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三短报文数传终端:筑牢水利防汛“智慧防线”,守护江河安澜
3月15日我国正式入汛,较以往偏早17天。据水利部预警显示,今年我国极端暴雨洪涝事件趋多趋频趋强,叠加台风北上影响内陆的可能性,灾害风险偏高,防汛形势严峻复杂。面对加快推进“三道防线”建设,提升“四预”能力的战略要求,海聊卫通HLS1301北斗三号短报文数传终端凭借全天候监测、强环境适应性以及数据远程“采-传-查”等能力,成为水利雨水情监测领域的“科技尖兵”,为防汛决策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智慧防线”。
北斗传输 破解“信号盲区”难题
在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的“三道防线”建设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直接决定了预警时效性与决策精准度。我国水库众多,部分分布在偏远地区的信号盲区,传统的监测设备常因无信号导致数据“失联”。尤其在暴雨导致山洪爆发、泥石流倾泻等极端灾害场景下,传统公网通信极易受电力中断、基站损毁等影响造成信号中断,使雨量、水位、地表形变等重要数据“失联”,极大地增加了防洪预警工作的难度。
北斗卫星系统具有全天候、全疆域覆盖以及短报文通信等优势特点,在无公网信号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北斗卫星链路及时地将一线数据传输到监测平台,成为破解无公网信号数据传输难题的“最优解”。
海聊卫通HLS1301北斗三号短报文数传终端具有短报文双向通信功能,通过北斗卡,单次最大可发送1000个汉字,通信成功率高于99%,让一线数据不依靠地面网络,也能持续稳定传输。此外,终端高度集成了北斗三号RDSS模块、BDS B1模块、CAT1模块及天线等,可完整实现RDSS定位、短报文通信、4G通信等功能,在信号盲区或信号中断的情况下,也能将水位、雨量、地表形变等数据及时传送到监控系统后台,实现全天候、全疆域监测,为防洪监控预警、雨水情监测等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高可靠高通用 极端环境下依旧“屹立不倒”
水利监测设备常年暴露于潮湿、高温、盐雾等恶劣环境中,对设备的环境适应性、供电稳定性等要求较高。
HLS1301北三数传终端性能优越,安全可靠。终端采用一体化设计,具有IP68级防护认证,通过了低温、高温、恒温湿热、盐雾、冲击试验等多种环境检测,具有防潮、防尘、防盐雾、防紫外线等环境适应性,如在暴雨、高温、寒流等极端天气下也可正常工作。
HLS1301具有高可靠性,终端支持宽电压供电,适应复杂多样的供电环境。针对野外场景电源类型复杂、电压波动大的难题,终端采用12V-30V的宽电压供电设计,无需额外电源转换模块,即可在最小12V、最大30V的输入电压下稳定工作。终端具有高通用性与灵活性,兼容多种电源类型,覆盖太阳能、蓄电池、工业电源等,适应多种电源条件;终端具有高稳定性,在输入电压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也能保持输出电压的稳定性,避免因电压不稳导致设备频繁重启或损坏,适用于野外复杂的供电条件,为保障水利数据的持续、稳定传输提供坚实可靠的供电环境。
多功能齐下 实现智慧巡检
HLS1301北三短报文数传终端作为适配“空天地一体化”立体监测体系的一部分,具有多种工作模式,灵活性强,应急响应能力强。传统终端仅可查看预设固定时间间隔(如每分钟上报一次),或固定事件触发(如雨量超过阈值)上报的数据,并无主动请求查看实时数据的功能,实时性差,应急响应能力弱。
终端支持通用模式、单北斗RN定位等多种工作模式,满足数据远程传输高实时性、高安全性的要求。同时,终端支持北斗三号短报文双向通信,支持端对端发送指令,主动获取最新数据,实现偏远无人地区无人值守水库的高效远程巡检。
同时,终端支持实时采集、运算并传输数据,支持双端口实时数据查询——客户可在手机端、pc端随时查看实时雨量、水位等数据,满足日常巡检工作的便捷性需求,有效减轻一线巡检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巡检工作效率,以及满足应急防汛工作的快速响应性要求,提升“四预”能力。
此外,HLS1301已通过水利北斗短报文规约认证,符合水利行业北斗通信的强制性标准,可与水利部北斗综合服务平台及各省水利数据中心无缝对接,在公网瘫痪时仍能通过北斗三号抗干扰信道保障关键数据实时回传,满足山洪预警、水库安全监测等场景下全天候数据传输需求。
作为智慧水利建设的核心装备,海聊卫通HLS1301北斗三号短报文数传终端已成功应用于北京、广西、四川、江苏、新疆等省(市、区),在水库雨水情监测、防洪预警预报等多环节应用,为助力智慧水库构建,推进“三道防线”建设,提升“四预”能力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