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学习之大话transformer架构
一、序言:从“串行思维”到“并行智慧”
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Transformer 的出现堪称一次范式革命。
在 2017 年《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横空出世之前,主流 NLP 架构是 RNN(循环神经网络)及其变种 LSTM、GRU。这些模型像人逐字阅读一样,按顺序理解句子。但正因为是“串行”结构,它们在长文本中容易“忘记前面说了啥”,而且训练效率低下。
Transformer 则完全不同。
它就像一个拥有鹰眼和照妖镜的超能智慧体:能一次性“看到”整个句子,判断每个词之间的依赖关系,并以极高的效率提取关键语义。这种架构让大模型成为可能,是 GPT、BERT、T5 等语言大模型的底层引擎。
二、原理: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Transformer 的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一句话:
放弃循环,全面注意。
关键模块拆解:
1. 输入编码:Embedding + 位置编码(Positional Encoding)
因为 Transformer 是并行处理,它不像 RNN 有天然顺序感,所以需要人为加入“词序”信息。
每个词先被转化为一个向量(Embedding)
加上一个表示位置信息的向量(Positional Encoding)
这就像你不仅要知道“这个词是苹果”,还要知道它是“句子的第3个词”。
2. 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
这是 Transformer 的灵魂。
每个词会对“句子中所有其他词”发出注意力请求,问自己:
“哪个词对我理解当前语义最重要?”
然后基于打分机制(Query、Key、Value 三元组)计算出一组权重,对所有词的信息加权求和,得出最终的理解结果。
这就好比你在开会,虽然有10个人在说话,但你更关注那个总在点你名字、与你话题相关的人。
3. 多头注意力(Multi-Head Attention)
人有多重思维视角,模型也一样。
Transformer 不止计算一组注意力,而是并行计算多个“头”,从不同角度理解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最后拼接起来。
4. 前馈神经网络(Feedforward Layer)+ 残差连接 + LayerNorm
每个注意力层后,还会加一个小型神经网络来进一步处理信息,同时加上“残差连接”和归一化,保证模型训练稳定,信息不过度扭曲。
5. 编码器和解码器结构
Transformer 最初是一个 Encoder-Decoder 架构:
编码器(Encoder)负责理解输入
解码器(Decoder)负责生成输出(如翻译)
GPT 系列只用 Decoder(因为是生成模型),BERT 只用 Encoder(因为是理解模型)。
三、对比:和过去的架构谁更强?
维度 | RNN/LSTM | Transformer |
---|---|---|
处理方式 | 顺序(串行) | 并行(全局) |
长程依赖能力 | 弱 | 强(注意力机制) |
训练效率 | 低(不能并行) | 高(GPU 友好) |
可扩展性 | 差(很难叠加层) | 强(支持堆叠几十层) |
实际表现 | 差于长文本理解 | GPT/BERT 成绩全靠它 |
可以说,Transformer 是第一种真正“打破顺序限制”,并能“感知上下文全局关系”的深度学习架构。
四、总结:Transformer 为什么能引领大模型?
Transformer 不只是 NLP 的神器,它已经变成了一个通用的 AI 引擎:
用在图像领域(Vision Transformer)
用在语音(Whisper)
用在多模态(GPT-4V、Gemini)
甚至成为智能体的核心推理单元
简而言之:
Transformer 是现代 AI 的“通用感知与生成基础模块”,将人类的语言、图像、语音都转化为向量理解,并实现“统一推理”。
它的设计理念简单却强大,已经从“模型架构”升级为“AI 计算范式”。
按照自己的理解一句话总结下:“编码器-解码器”的多层结构式Transformer的“骨架”,而“自注意力机制”是Transformer的“灵魂”,两者结合构成了Transformer架构的定义。
欢迎关注、一起交流、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