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杀死的第一个仪式:“hello world”
孩子已经睡了,我给自己泡了杯淡茶,坐在电脑前,窗外的雨滴敲打着玻璃,像极了当年机房里老旧机械键盘的清脆回响。作为一个在代码世界里摸爬滚打了快二十年的老家伙,我总会在这样的夜晚想起一些过去的事。
比如,我的第一个“Hello World”。
那还是用着盗版Windows XP,在一个叫JCreator的“上古神器”里敲下的。当那个黑色的控制台窗口里,颤颤巍巍地打印出“Hello World”时,我感觉自己像普罗米修斯一样,盗来了天火。那是一种神圣的、充满仪式感的体验——`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这串冗长又神秘的咒语,像是开启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我们这一代程序员,职业生涯的起点,几乎都是由这个“Hello world”来定义的。但它真正的意义,从来就不是那两个单词。
它的本质,是一场“劝退仪式”。
为了让这行字显示出来,你需要:安装JDK,配置`JAVA_HOME`和`PATH`环境变量,理解什么是`CLASSPATH`,知道`javac`编译和`java`运行是两码事,还得忍受IDE动不动就给你来个红色波浪线。整个过程,是对耐心、细心和信息检索能力的第一次综合大考。“Hello World”本身不难,难的是抵达“Hello World”之前的那条布满荆棘的路。我们当年为配置环境而献祭的头发,恐怕是如今AI大模型训练都难以计算的参数量。
所以,当一个新人能独立跑通“Hello World”时,我们知道,这小子,有“慧根”,能吃这碗饭。
然而,就在昨天,我看着刚上高二的侄子,用AI工具写他的第一个程序。
他没有安装任何东西,只是在网页的对话框里输入了一句话:“帮我用Python写一个能猜数字的小游戏,加点有趣的提示。”
几秒钟后,一个功能完整、代码注释清晰、甚至还带了点颜文字装饰的代码块就出现在眼前。他复制、粘贴,在一个在线运行环境里点击“Run”。游戏直接就跑起来了。
没有环境配置的挣扎,没有语法错误的困惑,甚至没有“Hello World”这个中间步骤。他的第一个程序,直接就是一个“应用”。
我突然意识到一个残酷又令人兴奋的事实:“Hello World”作为一种仪式,正在消亡。
AI,这个我们亲手创造出来的“怪物”,正在用一种釜底抽薪的方式,夷平了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用以筛选同类的门槛。那条通往编程世界的崎岖小路,被AI直接改造成了双向八车道的高速公路。
过去,我们学习编程,像是学一门手艺,得从磨刀、选材、扎马步开始。“Hello World”就是我们的第一场马步。而现在,AI让编程更像是一种对话,一种表达。你只需要想清楚“你要什么”,然后告诉它。那个曾经需要“屠龙少年”才能跨越的深渊,如今AI直接给你搭了座桥。
这让我这个老程序员感到一丝失落,仿佛自己珍藏多年的屠龙技,一夜之间变成了“仅供观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失落过后,更多的是一种莫名的兴奋。
如果说“Hello World”的消亡,意味着“术”的门槛在无限降低,那是否意味着“道”的重要性在无限提升?
当人人都能在几秒钟内生成一个网站、一个应用、一个数据分析脚本时,区分一个普通人和一个卓越工程师的,不再是“你会不会写代码”,而是“你能否提出一个好问题?”“你能否将一个模糊的、宏大的想法,拆解成一系列AI可以理解并执行的、清晰的指令?”“当AI给出一百种解决方案时,你是否有足够的品味和洞察力,选出最优的那一个?”
我们曾经把“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奉为圭臬。但未来,或许最昂贵的,恰恰是那句开启一切的“talk”。你的思想,你的设计,你的产品构想,将直接转化为代码。代码本身,成了思想的即时显影。
我端起已经有些凉了的茶,呷了一口。
键盘还在这里,屏幕也还亮着,但我们与机器的对话方式,似乎已经永远地改变了。当入门的第一步不再是证明“我能行”,而是直接开始“我想要”时,这个行业又会涌入怎样的新鲜血液?当创造的权力被前所未有地释放,我们是会迎来一个创意大爆炸的黄金时代,还是一个充斥着大量同质化、低质量“AI制造品”的数字废土?
如果编程的“入口”消失了,那“殿堂”又在何方?我们这些老家伙,又该如何找到自己新的位置?
窗外的雨,好像停了。世界依然是那个世界,但我们向它问好的方式,注定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