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视野下的虚拟财产属性争议:法律风险与市场潜力解析
高鹏律师(首席数据官)数字经济团队创作,AI辅助
一、一场价值30枚比特币的“职务侵占”,为何遭遇司法冷遇?
2023年,某科技公司程序员张某悄然转移公司冷钱包中的30枚比特币至私人账户。当公司以职务侵占罪提起刑事控告时,法院的判决却掀起惊涛骇浪——比特币未被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财物”,张某最终仅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获刑。价值近千万元的资产,在刑事司法视野中竟沦为虚无的电子尘埃。
这一幕绝非孤例。在深圳一起涉案金额超500万元的虚拟货币场外交易案中,法院援引央行《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将交易行为定性为非法经营罪,虚拟货币被贴上“非法金融活动工具”的标签。而在同年深圳某离婚财产分割案中,同一枚以太坊却被法官援引《民法典》第127条,按市场价折算为人民币纳入夫妻共同财产分配。
公法否定,私法认可——司法实践正在上演一场割裂的戏剧。
二、虚拟财产的法律困局:四大风险撕裂千亿市场
(一)属性认定之殇:刑法保护的“盲区”
《刑法》第92条对“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的列举中,未包含任何数字资产形态。而最高法《刑事涉案财物追缴处置指导意见》亦未明确虚拟财产处置规则。这种立法滞后导致实务中被迫“曲线救国”:
- 窃取代币?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定罪(《刑法》第285条)
- 场外交易?套用非法经营罪(《刑法》第225条)
- 洗钱通道?适用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刑法》第312条)
讽刺的现实:同一枚比特币,在离婚法庭上是待分割的资产,在刑事法庭却成了犯罪工具。
(二)价值认定迷局:164万元与千万市值的鸿沟
2018年,郑某骗取王某32枚比特币后变卖获利164万元。当检方以诈骗罪起诉时,法院面临灵魂拷问:该以被害人购入价、嫌疑人销赃价,还是案发时市值计价?最终判决采用销赃金额定罪,而今日这批比特币价值已飙升至千万——若按现价认定,刑期可能翻倍
价格波动魔咒:同一案件虚拟货币在不同时点价差可达100%以上。当法律遭遇区块链,传统估价体系轰然崩塌。
(三)处置变现困局:境外交易所的“灰色通道”
目前司法实践采用“财物静止、信息流转”的查扣模式,处置时需委托第三方在境外合规交易所变现。
某地方法院尝试将涉案代币转移至冷钱包保管,却因密钥保管责任不明,引发“谁该承担贬值风险”的激烈争论。
(四)权属证明深渊:区块链匿名性的“反噬”
2024年某借贷纠纷中,原告手持转账记录主张比特币债权,却因无法证明链上地址归属败诉。区块链的匿名特性与法律权属证明要求形成天然对立。当私钥持有人消失或抵赖,司法如何穿透去中心化网络确认权利归属?
三、破局曙光:司法实践的“三重变革”
1. 分层保护体系初现:杭州互联网法院在NFT侵权案中首度确认数字藏品的财产权益,开创“防范金融风险”与“保护数字产权”并重的新范式
2. 技术赋能司法:最高法《关于加强区块链司法应用的意见》明确探索区块链存证场景,为虚拟财产权属证明提供新路径
3. 跨境协作突破:深圳福田法院试点境外合规交易所委托变现机制,通过备案监管解决资金回流难题
经典判例启示:某程序员挪用公司以太坊案中,辩护团队提交新加坡最高法院虚拟财产确权判例,最终促成涉案代币退赔企业——全球视野正在打开新窗口。
四、企业家数字资产保卫战:风险防控黄金法则
(一)企业合规“双盾机制”
- 资产保管盾:建立冷热钱包分离制度,所有链上操作实行双人双岗生物识别验证
- 证据固化盾:定期聘请链上审计机构出具《数字资产权属报告》,通过时间戳存证平台固定操作日志
(二)个人权益“三维防护”
1. 私钥托管公证:通过司法区块链存证平台对私钥保管行为公证
2. 跨境合规申报:境外持有时同步完成FATF(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合规备案
3. 遗嘱特别条款:在遗嘱中明确数字资产继承规则并公证私钥传递方式
虚拟财产的争议,本质是人类社会对“价值”定义的永恒追问。从农业社会的牛羊,到工业时代的货币,再到信息时代的代码,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法律的阵痛与重生。如今,数字经济的浪潮已不可阻挡,而法律人的使命,是为这场变革注入理性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