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硬件篇---电感串并联
电感本质:
电感的串并联和电容类似,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可以改变总电感量和工作特性,从而适应不同电路的需求。下面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详细介绍:
一、电感串联:增大总电感,提高 “阻碍变化” 的能力
原理:多个电感像串珠子一样首尾相连,总电感量是各个电感的总和,同时总电阻(电感的导线电阻)也会增加。 可以类比成 “多节水管串联”:每节水管对水流的阻力(电感对变化电流的阻碍)相加,总阻力变大,水流(电流)变化更困难。
功能:
- 增大总电感量:总电感公式为 \(L_{总} = L_1 + L_2 + ... + L_n\)(例如 2mH 和 3mH 串联,总电感为 5mH)。
- 提高对变化电流的阻碍能力:电感对高频电流(快速变化的电流)阻碍大,串联后这种阻碍作用更强。
实际用途与场景:
- 低频扼流圈:在电源滤波电路中,串联电感可以阻碍交流杂波(高频电流)通过,配合电容形成 “LC 滤波”,让直流更纯净。比如老式收音机的电源部分,用多个电感串联增强滤波效果。
- 电感量匹配:当需要较大电感但手头只有小电感时,用串联组合替代(例如需要 10mH,可用两个 5mH 串联)。
- 高频抑制:在信号线(如音频线)中串联小电感,可阻挡高频干扰信号,避免杂音。
二、电感并联:减小总电感,降低 “阻碍”,提高电流承载能力
原理:多个电感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一起,总电感量比其中最小的电感还要小,总电阻也会减小(相当于并联电阻)。 类比 “多节水管并联”:水流(电流)可以同时走多个通道,总阻力变小,允许更大的水流通过。
功能:
- 减小总电感量:总电感公式为 \(\frac{1}{L_{总}} = \frac{1}{L_1} + \frac{1}{L_2} + ... + \frac{1}{L_n}\)(例如 2mH 和 2mH 并联,总电感为 1mH)。
- 降低对电流的阻碍:适合需要让特定频率电流更容易通过的场景。
- 提高电流承载能力:多个电感分担电流,避免单个电感因电流过大过热(电感导线有额定电流,超过会烧毁)。
实际用途与场景:
- 高频电路调谐:在收音机、对讲机的调谐电路中,通过并联电感可以微调总电感量,匹配特定接收频率(比如从 88MHz 调到 108MHz 的 FM 收音机,可能用并联小电感调整)。
- 大电流场景:比如电机驱动电路,电机启动时电流很大,单个电感可能扛不住,多个电感并联既能降低总电感(减少对启动电流的阻碍),又能分担电流避免过热。
- 电感量微调:当需要的电感量比手头的小,可用并联组合(例如需要 1mH,可用两个 2mH 并联)。
三、串并联结合:灵活调整电感量和电流承载能力
复杂电路中会同时用串并联,比如需要 “大电感量 + 大电流承载” 时:
- 先将多个电感并联(提高电流承载能力,同时减小单组电感量),再将多组这样的并联电路串联(增大总电感量)。 例如:需要一个 “10mH、允许 10A 电流” 的电感,手头只有 “2mH、允许 2A” 的电感。可以先将 5 个 2mH 并联(总电感 0.4mH,允许 10A 电流),再将 25 组这样的并联电路串联(总电感 0.4×25=10mH,仍允许 10A 电流)。
总结:串并联的核心区别
连接方式 | 总电感量变化 | 电流承载能力 | 核心用途 |
---|---|---|---|
串联 | 增大(电感之和) | 不变(由最小额定电流的电感决定) | 提高阻碍能力、增大电感量 |
并联 | 减小(总和倒数) | 提高(各电感额定电流之和) | 降低阻碍能力、提高电流承载、减小电感量 |
电感的串并联本质是通过 “组合积木” 的方式,灵活调整其 “阻碍变化电流的能力” 和 “允许通过的电流大小”,以适应不同电路对电感量和功率的需求,是电子电路设计中常用的技巧。
电感的滤波:
电感的核心特性是 “阻碍电流变化”(感抗),而电感值(电感量)直接决定了这种阻碍能力的强弱,进而显著影响滤波效果。下面用通俗的方式解释:
一、核心逻辑:电感值越大,对 “变化电流” 的阻碍越强,滤波效果越 “狠”
电感就像一个 “水流减速器”:水流(电流)变化越剧烈(比如高频杂波),它的阻碍作用越明显;而对于稳定的直流,它几乎没有阻碍(相当于一根导线)。
电感值越大(“减速器的阻力调得越大”),对变化电流的阻碍就越强,能过滤掉的 “波动成分” 就越多,滤波后电流 / 电压的稳定性越好。
二、不同频率下,电感值的影响差异
电感的阻碍能力(感抗)和频率成正比:频率越高(电流变化越快),感抗越大。而电感值则会 “放大” 这种频率特性:
低频滤波(如 50Hz 交流电的杂波)
低频波动变化较慢,此时需要较大的电感值才能有效阻碍。- 小电感(比如 1mH):对低频变化的阻碍弱,就像 “阻力小的减速器”,拦不住缓慢的波动,滤波效果差。
- 大电感(比如 100mH):阻碍能力强,能明显削弱低频波动,让电流更平稳。
举例:电源电路中过滤电网带来的 50Hz 低频纹波,常用几百 mH 的电感。
高频滤波(如 MHz 级的电磁干扰)
高频波动变化极快,即使是小电感也能产生一定阻碍,但电感值仍会影响效果:- 小电感(比如 10μH):对高频有基础阻碍,适合过滤快速但幅度不大的杂波(如芯片工作时的高频噪声)。
- 大电感(比如 1mH):对高频的阻碍极强,能 “狠” 过滤掉幅度较大的高频干扰,但体积大、成本高,且可能影响电路响应速度。
举例:射频电路中过滤 100MHz 以上的干扰,常用小电感(避免过度阻碍有用信号)。
三、电感值与滤波电路的搭配(以常见的 LC 滤波为例)
实际滤波常把电感(L)和电容(C)组合成 “LC 滤波电路”,电感值的选择需要和电容值匹配:
- 电感值越大 + 电容值越大 → 滤波后的 “截止频率” 越低(能过滤掉的低频成分越多),输出越平稳,但电路响应速度越慢(比如大电感放电慢)。
- 电感值过小 → 即使搭配大电容,也拦不住低频波动,纹波会比较明显。
- 电感值过大 → 可能导致电路启动慢(阻碍电流上升),甚至影响正常工作(比如对需要快速变化的信号造成延迟)。
四、总结:电感值如何影响滤波效果?
电感值大小 | 对低频波动的阻碍 | 对高频波动的阻碍 | 适用场景 | 副作用 |
---|---|---|---|---|
小(μH 级) | 弱 | 中等 | 高频噪声过滤(如芯片、射频) | 无法过滤低频纹波 |
中(mH 级) | 中等 | 强 | 通用电源滤波(如 12V/5V 电源) | 对电路响应影响较小 |
大(10mH 以上) | 强 | 极强 | 低频纹波过滤(如电池供电) | 电路启动慢、体积大、成本高 |
简单说:电感值是滤波的 “力度旋钮”,值越大,过滤波动的 “力度” 越强,但需根据实际需求(频率、电路速度)选择,并非越大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