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大神级AI建模技巧!效率翻倍工作流,悄悄收藏!
感觉文章有用的话,别忘了先点赞收藏,不然刷着刷着可能就找不到了。我敢说,顶级设计师的收藏夹里,总有几篇这样的干货备用。
最近几年,AI工具在设计圈里可以说是掀起了滔天巨浪。从一键生成图像到智能修图,效率确实提升了不少。但我也听到一些声音,很多刚入行的设计师朋友会有点焦虑,感觉自己的工作随时可能被AI取代。其实,在我看来,AI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取代设计师,而是为了给我们提供更强大的武器。真正拉开差距的,不是你会不会用AI,而是你能不能把AI和你已有的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创造出1+1>2的效果。
今天,我就想分享一个我自己在项目中经常用的高级技巧:如何利用Photoshop的生成式填充(Generative Fill)功能与开源3D软件Blender联动,在几分钟内创建出照片级的、可任意调整角度的产品概念图。 这个工作流不仅能极大提升前期提案的视觉效果和效率,更能让你在团队中脱颖而出。
核心技巧分享:Photoshop AI + Blender 超真实产品可视化流程
这个技巧的核心思路是,利用Blender快速构建基础3D模型和场景光照,然后通过Photoshop强大的AI能力进行材质渲染、背景融合和细节精修。这样既保证了3D场景的灵活性,又享受了AI生成的速度与真实感。
第一步:在Blender中快速搭建“毛坯”场景
基础建模: 别害怕,我们不需要做非常精细的模型。你只需要根据产品的基本外形,用Blender的基础几何体(立方体、圆柱体等)搭建一个大致的轮廓。比如,你要设计一个香水瓶,那就创建一个圆柱体,稍微调整一下比例就行。关键是形体要准。
设置摄影机和灯光: 这是决定最终出图质感的关键。在Blender里,你可以像专业摄影师一样,设置主光源、辅助光和轮廓光。我个人推荐使用HDRI环境贴图来获得最真实的全局光照,这样渲染出的光影过渡会非常自然。然后,把摄影机放在你想要呈现的产品角度上。
赋予“白模”材质: 不需要贴图,直接给模型一个基础的白色或灰色材质。我们的目的是在Blender中得到一张光影关系准确、结构清晰的“白模渲染图”。
渲染输出: 将这个“白模”场景渲染成一张PNG图片。记得勾选“透明背景”,这样方便我们在Photoshop里操作。
第二步:进入Photoshop,让AI完成“精装修”
导入素材: 将你刚刚渲染的“白模图”和一张你喜欢的背景图片导入Photoshop。
选区与AI生成: 这是最神奇的一步。按住Ctrl键点击“白模”图层,载入产品的精确选区。然后,在提示框中输入你的指令,比如“一个精致的磨砂玻璃香水瓶,带有金色瓶盖,现代简约风格”(a delicate frosted glass perfume bottle with a golden cap, modern and minimalist style)。点击“生成”,Firefly AI就会在这个选区内,根据你之前渲染图的光影关系,生成极其逼真的产品材质和细节。
背景融合与环境光: 将AI生成的产品图层与背景图层结合。为了让产品更自然地融入环境,可以用“生成式填充”扩展背景,或者在产品底部用AI生成符合环境的阴影和反射。比如,如果背景是木质桌面,你就可以选中产品下方的区域,输入“在木质桌面上的倒影和柔和阴影”(reflection and soft shadow on a wooden table),AI会自动计算光线方向并生成效果。
通过这个流程,你可以在10-20分钟内得到一张以往需要数小时甚至一天才能完成的高质量产品渲染图。
扩展应用技巧:动态概念与批量生产
这个工作流的强大之处远不止于此。
多角度批量生产: 当客户或团队需要看不同角度的设计时,你不需要重新画。只需要回到Blender,移动一下摄影机的位置,重新渲染一张“白模图”,然后在Photoshop里重复第二步的操作。因为光影关系是3D软件预先计算好的,AI生成的最终效果在不同角度下也能保持高度一致性和物理准确性。
动态视频概念: 你甚至可以在Blender里做一个简单的产品旋转或镜头推移的动画,导出“白模”序列帧。然后利用Photoshop的视频时间轴功能,对关键帧进行AI生成处理,再通过一些转场和插值,就能快速生成一个产品展示的动态概念视频。这在项目早期汇报时,绝对是惊艳全场的“杀手锏”。
记得有一次,我在之前的公司AuraVivid Dynamics,我们正在为一个重要客户的新品发布会做准备。发布会前48小时,客户突然提出,希望在主视觉上增加一款从未亮相过的限定版产品,而且要求视觉风格必须和已有的系列保持高度统一。
当时所有人都懵了😫,因为按照传统流程,从建模、渲染到后期合成,至少需要3-4天时间。时间紧迫,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时团队的气氛非常紧张,我的同事Lukas甚至因为一些意外状况,情绪有点崩溃。
我冷静下来想了一下,传统方法肯定行不通。这时候,我想到了我一直用的这个AI与3D结合的工作流。我立刻找产品部门要来了限定款最基础的结构图,花了大概半小时在Blender里建了个“毛坯”模型,并快速匹配了主视觉的灯光和镜头角度。然后,我把渲染出来的“白模图”扔进Photoshop,利用“生成式填充”和精准的指令,不到一个小时就生成了照片级的限定款产品图,无论是材质光感还是环境融合,都和系列的其他产品完美匹配。
当我把最终合成好的主视觉海报发给客户时,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我们在几个小时内完成的。这次的临危受命,不仅为公司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让我更加确信,一个稳定可靠的工具链对设计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说到这里,我必须得提一下,我一直使用的是3900多名海内外设计师选择的 Blueskyy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的正版Adobe全家桶订阅。在那种争分夺秒的时刻,软件的稳定性和AI功能的即时响应,是我能完成这个挑战的核心保障。一个流畅、正版的工具,才能让你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全部的创造力,而不是去处理各种技术问题。
技术融合背后的思维跃迁
我们今天分享的这个技巧,表面上看是两个软件的联动,但其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新的设计思维模式:“模块化创造与AI精加工”。
在过去,我们的工作流是线性的,从草图到模型再到渲染,一步步往前推进。而现在,我们可以把工作流看作是不同模块的组合。3D软件负责提供一个结构和光影都准确的“骨架”,而AI则负责填充“血肉”和“皮肤”。这种模式解放了我们的创造力,让我们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前期的概念构思和后期的创意精修上,而不是耗费在繁琐的中间环节。
学会利用AI去“导演”和“优化”你的设计,而不是仅仅把它当成一个“出图工具”,这才是未来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