策文件已系统规划了该战略在六大核心领域的重点实施路径,通过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应用,清晰释放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迈入注重实效落地的关键发展阶段的重要信号。这一战略部署的本质诉求在于动员全社会各类主体共同投身于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浪潮之中。
概念:从互联网+到AI+,到底“+”什么?
十年前,“互联网+”把商业世界一分为二:线上与线下。所有估值模型围绕“连接规模”展开,GMV、MAU、DAU成为资本狂欢的度量衡。今天,“人工智能+”正在把估值锚点从“连接”移到“认知”——模型能否替代或放大人的决策,成为新的定价核心。
互联网+的核心资产是流量资产,平台通过撮合交易抽佣;AI+的核心资产则是“决策精度”,企业通过减少不确定性获利。以打车为例,互联网+解决的是“乘客找到车”,平台赚的是信息差;AI+解决的是“下一分钟国贸区域缺几辆车”,平台赚的是预测差。当预测误差每降低1%,司机空驶率下降3%,平台分成空间就被重新释放。
《意见》为这种迁移提供了官方注脚:不再提“用户规模”,而是反复出现“模型规模”“数据密度”“场景渗透率”。六大重点领域中,每个领域都给出“1个通用大模型+N个场景小模型”的模板,本质是把互联网时代的“千团大战”升级为“千模大战”。但这一次,胜负不再取决于补贴多少,而取决于谁能把场景数据变成“高纯度燃料”。
一个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耦合点是“数据要素X”。如果说互联网+完成了“数据上网”,AI+的目标就是“数据上智”,而“数据要素X”则负责让数据“上市”。只有把数据变成可定价、可流通、可入表的资产,AI模型的训练、迭代、交易才能形成商业闭环。
浙江“农业产业大脑”已经把土壤墒情、虫情感知、农机轨迹三类数据打包成可质押的数据资产,银行按0.3元/亩/天授信,贷款利率比传统信用贷低120个基点。数据从“成本中心”变成“利润中心”,这是“+”号迁移背后最隐秘的资本故事。
特点:全要素智能化与数据要素X的交汇点
《意见》提出“推动一二三产业全要素智能化转型”,这句话在商业落地中的真实含义是:把生产流程拆到最小颗粒度,再对每个颗粒度建立数字孪生。过去的信息化改造停留在MES、ERP等系统级层面,现在则要求把“人、机、料、法、环”全部转成可计算变量。
山东魏桥的铝电解车间提供了一个可观察样本。企业为每个工位训练了一个数字人教练,新员工佩戴AR眼镜即可获得实时动作指引,原本需要三个月熟练的换极工序缩短到十分钟。颗粒度细化带来的是培训成本指数级下降:一名技校生的培养费用从过去的4万元压缩到不足8000元,而良品率反升2.7个百分点。
宁德时代走得更远。电池产线的AI质检系统已能识别0.1ppm级别的缺陷,相当于在1000万颗电芯中找出1颗瑕疵。系统上线后,返工率下降六成,直接释放年化利润11亿元。更关键的是,缺陷数据被回流到大模型,用于反向优化电解液配方,形成“数据—模型—工艺”的自进化闭环。
在农业领域,牧原股份通过“猪脸识别”把每一头猪的生长曲线、饲料转化率、疫苗记录绑定到唯一ID,屠宰场可根据ID反向溯源每批猪肉的养殖批次,商超则根据ID向消费者展示24小时内的冷链轨迹。全要素智能化让“一只猪”成为可拆分、可定价、可保险的数字资产,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活体抵押物的实时估值。
宝钢的热轧AI工艺库则展示了“法”这一要素的智能化路径。系统将历史轧制数据与实时传感器流结合,动态推荐最优轧制节奏,一年节省2.1万吨标煤。更重要的是,工艺库对外开放API,中小钢厂可按次调用,把重资产投入变成轻资产使用。
当所有要素都被建模,数据要素X的价值捕获机制才真正跑通。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已挂牌“气象数据”“电网负荷数据”等16类AI训练数据集,单条调用价格0.5元到3元不等。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更进一步,推出“AI训练数据使用权”场内交易,企业可把数据未来收益权打包发行ABS。数据从“副产品”升级为“可证券化资产”,这正是全要素智能化的终极商业指向。
机会:价值链重构后,普通人的切口在哪里?
当技术、政策、资金三箭齐发,产业价值链正在被重新排序。重资产环节(算力、大模型)由国家队和云巨头承担;轻资产环节(数据运营、场景微调、人才外包、资产投行)则留给中小企业和个人。以下四种模型已被验证可以零库存启动。
第一种是垂直数据运营商。深圳“小库科技”只有三名算法工程师,却能把全国设计院散落的历史图纸清洗成结构化训练集,专门卖给建筑AI公司。单套数据集售价5万元,复购率超过60%,年营收1800万元,毛利率72%。核心壁垒不是算法,而是“拿到图纸”的能力——团队创始人曾是甲级设计院信息化负责人,懂得用数据脱敏换取图纸授权。
第二种是场景微调师。湖南“农大夫”在开源大模型基础上,用5万张水稻病虫害图片微调出问诊小程序,向县域农资店按年收费2万元/家。整个公司只有一名算法工程师,其余全是植保专业出身的产品经理。他们真正的竞争力在于“植保专家+提示词工程”的混合能力,把模型准确率从78%提升到94%,而农技站愿意为此买单。
第三种是人机协作服务商。山西吕梁的“AI标注村”把200名留守妇女培训成“自动驾驶拉框师”,人均月增收4500元。运营公司并不自建标注平台,而是直接对接字节跳动、小鹏汽车的众包任务,赚取20%管理费。随着大模型对多模态数据需求激增,标注需求从图片扩展到三维点云、毫米波雷达,服务商只要抓住“垂直人群的持续培训”,就能在每一次技术迭代中分到红利。
第四种是数据资产投行。上海“数据投行”团队只有八人,却成功撮合三单“充电桩运营数据”ABS,总规模4.2亿元,票面利率3.9%。其商业模式是把分散在几十家运营商手中的充电数据整合成标准化资产包,再对接券商资管计划。难点在于法律结构——如何把“未来数据收益权”变成可质押的债权。团队引入保险公司做差额支付承诺,把信用等级从AA提升到AAA,从而压低融资成本。
更轻量的路径是直接做AI原生产品运营。北京“句子互动”用AI语音合成技术把直播间客服变成“会说话”的玩偶,39.9元包邮,30天卖出12万只。产品本身没有技术壁垒,壁垒在于“把AI能力封装成玩具”的选品眼光和短视频投流能力。
“AI+”已然跃升为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引擎,其效能既体现在对传统产业的赋能增效与品质提升上,也彰显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孵化培育之中,更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澎湃势能。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骆仁童博士认为,展望未来职场竞争格局,个人能力的评价标准将发生根本转变——衡量一个人是否出众的关键指标,不再是其自身的绝对实力,而是驾驭AI技术的娴熟程度与应用水平。故而当下当务之急,便是主动学习并熟练运用各类AI工具,使其成为助力自身发展的得力伙伴,这将成为未来职业发展的必备核心竞争力。
当政策把算力、数据、资金三张牌同时翻开,留给普通人的问题不再是“有没有机会”,而是“选择哪一条轻资产跑道”。在技术红利、政策红利、资本红利三浪叠加的窗口期,最快的验证方式不是写商业计划书,而是先用AI工具跑通一个小场景,再把场景数据变成可交易的资产。正如每一轮技术革命所证明的那样,最终胜出的往往不是最早拥有技术的人,而是最早把技术变成现金流的人。
相关AI+产业分析:
思考 | 从互联网+到AI+:以数据为先,而后谈智能化
2025年十大国产工业智能AI大模型加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新篇章
智能风暴来袭:AI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成为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加速器?
干货 | 人工智能时代企业如何培养数智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