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tmcp2.0的传输方式
fastmcp 2.0 里,常见的传输方式确实主要是 STDIO(标准输入输出)和 SSE(Server-Sent Events)。
不过,如果你要做更“专业化”或者更接近生产环境的传输模式,其实还有一些可选思路,适用于不同场景:
⸻
- WebSocket(双向流式)
• 特点:支持全双工,客户端和服务端都能主动推送消息。
• 适用场景:需要实时交互的 Agent 场景(ASR/TTS 流式音频、协作式多 Agent 对话、工具调用反馈)。
• 优点:延迟低,天然支持事件驱动。
• 缺点:需要维护连接、心跳和断线重连机制。
⸻
- gRPC / gRPC-Web
• 特点:基于 HTTP/2,支持双向流式调用,性能较好。
• 适用场景:企业级微服务、跨语言 Agent 通信。
• 优点:强类型(protobuf),内建流式通信,生态完善。
• 缺点:相对复杂,调试门槛高。
⸻
- NATS / JetStream(消息队列)
• 特点:基于发布-订阅模式,支持高吞吐和分布式 Agent。
• 适用场景:多个 Agent 并发协作、需要持久化事件或回放历史的场景。
• 优点:解耦、可水平扩展、支持 JetStream 做持久化流。
• 缺点:需要额外部署 MQ 基础设施。
⸻
- QUIC / HTTP/3
• 特点:基于 UDP 的新一代传输协议,支持多路复用和低延迟。
• 适用场景:需要在移动网络、弱网环境中保证稳定性的对话/交互系统。
• 优点:低延迟,抗丢包,天然支持加密。
• 缺点:生态和 SDK 相对还没完全普及。
⸻
- 混合模式
有些生产级系统会组合使用:
• 控制流:STDIO 或 SSE(保证简洁与兼容性)。
• 数据流:WebSocket/gRPC(用于大数据块或低延迟传输)。
• 任务事件流:NATS/Redis Stream(做解耦与持久化)。
⸻
✅ 总结:
• 如果你需要实时交互 → WebSocket / gRPC
• 如果你需要分布式扩展 → NATS/JetStream
• 如果你要兼容 弱网/移动端 → QUIC/HTTP3
• 如果只是 单机/简单 Agent → STDIO/SSE 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