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社会学家唐兴通谈数字行动主义网络行动主义与标签行动主义,理解它才算抓住AI社会学与网络社会学关键所在
让我们继续探讨一个在数字时代至关重要的概念——数字行动主义(Digital Activism)、网络行动主义(Cyberactivism)以及标签行动主义(Hashtag Activism)。我将尽力从一个数字社会学家的角度,抽丝剥茧,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首先,让我们明确核心:这三个概念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它们都指向一个核心现象:利用数字技术来促进社会或政治变革。
你可以把“数字行动主义”看作是一个最宽泛的 umbrella term(总称),指的是任何利用互联网及相关数字工具进行的行动主义。这就像一个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数字化的工具和策略。
“网络行动主义”则更侧重于在互联网空间(例如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网站等)中进行的行动。它是数字行动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在线的组织、沟通和行动。
而“标签行动主义”(Hashtag Activism)则是网络行动主义的一种非常(specific)且在社交媒体时代尤为突出的形式。它指的是利用话题标签(hashtags)来组织讨论、传播信息、提高议题可见度,并形成线上乃至线下的集体行动。
现在,让我们从概念的象牙塔里走出来,看看这些行动主义在现实中是如何运作的:
想象一下,某个地方发生了一起环境污染事件,当地居民想要引起公众的关注并迫使政府采取行动。在数字时代,他们可能会这样做:
*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Twitter、Facebook)发布现场照片和视频,讲述事件经过。 这就是利用数字平台传播信息,是数字行动主义的基础。
* 创建一个或使用已有的相关话题标签,例如“#拯救XX河流”、“#反对工业污染”。 这就是标签行动主义的核心。通过使用统一的标签,可以将分散的信息聚合起来,形成更大的声量,让更多人看到并参与讨论。
* 在线发起请愿,收集签名,向zz施压。 这是一种网络行动主义的常见形式,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进行大规模的zz参与。
* 组织在线讨论群组,协调线下的抗议活动。 数字工具不仅用于线上的表达,也服务于线下的组织和动员,体现了数字行动主义的整合性。
* 一些技术娴熟的行动者可能会建立专门的网站,发布更详尽的调查报告和证据。 这也是数字行动主义的一种表现,利用互联网作为信息发布的平台。
理解这几个概念的意义在于:
* 重新审视传统行动主义理论: 数字技术的赋权效应如何改变了社会组织结构、动员方式和影响力?例如,去中心化的网络结构如何挑战了传统科层制的组织模式?
* 关注新的权力动态: 数字平台本身是否成为了新的权力中心?算法如何影响信息的传播和议题的设置?数字行动主义又如何反抗这种潜在的权力?
* 理解身份认同与集体行动的重塑: 网络空间如何塑造新的集体认同感?标签如何成为一种快速建立社群和共鸣的工具?
* 分析信息传播与公共舆论的形成: 数字行动主义如何利用病毒式传播效应扩大影响力?但也需要警惕虚假信息和网络暴力对行动主义的负面影响。
* 考察线上与线下行动的互动: 数字行动主义很少是纯粹线上的,它往往与线下的抗议、游行等传统行动方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标签行动主义的特殊性在于其简洁性和传播力。 一个朗朗上口、指向明确的标签,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用户的参与,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例如,“#MeToo”运动通过一个简单的标签,揭露了全球范围内的性骚扰和性侵犯问题,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但同时,标签行动主义也面临着一些批评,例如可能过于肤浅、缺乏深度参与,以及容易被“劫持”(hijacked)或被商业利益利用。
总而言之,数字行动主义、网络行动主义和标签行动主义是理解当代社会运动和政治参与的关键概念。它们深刻地改变了我们表达诉求、组织行动和争取变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