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详谈Ext系列⽂件系统(一)
目录
理解硬件
磁盘
磁盘物理结构
磁盘的存储结构
磁盘的逻辑结构
理解硬件
磁盘
机械磁盘是计算机中唯⼀的⼀个机械设备
磁盘--- 外设
慢
容量⼤,价格便宜
磁盘物理结构
磁盘的存储结构
扇区:是磁盘存储数据的基本单位,512字节,块设备.
那如何定位⼀个扇区呢?
可以先定位磁头(header)
确定磁头要访问哪⼀个柱⾯(磁道)(cylinder)
定位⼀个扇区(sector)
CHS地址定位
⽂件 = 内容+属性 都是数据,⽆⾮就是占据那⼏个扇区的问题!能定位⼀个扇区了,能不能定位多个扇区呢?
扇区是从磁盘读出和写⼊信息的最⼩单位,通常⼤⼩为 512 字节。
磁头(head)数:每个盘⽚⼀般有上下两⾯,分别对应1个磁头,共2个磁头
磁道(track)数:磁道是从盘⽚外圈往内圈编号0磁道,1磁道...,靠近主轴的同⼼圆⽤于停靠磁头,不存储数据
柱⾯(cylinder)数:磁道构成柱⾯,数量上等同于磁道个数
扇区(sector)数:每个磁道都被切分成很多扇形区域,每道的扇区数量相同
圆盘(platter)数:就是盘⽚的数量
磁盘容量=磁头数 × 磁道(柱⾯)数 × 每道扇区数 × 每扇区字节数
细节:传动臂上的磁头是共进退的
柱⾯(cylinder),磁头(head),扇区(sector),显然可以定位数据了,这就是数据定位(寻址)⽅式之⼀,CHS寻址⽅式。
CHS寻址对早期的磁盘⾮常有效,知道⽤哪个磁头,读取哪个柱⾯上的第⼏扇区就可以读到数据了。但是CHS模式⽀持的硬盘容量有限,因为系统⽤8bit来存储磁头地址,⽤10bit来存储柱⾯地址,⽤6bit来存储扇区地址,⽽⼀个扇区共有512Byte,这样使⽤CHS寻址⼀块硬盘最⼤容量为256 * 1024 * 63 * 512B = 8064 MB(1MB = 1048576B)(若按1MB=1000000B来算就是8.4GB)
磁盘的逻辑结构
磁带上⾯可以存储数据,我们可以把磁带“拉直”,形成线性结构

那么磁盘本质上虽然是硬质的,但是逻辑上我们可以把磁盘想象成为卷在⼀起的磁带,那么磁盘的逻辑存储结构我们也可以类似于:

这样每⼀个扇区,就有了⼀个线性地址(其实就是数组下标),这种地址叫做LBA
⼀个细节:传动臂上的磁头是共进退的
柱⾯是⼀个逻辑上的概念,其实就是每⼀⾯上,相同半径的磁道逻辑上构成柱⾯。
所以,磁盘物理上分了很多⾯,但是在我们看来,逻辑上,磁盘整体是由“柱⾯”卷起来的。
所以,磁盘的真实情况是:
磁道:
某⼀盘⾯的某⼀个磁道展开:
即:⼀维数组
柱⾯:
整个磁盘所有盘⾯的同⼀个磁道,即柱⾯展开:
柱⾯上的每个磁道,扇区个数是⼀样的 这不就是⼆维数组吗?
整个磁盘不就是多张⼆维的扇区数组表(三维数组?)
所有,寻址⼀个扇区:先找到哪⼀个柱⾯(Cylinder) ,在确定柱⾯内哪⼀个磁道(其实就是磁头位置,Head),在确定扇区(Sector),所以就有了CHS。
我们之前学过C/C++的数组,在我们看来,其实全部都是⼀维数组:
所以,每⼀个扇区都有⼀个下标,我们叫做LBA(Logical Block Address)地址,其实就是线性地址。所以怎么计算得到这个LBA地址呢?
LBA,1000,CHS 必须要! LBA地址转成CHS地址,CHS如何转换成为LBA地址。
OS只需要使⽤LBA就可以了!!LBA地址转成CHS地址,CHS如何转换成为LBA地址。谁做啊??磁盘⾃⼰来做!固件(硬件电路,伺服系统)
CHS && LBA地址
CHS转成LBA:
磁头数*每磁道扇区数 = 单个柱⾯的扇区总数
LBA = 柱⾯号C*单个柱⾯的扇区总数 + 磁头号H*每磁道扇区数 + 扇区号S - 1
即:LBA = 柱⾯号C*(磁头数*每磁道扇区数) + 磁头号H*每磁道扇区数 + 扇区号S - 1
扇区号通常是从1开始的,⽽在LBA中,地址是从0开始的
柱⾯和磁道都是从0开始编号的
总柱⾯,磁道个数,扇区总数等信息,在磁盘内部会⾃动维护,上层开机的时候,会获取到这些参数。
LBA转成CHS:
柱⾯号C = LBA // (磁头数*每磁道扇区数)【就是单个柱⾯的扇区总数】
磁头号H = (LBA % (磁头数*每磁道扇区数)) // 每磁道扇区数
扇区号S = (LBA % 每磁道扇区数) + 1
"//": 表⽰除取整
所以:从此往后,在磁盘使⽤者看来,根本就不关⼼CHS地址,⽽是直接使⽤LBA地址,磁盘内部⾃⼰转换。所以:
从现在开始,磁盘就是⼀个 元素为扇区 的⼀维数组,数组的下标就是每⼀个扇区的LBA地址。OS使⽤磁盘,就可以⽤⼀个数字访问磁盘扇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