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原理与应用-376]:ZEMAX - 优化 - 概述
在ZEMAX中,优化是光学设计的核心环节,旨在通过自动调整系统参数(如曲率半径、厚度、材料等),使光学系统性能达到设计目标。以下是ZEMAX优化的关键要点:
一、优化前的准备工作
- 明确设计目标
- 确定光学系统的关键性能指标,如焦距、视场角、像差(球差、彗差、畸变等)、MTF(调制传递函数)值、光斑尺寸等。
- 例如:设计一款手机镜头,目标为焦距28mm、视场角75°、全视场RMS光斑尺寸<5μm、畸变<2%。
- 选择初始结构
- 从专利库、标准镜头库(如双高斯、匹兹伐物镜)或解析法(如薄透镜公式)获取初始结构。
- 初始结构需接近设计目标,以减少优化难度。
- 设置系统参数
- 在System Explorer中定义波长(如F、d、C光)、孔径类型(入瞳直径或F/#)、视场(中心、边缘、中间视场)等。
二、优化方法与策略
ZEMAX提供三种优化方法,适用于不同场景:
- 局部优化(Optimization)
- 原理:从初始结构出发,沿评价函数梯度方向寻找局部最小值。
- 适用场景:初始结构合理,且评价函数无多个局部极值时。
- 局限:可能陷入局部最优解,而非全局最优。
- 全局优化(Global Search)
- 原理:通过多起点同时优化,探索解空间,寻找全局最小值。
- 适用场景:复杂系统或初始结构不佳时。
- 局限:计算量大,耗时较长。
- 锤形优化(Hammer Optimization)
- 原理:结合全局搜索与局部优化,先通过全局优化找到近似解,再通过局部优化精细调整。
- 适用场景:全局优化后需进一步提升性能时。
- 技巧:可结合专家算法(如调整玻璃类型、渐晕参数)优化系统。
三、优化函数(Merit Function)设计
优化函数是评估系统性能的数学表达式,由操作数(Operand)组成。操作数对应具体光学指标(如像差、焦距、厚度等),通过设置权重和目标值指导优化。
- 操作数分类
- 性能参数类:如
EFFL
(焦距)、FNOV
(视场角)、MTFS
(MTF值)。 - 像质评价类:如
RMS
(光斑尺寸)、DIST
(畸变)、SPHA
(球差)。 - 边界约束类:如
THIC
(厚度)、EDGE
(边缘厚度)、MNEG
(最小边缘厚度)。
- 性能参数类:如
- 优化函数设计技巧
- 分步优化:先优化曲率半径,再调整空气间隔,最后处理非球面系数或材料。
- 权重分配:核心指标(如焦距、MTF)赋予高权重,辅助指标(如厚度)赋予低权重。
- 动态调整:监控优化过程中的MTF曲线、光斑图等,针对性调整操作数权重。
- 常见优化目标组合
- 成像系统:以
MTFS
、RMS
、DIST
为核心,结合THIC
、EDGE
等约束。 - 照明系统:以
ENPP
(光能利用率)、ILLU
(照度均匀性)为核心。
- 成像系统:以
四、优化流程与实战技巧
- 标准优化流程
- 步骤1:设置系统参数(波长、孔径、视场)。
- 步骤2:选择初始结构并输入镜头数据。
- 步骤3:构建评价函数,添加关键操作数。
- 步骤4:设置优化变量(曲率、厚度、材料等)。
- 步骤5:执行优化(局部→全局→锤形),逐步提升性能。
- 步骤6:验证结果(光斑图、波前差、MTF曲线等)。
- 实战技巧
- 变量控制:初期仅释放关键变量(如曲率),稳定后再逐步增加变量数量。
- 像差校正顺序:优先校正轴上像差(球差、轴向色差),再处理轴外像差(彗差、场曲)。
- 透镜组合:采用正负光焦度透镜组合校正像差,避免单一透镜类型。
- 非球面设计:对高阶像差问题,使用
Even Asphere
表面类型,调整圆锥系数(K)和高次项(A4、A6)。 - 公差分析:优化完成后,通过
Tolerance
模块评估制造误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五、优化结果验证与输出
- 结果验证
- 光斑图:RMS半径<10μm表明光斑质量良好。
- 波前差:<λ/4说明波前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
- 畸变:<2%确保图像不失真。
- MTF曲线:全视场MTF值>0.6(55lp/mm)表明系统分辨率达标。
- 输出文件
- 使用
Report
功能生成光学特性文档。 - 导出
STEP
格式模型,方便与结构工程师协作。
- 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