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算法岗面试准备经验分享
大模型算法岗面试准备经验分享
本文较长,建议点赞收藏,以免遗失。更多AI大模型开发 学习视频/籽料/面试题 都在这>>Github<<
在大模型领域热度持续攀升的当下,不少朋友都向我咨询如何高效准备大模型算法岗的面试。结合自身经历,我将从 “有大模型实习经历” 和 “无大模型实习经历” 两种不同情况,分享一套切实可行的面试准备方案,希望能为大家的求职之路提供助力。
一、无大模型实习经历:先补 “实战短板”
如果目前还没有大模型相关的实习经历,不用过于焦虑,当务之急是先争取一段优质的实习,为简历 “添砖加瓦”。在选择实习单位时,建议优先考虑 中厂,例如智谱(zhipu)、Minimax 等。这类企业的大模型业务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不仅实习岗位的竞争压力相对大厂更小,更容易获得 offer,而且能接触到真实的大模型研发流程,有机会深度参与项目,积累宝贵的实战经验。当然,若自身能力足够,能拿到大厂的实习机会自然是更好的选择,大厂完善的技术体系和资源平台,能让你在实习期间得到更系统的锻炼。
这段实习的核心目标是 积累大模型相关的实战经历,无论是参与模型训练、调优,还是数据处理、算法优化,都要认真对待每一项任务,梳理清楚项目的技术逻辑和自己的贡献点。这些经历不仅能让简历更具说服力,也能为后续的面试问答和技术复盘打下基础。
二、有大模型实习经历:聚焦 “系统复习”
若已有大模型实习经历,面试准备的重点就在于对已有知识的梳理、巩固和拓展,具体可分为 “八股复习”“技术报告研读”“手撕任务练习” 三大模块。
(一)八股复习:覆盖 “常规 + 最新”,夯实基础
八股是大模型算法岗面试的基础内容,必须做到熟练掌握,主要分为 “常规八股” 和 “最新八股” 两类。
-
常规八股:聚焦大模型领域的经典知识,核心包括 Transformer 架构的原理(如注意力机制、编码器 - 解码器结构)、BERT 模型的创新点(如掩码语言模型、-next sentence prediction 任务)、模型训练的关键技术(如预训练 - 微调范式、优化器选择)等。这些内容是面试中的 “必考题”,需要理解透彻并能清晰表述。
-
最新八股:关注大模型领域的前沿技术,例如 GQA(Grouped Query Attention)、MQA(Multi-Query Attention)等注意力机制的优化方案,以及近期流行的模型压缩、推理加速技术。这类内容能体现你对领域动态的关注度,是拉开差距的关键。
复习时,无需从零开始整理资料,可充分利用网上已有的优质整理文档(如技术博客、GitHub 开源笔记等),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理解补充细节,形成专属的复习笔记,然后通过反复背诵和默写,确保在面试中能快速、准确地回答相关问题。
(二)技术报告研读:读 “原 PDF”,抓 “核心重点”
技术报告是了解当前顶尖大模型技术路线和创新方向的重要途径,必须亲自阅读原 PDF,避免依赖他人的解读笔记,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细节。结合当前行业动态,我推荐重点研读以下技术报告,并聚焦关键维度进行分析:
1. 推荐研读的技术报告(按优先级分类)
-
必读报告:DeepSeekV3、DeepSeekR1、Qwen2.5、LLama3.1。这些报告代表了当前大模型在基础能力、上下文长度、训练效率等方面的前沿水平,技术细节丰富,是面试中高频被问到的案例。
-
选读报告:Kimi1.5、Minimax-01、Qwen2.5-VL(若简历中有多模态相关内容)。其中,Minimax-01 是业内知名的长上下文模型,其上下文长度曾外推至 4M,虽后续被 LLama4 的 10M 超越,但其中的上下文优化思路仍有很高的学习价值;Qwen2.5-VL 则聚焦多模态领域,适合有相关经历的求职者深入研究。
2. 研读重点维度
在阅读技术报告时,无需逐字逐句精读,可围绕以下 5 个核心维度提炼关键信息,确保在面试中能清晰阐述:
-
阶段训练细节:模型分为预训练、Post-training(如 SFT、RLHF)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上下文长度设置是多少?数据来源及配比(如通用语料、指令数据占比)是怎样的?
-
模型创新点:在基础架构上有哪些改进?例如 MHA(Multi-Head Attention)是否有优化(如分组、稀疏化)?这些创新点的作用是什么(如提升训练效率、降低显存占用)?
-
上下文优化创新点:针对长上下文场景,采用了哪些技术方案?通常集中在显存优化(如激活 checkpoint、模型并行)和阶段训练策略(如分阶段扩展上下文长度)两方面。
-
多模态优化创新点:若涉及多模态(如图文),模态融合的方式是什么(如跨模态注意力、统一编码器)?在视觉特征处理上有哪些针对性优化?(仅针对简历有多模态内容的情况)
-
模型差异对比:对比同系列或同领域模型的不同之处,例如 Qwen2 和 Qwen2.5 在模型结构、训练数据、性能表现上有哪些升级?LLama3.1 相比前代模型解决了哪些问题?
(三)手撕任务练习:针对性突破,保持手感
手撕任务是大模型算法岗面试的 “硬核环节”,主要包括 “Leetcode 算法题” 和 “模型核心模块代码实现” 两类,需提前针对性练习,避免临场紧张。
1. Leetcode 算法题:聚焦 “Hot100”
无需盲目刷大量题目,优先攻克 Leetcode Hot100 即可。这类题目覆盖了数组、链表、动态规划、深度优先搜索等面试高频考点,且难度适中,能有效锻炼算法思维。建议按题型分类练习,例如集中一周时间攻克 “树” 相关题目,总结解题模板(如递归、迭代遍历),确保在面试中能快速理清思路、写出正确代码。
2. 模型核心模块代码实现:掌握 “7 大关键模块”
面试中常要求手写大模型的核心模块代码,需熟练掌握以下 7 个模块的实现逻辑(以 PyTorch 框架为例),建议提前写好代码模板,每次面试前快速过一遍,保持手感:
-
MHA(Multi-Head Attention):实现注意力分数计算、多头拆分与合并、残差连接等关键步骤。
-
LayerNorm(层归一化):理解归一化的计算逻辑(均值、方差求解),以及在模型中的作用(稳定训练过程)。
-
Transformer Encoder:整合 MHA、LayerNorm、FFN(前馈神经网络),实现编码器的完整结构。
-
PE(绝对位置编码):实现正弦余弦位置编码的生成逻辑,理解位置信息对模型的重要性。
-
ROPE(旋转位置编码):掌握旋转矩阵的计算方式,以及如何将位置信息融入注意力计算。
-
SwiGLU(激活函数):实现 Swish 函数与 GLU 门控的结合逻辑,理解其相比 ReLU 的优势。
-
RmsNorm(Root Mean Square Normalization):对比 LayerNorm,掌握其仅对元素方差归一化的特点及实现方式。
三、面试前的 “最后一公里”:快速复盘
每次面试前,无需花费大量时间重新学习新知识,重点进行 “快速复盘” 即可:过一遍八股复习笔记的核心要点,回顾技术报告的关键结论,默写 1-2 个模型核心模块的代码(如 MHA、ROPE),确保以最佳状态应对面试。
以上就是我针对大模型算法岗面试的全部准备经验。面试的核心是 “展示真实能力 + 体现学习潜力”,只要按计划系统准备,结合实习经历梳理清楚技术逻辑,就能从容应对各类问题。祝大家都能拿到心仪的 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