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i >正文

什么是端到端自动驾驶

一、与传统架构的核心差异

  • 工作流程

    • 传统模块化架构是分模块串联,比如感知模块先识别出前方有交通信号灯变红,然后将此信息传递给决策模块,决策模块决定要停车,接着规划模块规划出减速的路径和方式,最后控制模块执行停车操作。而端到端架构是直接将传感器的原始数据(如摄像头拍摄的视频、激光雷达的点云数据等)输入给一个单一深度学习模型,模型直接输出控制指令,如控制车辆的转向角度、油门开度或刹车力度。
    • 以自动驾驶汽车在十字路口行驶为例,传统架构需要各个模块依次处理信息,而端到端架构则可以像一个 “整体大脑” 般瞬间根据路口的各种情况(包括车辆、行人、信号灯等)直接控制车辆,减少中间环节。
  • 数据处理

    • 传统架构中模块间接口容易导致信息损失和延迟。例如,感知模块在识别出物体后可能只能传递有限的物体特征(如位置、速度)到决策模块,一些细节(如物体的形状特征)可能会丢失,而且在模块间传输和处理数据需要时间。端到端架构让原始数据直达输出,摄像头的视频帧、激光雷达的原始点云数据等直接进入模型,减少信息损耗。
    • 比如在识别一个复杂的交通标志时,传统架构可能在感知模块只能传递出标志的大致类别信息到后续模块,而端到端架构可以利用完整的标志图像数据进行判断,准确性和效率更高。
  • 规则依赖

    • 传统架构依赖预设规则和高精地图。例如,决策模块根据预设的交通规则(如右转优先规则)来决定行驶策略,而高精地图提供详细的路况信息(如车道线位置、交通设施位置等)。端到端架构是数据驱动的,它通过大量的驾驶数据学习驾驶模式,不需要人工去编码复杂的规则。
    • 以在不同国家的交通规则差异为例,传统架构需要针对不同国家的规则分别编程,而端到端架构可以通过学习当地驾驶数据来适应不同国家的交通环境。
  • 响应速度

    • 传统架构由于模块间的数据传输和处理,延迟较高,大概在 100 - 300 毫秒之间。而端到端架构减少了这些中间环节,响应更快。在突发场景(如前方车辆突然刹车)下,端到端架构能够更迅速地做出反应,提升安全性。

二、技术演进与核心框架

  • 发展历程

    • 2016 年 NVIDIA 的 PilotNet 是一个奠基性的事件,它首次实现了从图像到方向盘控制的映射。这就像给自动驾驶汽车装上了一个能看图像并直接操控方向盘的 “初级大脑”。
    • 2022 年 Waymo 提出无模型强化学习框架,摆脱了对高精地图的依赖。这就像汽车不再依赖精确的地图导航,而是通过自身的学习和环境交互来找到行驶路径。
    • 2024 年特斯拉 FSD v12 推动了行业共识,让众多车企看到端到端架构的巨大潜力,纷纷开始布局。
  • 主流框架类型

    • 纯视觉端到端(如特斯拉):特斯拉只依靠摄像头输入,就像汽车只通过眼睛观察世界来驾驶,这依赖海量的视频训练数据,让汽车能够从不同场景的视频中学习驾驶技巧。
    • 多模态融合:融合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数据,相互补充,提升鲁棒性。例如在雾霾天气,摄像头可能看不清楚,但雷达可以感知到前方物体的距离和速度,激光雷达也能提供一定程度的环境信息,综合这些数据可以让汽车更准确地判断路况。
    • 大模型赋能:
      • OpenDriveVLA:结合视觉 - 语言模型,生成语义引导的轨迹。这就好比汽车不仅能看懂路况,还能理解交通规则和指示语义(如交通标志上的文字)来规划行驶轨迹。
      • FocalAD:聚焦局部关键交互代理,降低碰撞率。它就像汽车重点关注周围可能对其行驶造成影响的其他车辆或行人,提前做出避让动作。

三、核心优势

  • 效率提升

    • 减少模块间数据传递,加速决策闭环。例如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车辆需要根据前方车辆的速度和距离快速调整自己的速度,端到端架构能够更快速地做出决策,提高行驶效率。
  • 适应复杂场景

    • 通过数据学习应对施工路段、违规行人等长尾问题。比如在施工路段,道路情况复杂,有施工车辆、临时障碍物等,端到端架构可以通过学习大量包含施工场景的驾驶数据,知道如何安全地通过。对于违规行人(如突然冲出道路的行人),它也能根据数据中学习到的类似情况做出紧急制动等操作。
  • 成本优化

    • 降低对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的依赖。这使得汽车制造商可以在硬件成本上进行优化,降低车辆的售价,让自动驾驶汽车更易于普及。
  • 性能上限高

    • 端到端联合优化可能突破模块化方案的天花板。它能够从整体上优化驾驶性能,不像传统架构各模块独立优化可能存在相互制约的情况。

四、关键挑战

  • 数据壁垒

    • 需要千万级高质量驾驶视频训练,例如特斯拉 FSD 耗资 50 - 80 亿元采集数据。这就像要让汽车成为一个优秀的驾驶员,需要给它看大量的驾驶视频来学习不同的路况和驾驶技巧,但采集和处理这些数据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 算力需求

    • 大模型需 500 + TOPS 算力支持,车企面临硬件瓶颈。目前很多车辆的车载计算设备可能达不到这样的算力要求,这就限制了端到端架构的广泛应用。
  • 黑箱风险

    • 决策过程缺乏可解释性,极端场景可靠性待验证。比如汽车在某个复杂场景下做出了一个决策,但很难解释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策,这就让人对它在极端情况下的可靠性产生怀疑。
  • 长尾问题

    • 罕见场景(如极端天气下的驾驶)仍需针对性优化。虽然端到端架构在常见场景下表现良好,但对于一些很少遇到的情况(如暴风雨天气下的积水路面驾驶),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五、产业应用与趋势

  • 车企布局

    • 特斯拉 FSD v12 在北美已经有一定的应用,小鹏计划在 2025 年实现 “类 L4” 端到端自动驾驶方案,华为 - 问界无人物流车也在推进。理想 MindVLA 和百度 Apollo 端到端模型也在努力推进量产。
  • 技术供应商

    • Momenta 以 “数据飞轮” 驱动,获得了 60% 的市占率,它通过不断收集和利用数据来优化技术。华为全栈自研方案聚焦高端市场,提供高性能的端到端技术解决方案。
  • 学术突破

    • UniAD(2023 CVPR 最佳论文)等模型加速工程化落地。这些学术成果为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技术从理论走向实际应用。
  • 未来方向

    • 结合仿真测试提升极端场景覆盖率,这样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让汽车体验各种极端场景,提高应对能力。探索可解释性增强技术(如注意力机制可视化),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汽车的决策过程。向车路云协同扩展,实现车辆与道路设施、云端计算等的协同,进一步提升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效率。
http://www.xdnf.cn/news/14754.html

相关文章:

  • [HDLBits] Cs450/timer
  • Spring MVC详解
  • windows系统下将Docker Desktop安装到除了C盘的其它盘中
  • 力扣 hot100 Day32
  • 毫米波雷达 – 深度学习
  • 腾讯 iOA 零信任产品:安全远程访问的革新者
  • 【仿muduo库实现并发服务器】Channel模块
  • Wireshark TS | 诡异的光猫网络问题
  • rocketmq 之 阿里云转本地部署实践总结
  • MySQL MVCC 详解
  • Linux基本命令篇 —— grep命令
  • jQuery UI 安装使用教程
  • 设置linux静态IP
  • 苹果AR/VR头显路线图曝光,微美全息推进AI/AR智能眼镜新品开启视觉体验篇章
  • 《UE5_C++多人TPS完整教程》学习笔记40 ——《P41 装备(武器)姿势(Equipped Pose)》
  • 为什么js是单线程?
  • 应用场景全解析:飞算 JavaAI 的实战舞台
  • 使用vue开发浏览器chrome插件教程,及之间的消息通信
  • Rust征服字节跳动:高并发服务器实战
  • HarmonyOS应用开发高级认证知识点梳理 (三)状态管理V2装饰器核心规则
  • 端到端 pluto 之数据预处理
  • js代码09
  • 飞算JavaAI—AI编程助手 | 编程领域的‘高科技指南针’,精准导航开发!
  • 边缘人工智能与医疗AI融合发展路径:技术融合与应用前景(下)
  •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PHP安装使用教程
  • 华为云Flexus+DeepSeek征文|​​华为云ModelArts Studio大模型 + WPS:AI智能PPT生成解决方案​
  • 设计模式-观察者模式(发布订阅模式)
  • 如何让宿主机完全看不到Wi-Fi?虚拟机独立联网隐匿上网实战!
  • 百度文心大模型4.5系列正式开源,开源会给百度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