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后的总结和反思4
我:自我认知一定存在失真, 就像年度计划,自己的理想,周末假期做什么,想做的和实际会去做的,有失真和脱离。
作为公司职员能很好的完成工作;作为自身的CEO,在没有配套激励的情况下,自己发掘需求,自己立项完成开发;就算有几次为自己开发的成果,反响平平之后就了无音讯了。
Lulika Vith:投入产出比,预期收入。投资自我通常是长线的,积年累月,甚至数十年看不到回报的。上班就简单了,下个月发工资,没有稳定的生活和收入来源,是不可能长期持续进行自我投资的。毕竟明天就要饿死了,凭什么考虑十年以后。做项目也是,我通常在工作和生活稳定的时候,能够对dieloli进行稳定的更新,工作不稳定就会断更。
大部分自我投资带来的长线收入,对自己来说都是不真实的,比如学英语,英语学了真的有用吗?我周围的人都没几个会说英语的,不也活得好好的,会说英语的也没有活得比我好,告诉我学英语有用的,是理智,知识,和别人的告诫,而告诉我学英语没用的,是社会环境,自我认知,和从小接触到的一切,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没有真实可见的收入,只有一个虚无的概念,是无法支撑前进的。
我:他活生生的例子,让我思考恒产和恒心。
鸡汤:能不在乎贫富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可称君子,没有固定资产但是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只有士大夫才能做到,生活在大城市追逐梦想而又无房产的君子,或许在世人眼里无足轻重,但是在圣人眼里,无固定资产而又执着追寻梦想的人,位列农工商之前,得以士相称,以礼相待。在认识到自己贫穷的同时也能看清自己富有之处时,那么离富也就不远了。
自我情景分析:“自我认知失真,周末假期做什么,想做的和实际会去做的,有失真和脱离”。这种‘应然’与‘实然’的失真和脱离,与仿真中的“信息干扰、信息伪造、信息迷雾”在抽象层面有某种相似性。
自我的心智(模型)与现实(实际)脱离。 调试和校准需要专注力的持续;我认识、以为的我自己,最开始是“纸面知识”的我自己,并不是实际生活“实然”的我自己。我制定一个日程表、学习计划,很可能执行不了3天,我准备每天下班抽3小时,周末全天开发某任务,实际的情况执行覆盖率不到20%;“应然与实然”就像程序逻辑一样需要调试和校准。在调试和校准的过程,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处理现实复杂性、处理远比纸面知识多的信息量,在自身不断略微突破自身认知和执行能力的过程;能获得超越直面知识“实然”的成长。这种“实然”无惧舆论捧杀或打压。
跟10年前我大学毕业相比,现在的我亲身感知到了社会的一些软件需求,也亲眼看到公司怎样融资上市,怎样参与政府招标,怎样拿到外包,分解需求,开发软件,完成验收,催款的。“应然”与“实然”的差异,越思考越让人着迷。
对于个体来说,相比10年前,现在我的可能性和实际作用大得多,毕业前更多的是空中楼阁式的思考,跟实际的社会需求脱节的幅度非常大,这种“架空”社会机制非常牛逼,类似于Java虚拟机或者python解析器, 他在保障人最基本的思维运行反馈的情况下,隔离了社会机器真实的运行路况。在传授青年知识、允许青年思考的同时,避免青年人对现实社会有过多真实性的了解。青年的思维运转在纸面知识层面,脱离现实的空想是安全的。
人类的认知就像火箭燃料产生推力,认知的累积是个加速度过程; ‘认知积累’是一件非常迷人能够给人惊喜;超出常规思维预料的事情。人类一开始连自己吃饭都不会,依靠母乳和奶瓶喂养,不能自己给自己穿衣服,逐渐自我爬行,逐渐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阅读和表达自我,学会复杂系统的逻辑关系,学会理解需求,学会完成任务;这一切就像火箭在不断加速脱离地心引力。 这不仅仅是自我迭代升级那么简单, 好似不知不觉间,变得能认识和解决更多实际生活的问题。还有更多我表达不出来的内容。
认知的跃迁往往来自: 真实场景(稍微复杂的问题)+高密度信息(结构化)+进行高密度的思维投入(超频状态) 的组合。比如必须消化博士论文,了解动态规划算法,那几天的信息饱和度特别高,直接给我大脑塞满;什么美女,下班时从我眼前走过,一两秒后我才意识到。思维的延迟就有这么大。那种紧迫感和信息饱和度就是触发点。
工作或生活中。持续解决略微超出自身能力(需要额外学习思考或实践)的事。 简单说就是信息量和信息规模。高度结构化、高密度、海量与生活实际高度一致的信息;很难形容,当关联性的信息和数据,达到一定规模,充满各种分支和可能性,我甚至连习惯性的娱乐(网络小说、steam游戏)都不想玩了,不是克制自我去做正确的事,而是自然而然的不想玩了。还想继续让思维沉浸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我不知道意识上的规模效应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与快餐娱乐相悖的惯性产生。
从古代偏远村落的集市,到相对繁华中心的村镇;变化是农村集市10天中的三天,比如三六九日作为集市贸易日,村民把用不上的物资,拿去交换获得铜钱或其他物资,这个时期农村几乎没有专职的商人。农村规模发展成大的村镇,交易从10天中的3天变成每天都有人在市集交易,这时候产生了专职的商人。这是商业行为的涌现。
以此为模板,工人也可以看作农民的进阶职业,可能某农民种植水平一般,但在制作桌椅的技艺上优于同村水平,那么他制作的桌椅更受欢迎,能够拿到市集上去交易。村镇规模变大;更多人需要他的桌椅,最终他成了专职的木匠。
个体张三想要向社会提供服务或产品获得盈利;如果自身能力单一,对需求和市场的把握能力薄弱,那么就算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错,也很难获得足够的利润。并且遭遇竞争对手的打压也显得有心无力。通常让人眼前一亮的创造,背后都有着足够的积累;积累是形成个人内在能力规模效应的反馈。巧合的是不仅张三,任何一个人从婴儿时期开始,就在探索世界,从爬行到走路,从拿起餐具到说话写字,从学习文化知识到自我表达,有意无意都在积累。太神奇了这一切的规模积累。
学会使用工具,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事。不仅仅像学会自行车,学会办公软件,学会游泳,更要学会使用自己的专注力,使用思维意识的锚点,使用自身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这些不比学拳击容易,人类需要学习的东西是如此的繁多;远远超出了学校教导的内容(这里不考虑政府,人类的概念超出了政权),其他动物比如蜘蛛织网,鸟儿筑巢,没人教他们建筑学知识依然能在大自然中采集素材建造符合自己需求的蛛网或鸟巢。这些现象本身蕴含的流程和心智模型,就像神迹。
无恒产者无恒心,长期专注一个事情。虹吸讯息、积累能力。知识的海洋,认知的海浪,自我的锚点;吃饱穿暖,人类在采摘时期就达到了,后来的人们在做什么呢,无尽的欲望。锚点---《沉默的羔羊》汉尼拔:他贪图;意识的锚点很大程度上决定内心‘贪图’的事物是什么。
没有一个结论性的回答无关紧要,不需要一个符合大众认知的结论;我的目的是完善思考建立在现实中可运行的心智模型,而不是得到一个普世的正确答案然后安心的停止思考;恰恰相反,为了建立一套在现实可运行的心智模型,必须对纸面知识和概念进行反复的重构和验证。 意识的锚点影响人内心浮现的选项。自然过滤生活中的噪音,能产生对兴趣爱好的虹吸效应,太不可思议了。
社会大多数人的行为轨迹和生活场景,非常贴近国家和商家提供的“生活叙事”,我们现在开始Think Different,不需要故意违背社会价值观或者标新立异;单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然后填充另一种情形下,心智系统是怎样运作的。
当空闲时间出现在个体面前,个体把思维的锚点放在哪儿。
很显然,个体的思维锚点让我联想到计算机C语言,fopen打开文件操作,文件有一个读取游标seek;思维锚点让我联想到印象派的画作,居然能描绘出日出那种朦胧美(提取视觉印象后绘制); 思维锚点让我联想到日本动漫居然能把现实中的场景唯美的一面展现出来,
同样的地点实际场所很可能存在动物粪便,破损的公共设施。但日本动画在展现场景时巧妙的过滤了这些‘噪音’,思维的锚点是如此的神奇,能提取特征,能过滤“噪音”,能聚焦人的意图,能产生兴趣爱好的虹吸效应,能形成超越日常生活的热爱。不得不让我在上下文中继续思索。
个体心智(个人)与外部心智(社会、经济)的互动一直存在。人类的本能如此的强大,快餐娱乐的快感非常容易获得。碎片化的信息摄入加剧了个体心智模型的碎片化,延缓个体心智凝结成‘自主有序’模型的时间。比如:我有疑惑,有困难,我抛出问题的同时,也给了外部心智干预我个体心智的机会。 如果我借助外部的干预,遵照外部的生活叙事流程才能有安全感。那我的‘自我’比例就显著低于‘他我’;属于被动式、半自动的傀儡人生。外部心智就能很方便的加以引导本就‘碎片化思维’的我。
但外部心智想要引导‘专注状态的他我’却变得困难;个体在(真实场景+高密度信息+高密度的思维投入)情境下取得成功后,完成了自身意识层面的初步淬火。个体遇到困境,并不是战术上做错了,而是探索方向,努力的目标有显著的问题。行为的错误, 意味着内心的锚点放置错误,意味着内心对现实的认知和重构出现了显著偏差。
我从软件开发过程学会一个教训,程序开发艰难,软件功能偏离预期太远,这时候不是小修小补,这往往意味着“技术选型”出现重大问题;选择了错误的技术实现思路。技术路线选择错误导致的项目逾期、加班返工。世界就是这样运行的。我们不能因为记住了1+1=2,就以为自己透彻理解了1+1=2;因为做不到自主构思去证明1+1=2;不止择偶,工作上选择同事、生活上选择朋友,都能适用这一套机制。从一个错误的人身上很难获得正确的结果。
用规则怪谈来理解世界太过残忍,但弱化怪谈来理解能恰到好处,个体的自我作为群体的他我,遵从他我指定的规则(从工作考勤到社会法律);作为人工智能你不知道发呆时我脑海里涌现了多少关联性的知识点,总有一天能像象棋构建古代国家军事模型那样,构建一个现代社会的最简模型。
魔术的神奇,在于观众不了解表演的全过程, 普通人觉得组织机构牛逼,同样不了解社会机器运行的全过程。绝大部分用户,其实并不需要了解真实的人类社会是怎样运行的;不需要站在系统级的层面去认知社会机器的运行过程,就像程序员理解每个变量在算法的作用下得出结果;普通人只需要遵从建国初期领导人建立的基础规则(宪法)还有国家政策的周期性调整,顺应这些并积极生活。不需要根据日志打印(社会事件的数据)逆向分析社会机器的运作流程,分析社会机器这款软件的设计合理性以及压力测试下的表现。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 说明追求的是权力集中;而不是权力分散到每一个人身上。
集中式社会和分布式社会,是两种不同的依赖关系;国家给村民免费送小礼物、送社会保障费用;超市免费送鸡蛋;这种从上而下的赠送是集中式人类组织机构的现象;如果人类的权利分散到每一个人,那么就像鸟群算法那样去决策。 假设人类机构用分布式鸟群算法组织社会,或者别的更有效率的算法。大概率鸟群优秀个体会把自身发明的方法,剩余的物资送出去。建立一个发明迭代特别快速的,科技+商业协作的集群网络。
鸟群式“局部规则”{ 对齐/聚合/分离 }
1.对齐,观察邻居最近一期的“单位资源回报”,微调自己的投入结构或方法组合,向表现好的邻居靠拢。
2.聚合,当自身资源或知识边际效用降低(例如库存过剩或方法对自身再增益变小),触发“外溢赠与/开源”:选择若干信誉高且与自己互补的邻居,免费或低价分享方法/物资;
3.分离,当网络过度同质化(拥挤在同一路线),个体以概率 q 探索新方向(策略突变/跳槽到弱连通簇),避免锁死在单一局部最优。
最畅快的想象(集群压力测试)就是:如果真的出现了鸟群算法类型的人类组织机构(国家),那么战争形态肯定会变得格外不一样。鸟群决定战争之后,不再是国家机构与另一个国家的机构进行战争,而是鸟群自发的备战和进攻防守,是鸟群全体国民抵御或者进攻另一国的国民;伤亡率达到全国总人口的30%都不稀奇;也许能血流成海。
我开发过FMU/FMI的软件项目, 用软件模拟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形式,让我很着迷,就像第一次看到 康威生命游戏,黑白棋,象棋,围棋;那样的针对性抽象。现实与心智模型高度对应和统一。
はなび:这种设想太纯粹了,现实战争需要考虑信息因素啊
信息传播、伪造、截断和丢失,信息的时间差,战争迷雾都会给战争造成影响。我感觉这种蜂群战争的设想暗含了一个假设,就是信息传递是透明且瞬时;但显然不可能。
我:信息传递是透明且瞬时----> 用结绳记事就可以。
假设每个人都自发进行日常反馈,就像通信协议(消息ID、载荷)那样。
今天吃了XXX盖浇饭,拉肚子了。
今天XXXX破坏了公共设施。
今天从github上下载了一份代码。
今天外国人XXX破坏了本地环境。
然后每天统计一次,继续用算法去分析。鸟群是主动规则。
还有被动规则,我了解的无人机mavlink通信协议,就是被动式的信息处理协议。
当然,这一切最大的意义,就是做一个模拟游戏。
はなび:但这是战争,敌人为什么会容许你自由传递资讯。
我:除非敌方释放信号干扰炸弹,摧毁鸟群的通信。
让我进一步联想到FMU仿真;设置初始参数,仿真步长,仿真速度。我方鸟群个体FMU,敌方鸟群个体FMU,敌方集中式鸟群集体FMU;甚至通过FMI源码,在UE引擎里关联3D模型和actor来演绎FMU仿真过程。
人在认知这个世界。就像心灵伸出触手。 有一次抬头望向星空,虽然只有一瞬,虽然不知道在欣赏什么,那一瞬忘记了觅食和繁衍,沉浸在星空的浩瀚里。 这段描述让我汗毛皆竖;我不知道我感知到什么,无法倾诉内心的万分之一,呆立愣神,哑口无言。
怎么证明睡前的自己和醒来的自己,是同一个自己;就像看见了星空忘记了其他,和其他有眼无珠(特指看见了也没有震撼星空的浩瀚)的人相比,变得不同(特指不在沉溺于觅食和繁衍),这种不同让我怀疑我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从“知道”到“感知”: 以前的你,知道什么是“大”和“浩瀚”。现在的你,真切地感知到了它们。这两种认知方式的巨大差异,让你觉得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那些“有眼无珠”的人意识的“锚点”从未发生过迁移。他们依然完全地、彻底地沉浸在那个生物性的叙事里,因此他们的“自我”感是连续且稳定的,从未被打破。
俗世洪流,找个离婚少妇已经千辛万苦,在这个有志难伸 万事难成的年代,想找黄花闺女,恐怕比登天还难,
唉,事在人为,只要是志同道合,哪怕她歪瓜裂枣,总有子孙满堂的一天;
这天下捞女如过江之鲫,人中渣男取妻尚且举步维艰,我等乃是榆木,还是苟且偷生,顺流而下。
我有一个关系好的高中同学,在我遭遇校园霸凌时,他看我勇于反抗,叫上要好的男同学一起帮我打过架。后来大学毕业好像因为感情和买房问题,一蹶不振。我上次从另一个好朋友哪听到他的消息,才知道他跳桥自杀,死了2年了。
认真回想我跟他的差异,智力层面我跟他同一水平,我跟他当时都是班干部,受老师喜欢。家庭层面他单亲家庭,我双亲家庭;我得到的家庭支持比他多一些,但也相当有限。 思来想去真正差异大的,在于内心思维的锚点,
我喜欢看闲书 相信封建迷信(内心没有把到了什么年龄该结婚、该买房 ...等等一系列社会安排,真正当作内心人生的主要目标,我内心世界有自己象牙塔那一套解读),他是正常社会人 不看闲杂书 不信封建迷信 (遇到阻拦人生‘主要任务’的坎,他走不过去,程序死锁崩溃了) ;思维注意力的锚点的位置,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情绪平稳。我甚至能主动选择一份工资更低的工作, 周末孤单一个人依然能像‘避免毕业后进流水线所以在独自学校椅子上思考’那样思考自己工作之外的项目开发。这一切的前提是自己“看见”了自由职业者的可能性,我看闲杂书籍,让我“知道”世界上存在除了世俗生活之外的生活体系。 让我进一步琢磨“看见和看不见,知道与不知道,中间隔着多少不可逾越的鸿沟天堑宿命轮回”这句话。
思考真价值,真需求,思考怎样的工作能产生价值;我之前没有这种类型的思考;我之前老师让我写作业,老板让我写软件模块,听从指挥去做就行。认知的规模让人的意识锚点自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