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从组分到涌现:系统科学视域下结构、功能与层级的辨析及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

摘要: 

本文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和辨析系统科学中的核心概念——结构、功能与层级。文章首先追溯系统思想的理论源流,确立其作为一种超越还原论的整体性研究范式。在此基础上,深度剖析系统结构的内在构成(组分、框架、动态性)、系统层级的组织形态(层面、嵌套、涌现)以及系统功能的外部界定(与环境的交互)。本文提出一个整合性的“组分-框架-层级-功能-环境”五维分析框架,并探讨其在复杂系统分析中的方法论意义与可视化策略。进一步地,本文将系统科学的理论透镜应用于人工智能(AI)领域,探讨大语言模型(LLM)、自然语言处理(NLP)和知识图谱(KG)作为复杂系统的内在机理,揭示系统论在理解和构建现代智能系统中的关键作用。本文旨在为复杂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一个更为清晰、严谨的概念地图与分析工具,强调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结构与环境互动的外部涌现,而层级则是系统复杂性演化的关键机制。

关键词: 系统科学;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系统层级;涌现;复杂系统;人工智能;知识图谱

引言:从整体视角重审复杂世界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当今世界正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全球气候变化、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到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传播,乃至人工智能系统的潜在失控风险,这些问题无一不展现出高度的“系统性”、“复杂性”与“全局性”特征。传统的还原论(Reductionism)思维范式,即将复杂事物分解为最小单元进行独立研究,虽在过去几个世纪的科学发展中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面对这些相互关联、动态演化的复杂系统时,却日益显得力不从心。正如诺贝尔奖得主菲利普·安德森(P.W. Anderson)所言,“多者异也”(More is Different),整体的行为无法简单通过其组成部分的行为线性叠加来预测 。因此,一种能够把握整体、关注关联、理解动态的全新研究范式——系统科学(Systems Science)应运而生,并成为21世纪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然而,尽管系统思维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其核心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与实践领域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与混用。特别是“结构”(Structure)、“功能”(Function)与“层级”(Hierarchy)这三个基石性概念,它们的精确内涵、相互关系及应用边界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清晰、有效且可操作的分析框架,以指导对各类复杂系统的深入剖析?这些问题构成了本文的核心研究议题。

理论渊源与研究脉络

系统科学的理论源头可追溯至20世纪中叶,奥地利生物学家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创立的“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是其奠基性标志。他率先提出,不同领域(如生物学、社会学、工程学)的系统中存在着普适性的组织原理和规律,主张从整体和相互关系的角度研究系统。此后,控制论(Cybernetics)、协同学(Synergetics) 、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CAS) 等理论分支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系统科学的内涵。在我国,钱学森等科学家对系统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提出了一个包含系统论(哲学层次)、系统学(基础理论)、系统技术科学和系统工程技术(应用层次)的完整科学体系。本文的探讨,正立足于“系统学”这一基础理论层面,力求对核心概念进行正本清源。

本文将遵循以下脉络展开:首先,在第一部分深度剖析系统结构、层级与功能这三大核心概念的理论内涵与边界;其次,在第二部分整合这些概念,构建一个“五维一体”的系统分析框架,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其方法论价值;再次,在第三部分将系统科学的视角延伸至人工智能这一前沿领域,探讨其对理解大语言模型、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的启示;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一部分:系统内在机理的深度剖析:结构、功能与层级

本部分旨在对系统科学的基石概念进行系统性的辨析与阐述,为后续分析框架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1 系统结构:复杂性的内在骨架

在系统科学中,结构被界定为“系统内部各组分(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组织、排列与关联方式的总和”。它并非简单的部件堆砌,而是系统存在和运动的内在规定性,是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解构系统结构。

1.1.1 基本单元:系统组分 (Components/Elements)

组分是构成系统的基础实体或子系统。它们可以是物理的,如计算机的处理器和内存;也可以是抽象的,如一个理论框架中的概念。在现代复杂系统工程中,“基于组件的软件工程”(Component-based Software Engineering, CBSE)思想已经成为主流,它强调将大型复杂系统分解为独立的、可复用和可替换的组件进行开发和管理 。这种方法论的成功,恰恰印证了识别和定义清晰的“组分”是理解和构建复杂系统的第一步。常见的组件模型和技术,如CORBA、JavaBeans和.NET,为软件系统的组分化提供了标准化的实现框架 。重要的是,组分的性质并非孤立不变,而是受到系统整体的深刻影响。这种从整体到部分的制约作用,被称为“向下因果”(Downward Causation)。例如,单个神经元在孤立状态下的电化学活动,无法完全解释大脑作为一个整体所涌现出的意识现象。组分的行为和意义,只有在它们所属的系统结构中才能被完整理解。

1.1.2 组织模式:系统框架与关系 (Framework & Relationships)

如果说组分是系统的“砖块”,那么框架与关系就是将这些砖块砌成宏伟大厦的“蓝图”和“砂浆”。它定义了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则和拓扑形态。这些关系可以是物理连接(如供应链中的物流网络)、能量交换(如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或信息流动(如组织中的指令传递)。

关系的性质至关重要。线性关系意味着输出与输入成正比,系统行为可预测。而非线性关系,即“输入端微小的变化可能导致输出端巨大的、不成比例的响应”,则是复杂系统涌现出混沌、自组织等不可预测行为的根源。复杂网络科学为我们量化描述系统框架提供了有力工具,例如,通过分析软件项目的依赖关系网络,可以揭示其结构复杂性和演化动态 。这种分析有助于识别关键组件和潜在的“意大利面条式架构”(Spaghetti Architectures),即那些因关系混乱而难以维护的系统结构 。

1.1.3 动态本质:作为过程的结构 (Dynamic Nature: Structure as Process)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将结构视为静态的快照。然而,系统科学强调,结构本质上是动态过程在特定时间尺度下的稳定表征。正如学者Mobus和Kalton所指出的,“系统”与“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义词。一个系统之所以能维持其结构,是因为内部的各种过程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例如,生命体通过新陈代谢过程不断更新自身物质,才维持了其细胞和组织的结构稳定。

在软件工程领域,这一动态性体现得尤为明显。许多系统的架构并非一成不变,其组件和连接可以在运行时发生变化,这种“动态软件架构”是适应性系统的关键特征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 SD)作为一种强大的计算工具,正是通过构建包含反馈回路和时滞的数学模型,来模拟和理解这种结构与行为随时间演化的动态过程 。因此,理解结构必须理解其背后的动态过程,而动态分析是控制软件复杂性的关键手段 。

1.2 系统层级:秩序的涌现与约束

层级(Hierarchy)是复杂系统普遍存在的一种组织形式,体现为由子系统逐级嵌套构成的垂直结构。从基本粒子到宇宙,从细胞到生态系统,层级无处不在,它是系统应对复杂性的基本策略。

1.2.1 概念辨析:层面 vs. 层级 (Level vs. Hierarchy)

在讨论中,精确区分“层面”与“层级”至关重要。层面(Level)通常指同一层级内的横向组织范围或分析尺度,例如在生态学研究中,我们可以分别在“个体层面”、“种群层面”和“群落层面”进行分析。而层级(Hierarchy)则特指系统内部不同层面之间垂直的、嵌套的组织关系。例如,在Bronfenbrenner的社会生态学模型中,环境被概念化为一个由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等组成的嵌套层级结构 。分层组件模型(Hierarchical Component Models),如Fractal,允许组件被递归地分解为更小的子组件网络,从而在软件架构中显式地表达这种层级关系 。

1.2.2 嵌套与封装:层级的作用机制 (Nesting and Encapsulation: The Mechanism of Hierarchy)

层级通过“近可分解性”(Near-decomposability)原理来简化复杂性。一个层级系统可以被看作是由一系列稳定的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远比它们与外部的相互作用更强、更频繁。这使得我们可以将每个子系统视为一个“黑箱”,在不关心其内部细节的情况下,研究更高层级的系统行为。这种封装机制极大地降低了系统的认知和管理难度。在生命周期评估(LCA)软件Umberto®中,对材料和能量流的分层建模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使得对复杂生产系统的分析成为可能 。

1.2.3 涌现:层级跃迁的创造力 (Emergence: The Creativity of Hierarchical Leaps)

涌现是系统科学中最迷人也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它指的是在系统的某个层级上,自发地产生了其下层组分所不具备的全新属性、结构或行为模式 。这种现象是“定量变化导致质性变化”的典型体现 。水分子(H₂O)本身不具有“湿润”的特性,但大量水分子聚集在一起时,“湿润”就涌现出来了。同样,单个神经元没有智能,但亿万个神经元通过复杂的连接形成了大脑,涌现出了意识和智能。涌现并非神秘现象,而是复杂系统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层级跃迁的必然结果,它解释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本质。对涌现的量化研究试图通过比较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变量变化(如熵减)来衡量其强度,为这一现象提供更严谨的科学基础 。

1.3 系统功能:与环境的动态交互

功能(Function)界定了系统“做什么”以及“存在的目的或意义”。与主要关注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层级不同,功能本质上是一个外部性的概念,它总是相对于系统所处的环境以及观察者的视角来定义的。

1.3.1 功能的外部性与相对性

一个系统没有脱离环境的、绝对的功能。例如,心脏的功能是“泵血”,这个定义只有在生命体这个“环境”中才有意义。脱离了循环系统,一个独立的心脏并不具备此功能。因此,系统的功能是系统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评估系统功能时,往往需要考虑多个维度,如性能、可用性、安全性等,这些指标的设定都依赖于系统所服务的具体环境和目标 。

1.3.2 结构-功能关系:基础与涌现

结构是功能得以实现的内在基础,但结构与功能之间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相同的结构在不同环境下可能展现出不同的功能;而相同的功能也可能由完全不同的结构来实现(这被称为“同功异构”)。功能可以被看作是特定结构在与环境互动时所“涌现”出的宏观行为。例如,一个软件系统的性能(功能)是其底层代码结构、硬件环境和用户负载(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Palladio组件模型(PCM)等工具正是通过对软件组件结构和使用场景的建模,来预测系统的性能表现(功能) 。

1.3.3 环境:功能实现的舞台 (Environment: The Stage for Functional Realization)

环境为系统提供了存在的背景、输入的来源和互动的对象。复杂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它们必须与环境进行持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才能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环境建模是理解系统功能的关键环节。例如,在环境科学中,为了模拟和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研究者需要构建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模型,将人类活动(社会维度)和自然过程(生态维度)都纳入考量 。“5D世界地图系统”通过整合时间、空间和语义维度来构建环境知识库,正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系统在时空环境中的行为 。

第二部分:整合性分析框架的构建与应用

基于以上对核心概念的辨析,本文提出一个整合性的“组分-框架-层级-功能-环境”五维分析框架,旨在为复杂系统研究提供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概念工具。

2.1 “组分-框架-层级-功能-环境”五维分析框架

尽管现有文献中没有一个名为“五维分析框架”的标准模型,但从对不同领域多维评估框架的梳理中可以发现共通的理念 。我们提出的五维框架是对这些思想的提炼与整合,旨在系统性地回答关于一个系统的五个根本问题:

  1. 组分 (Component): 系统由什么构成?(What is it made of?)—— 关注系统的基本单元。
  2. 框架 (Framework): 组分如何相互关联?(How are the parts connected?)—— 关注系统的拓扑结构与相互作用规则。
  3. 层级 (Hierarchy): 系统是如何组织成不同尺度的?(How is it organized at different scales?)—— 关注系统的垂直嵌套结构与涌现机制。
  4. 功能 (Function): 系统在环境中做什么?(What does it do in its context?)—— 关注系统的外部行为与目的。
  5. 环境 (Environment): 系统存在于哪个背景之中?(In what context does it exist?)—— 关注与系统相互作用的外部条件和系统。

这五个维度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组分通过框架连接起来,形成了具有特定层级的系统结构;这个结构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涌现出特定的功能

2.2 方法论意义:超越静态与单一维度的分析

该框架的价值在于推动分析范式从静态、单一的视角转向动态、整合的视角。传统的性能评估可能只关注“功能”维度(例如软件的运行速度),而忽略了其背后的“结构”(代码质量)、“层级”(模块化程度)和“环境”(硬件配置)因素。而一个基于五维框架的分析则会要求我们:

  • 追根溯源: 将功能表现不佳的问题追溯到是组分缺陷、框架不合理还是层级设计混乱。
  • 情境化思考: 认识到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高度依赖于其运行环境,避免脱离环境谈优劣。
  • 动态演化视角: 理解结构本身是动态变化的 ,功能也会随之演化。系统动力学等方法可以用来模拟这五个维度之间的动态反馈关系 。
2.3 可视化策略:多维数据的呈现

如何将这个五维框架应用于实践?一个关键挑战是如何将多维度的复杂信息进行有效的可视化。信息可视化领域已经发展出多种技术来应对这一挑战。

  • 平行坐标 (Parallel Coordinates): 这种技术可以将N维数据点表示为在一系列平行坐标轴上穿过的折线,非常适合展示多维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聚类模式 。例如,我们可以将“组分数量”、“连接密度”(框架)、“层级深度”、“功能效率”和“环境负载”作为五个平行的坐标轴,来对一系列不同系统进行比较分析。
  • 星形坐标 (Star Coordinates): 将多个维度映射到从中心点发散的轴上,每个数据点在图上表示为一个点,其位置由它在各个维度上的值决定 。这种方法直观地展示了数据点的整体“轮廓”。
  • 多视图协同 (Multiple Coordinated Views): 将复杂系统分解为多个不同的视图 ,每个视图关注一到两个维度(如用网络图展示“框架”,用树状图展示“层级”),并通过交互式联动来帮助分析师建立不同维度之间的心智连接。例如,Trelliscope系统就是为大型复杂数据的深度可视化分析而设计的 。
2.4 实施工具探讨

虽然目前没有一款软件是专门为这个“五维分析框架”量身定做的,但我们可以组合使用现有的各类工具来实现对不同维度的分析和建模。

  • 组分与框架建模: UML(统一建模语言)工具和各类CASE(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可用于静态地描述系统的组件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于更动态的组件系统,像Fractal Modeler这样的工具支持分层组件模型的设计 。
  • 层级与动态性建模: 系统动力学建模软件,如AnyLogic, Vensim, PowerSim等,擅长于通过反馈回路和存量流量图来表现系统的层级与动态行为 。
  • 物理与环境建模: 基于Modelica语言的工具,如Wolfram SystemModeler或MapleSim,非常适合进行基于组件的多物理领域系统建模,能很好地体现系统与物理环境的交互 。
  • 集成建模平台: 更理想的未来方向是开发集成化的建模环境,能够在一个平台内无缝地对系统的这五个维度进行描述、仿真和分析。类似CSDMS(社区地表动态建模系统)这样的组件化建模框架,正朝着支持跨学科模型集成的方向努力 。

第三部分:系统科学透镜下的现代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特别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大语言模型,是典型的复杂系统。本部分将运用上述系统科学的概念和框架,对AI领域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剖析。

3.1 大语言模型(LLM):从规模到涌现的质变
3.1.1 LLM作为复杂系统

一个LLM(如GPT系列)由数千亿甚至万亿级别的参数(组分)构成,这些参数通过深度神经网络(特别是Transformer架构)的复杂方式相互连接(框架),并组织成数十上百个堆叠的层(层级)。模型在庞大的文本数据语料库(环境)中进行训练,最终获得了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的惊人能力(功能)。这完全符合我们对复杂系统的描述。

3.1.2 涌现能力的具体体现与测量

LLM最引人注目的特性之一是其“涌现能力”(Emergent Abilities)。研究发现,当模型规模(参数数量、训练数据量等)超过某个临界阈值后,模型会突然表现出在小规模模型中完全不存在或表现极差的新能力 。例如,多步推理、指令遵循、程序执行等高级能力,都是在模型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才“涌现”出来的 。这完美印证了系统科学中“多者异也”和“量变引发质变”的核心思想 。
尽管有研究指出,某些所谓的“涌现”可能是由于评估指标的非线性或选择不当造成的“幻觉” 但LLM表现出的许多高级认知能力无法简单通过外推小模型性能来预测,这一事实本身就构成了涌现现象的有力证据 。将LLM视为复杂适应系统(CAS),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在与数据环境交互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演化的内在机理 。

3.1.3 LLM的层级结构与功能分化

LLM的Transformer架构是典型的层级结构。研究表明,这个层级结构并非简单的重复堆叠,而是存在功能分化。一些研究通过探针任务和表示相似性分析发现,模型中不同深度的层级似乎在处理不同尺度的语义信息 。例如,靠近输入的底层可能更关注局部的、词汇和句法层面的信息,而中间层和高层则逐渐整合这些信息,形成更全局、更抽象的语义和关系表示 。有研究甚至提出,可以通过量化不同层的影响函数来评估其对模型最终输出的贡献,从而对层级结构进行优化 。这种从底层到高层的逐级抽象和信息整合过程,是层级系统处理复杂信息的经典模式。

3.2 自然语言处理(NLP):系统性能的综合评估

系统科学的整体观对NLP任务的性能评估具有重要启示。长期以来,NLP领域依赖于一些单一的、自动化的评估指标,如用于机器翻译的BLEU分数或用于文本摘要的ROUGE分数 。然而,这些指标往往只能捕捉到系统功能的某个侧面(如词汇重叠度),而无法全面衡量生成文本的流畅性、准确性、逻辑性和创造性。

搜索结果反映出,尽管存在大量关于NLP模型性能评估的研究 但几乎没有研究明确地采用一个类似我们提出的“五维框架”的系统性评估方法。这是一个显著的研究空白。一个更完善的评估体系,应当:

  1. 多维度评估功能: 除了传统的准确率指标,还应包括鲁棒性、公平性、效率、可解释性等多个功能维度 。
  2. 关联结构与环境: 分析模型的性能表现(功能)与其内部架构(结构、层级)以及训练/测试数据(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模型在特定类型数据上的失败,是源于模型结构缺陷还是数据偏见?
  3. 强调人类评估: 认识到语言的最终评判者是人,将人类评估作为功能评估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
3.3 知识图谱(KG):复杂知识的结构化表达

知识图谱(KG)以“实体-关系-实体”的三元组形式存储和组织人类知识,本质上是一个大规模的语义网络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知识图谱正是将一个复杂知识领域进行结构化的绝佳工具。

3.3.1 KG作为系统结构的具象化

如果我们将一个知识领域(如医学、金融)视为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那么知识图谱就是该系统“结构”的显式表达。实体(如疾病、药物)是系统的“组分”,而关系(如“治疗”、“引发”)则是连接组分的“框架”。通过构建知识图谱,我们将原本散落在文本中的非结构化知识,转化为了一个清晰、可计算的系统结构 。

3.3.2 “组分-框架-层级”在KG构建中的应用

知识图谱的构建过程本身就体现了系统思想。例如,一些研究探讨了分层知识图谱的构建,即将概念组织成具有“is-a”或“part-of”关系的层级结构,这与系统层级的概念完全一致 。在复杂系统的知识表示中,也常采用层次化的知识模型来管理组件及其依赖关系 。一个被提出的用于复杂开放系统诊断的框架,正是通过将系统分解为功能、组件及其关系的层次化模型,并构建知识图谱作为核心,来实现故障诊断 。

3.3.3 KG与环境建模:一个应用案例

知识图谱在帮助人类理解和管理系统与其环境的复杂互动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特别是在环境可持续性领域,知识图谱可以作为整合异构数据的强大工具 。例如,“SustainGraph”项目利用知识图谱来追踪和分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之间的复杂相互联系,支持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参与式建模 。在企业环境管理中,也可以构建环境知识图谱,整合包括政策法规、生产数据、污染物排放等多源信息,通过图数据库(如Neo4j)进行管理和分析,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支持 。这正是将系统(企业)置于其社会和自然环境(政策、生态)中进行综合分析的生动体现。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对“结构”、“功能”和“层级”这三大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度辨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整合性的“组分-框架-层级-功能-环境”五维分析框架。我们强调,结构是系统存在的内在规定性,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系统结构在与特定环境互动时所涌现出的外部行为;而层级则是复杂系统通过封装和涌现来应对复杂性的关键组织机制。

通过将这一理论透镜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我们揭示了系统科学对于理解现代AI(特别是LLM)的强大解释力。LLM的“涌现能力”是系统复杂性理论的现实印证,其内部的层级功能分化体现了分层组织的信息处理优势,而知识图谱则为复杂知识系统提供了结构化的表达范式。

展望未来,本研究指出以下几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1. 整合性分析工具的开发: 当前的分析和建模工具往往只能覆盖五维框架中的部分维度。开发能够在一个统一环境中对系统的组分、框架、层级、功能和环境进行综合建模、仿真和可视化的新一代软件工具,将极大地推动复杂系统研究的实践。
  2. AI可解释性与安全性的系统性研究: 将系统科学框架更明确地应用于AI模型(尤其是LLM)的可解释性研究,不仅要解释“模型做了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能这么做”,即从其结构、层级和训练环境中寻找答案。同样,对于AI的安全性与风险评估,也需要从系统整体出发,分析其与社会、经济等外部环境系统互动时可能产生的非预期“涌现”风险。
  3. 跨学科的理论融合: 推动系统科学与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网络科学等领域的进一步交叉融合。例如,利用系统科学的原理指导更高效、更鲁棒的AI架构设计,或利用AI的强大分析能力来发现和验证复杂系统中的普适规律。

总之,在复杂性日益凸显的21世纪,重拾并深化系统思维,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需要,更是我们理解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本文所做的概念梳理与框架构建,希望能为这一宏大事业添砖加瓦。

http://www.xdnf.cn/news/1422937.html

相关文章:

  • 安全等保复习笔记
  • 大模型 RAG 项目必看:技术架构拆解 + 实战步骤,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 内存管理 - 从虚拟到物理
  • Java全栈工程师面试实战:从基础到微服务的深度解析
  • CentOS10安装RabbitMQ
  • Spring Bean 生命周期中的 @PostConstruct 注解
  • NestJS 3 分钟搭好 MySQL + MongoDB,CRUD 复制粘贴直接运行
  • 【C++进阶篇】学习C++就看这篇--->多态超详解
  • 传统web项目,vue开发实践篇01
  • 微服务Docker-compose之若依部署
  • 视频提取文字用什么软件好?分享6款免费的视频转文字软件!
  • apipost 8.x 脚本循环调用接口
  • 云手机为什么会受到广泛关注?
  • 单链表的基本原理与实现
  • 深入掌握 Flask 配置管理:从基础到高级实战
  • uniapp使用uview UI,自定义级联选择组件
  • 六、练习3:Gitee平台操作
  • RSA的CTF题目环境和做题复现第1集
  • shell——函数与数组
  • 华东制造企业推荐的SD-WAN服务商排名
  • java中常见的几种排序算法
  • 毕业设计:丹麦电力电价预测预测未来24小时的电价pytorch+lstm+历史特征和价格+时间序列 电价预测模型资源 完整代码数据可直接运行
  • js脚本和ts脚本相互调用
  • 虚拟机一插SD卡就蓝屏,导致整个电脑系统蓝屏怎么办
  • 一、SVN与svnbucket.com常见问题解答
  • PTP高精度时间同步的核心:E2E与P2P延迟补偿机制
  • FPGA|Quartus II 中pll IP核的具体使用方法
  • 优化正则表达式性能:预编译与模式匹配的最佳实践
  • Coolutils Total PDF Converter中文版:多功能PDF文件转换器
  • 奇偶破题:当反函数撞上奇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