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513】2025年全国地铁矢量数据
今天小编整理分享的是 2025年全国地铁矢量数据。
概况
数据概况
2025年全国地铁矢量数据,数据格式为shp数据,数据整理来源:综合自各地轨道交通及高德、百度地图数据等。坐标系WGS-84坐标系。
详情图请看上面图片。
其他概况
我国有多少个城市拥有地铁?地铁使用情况又是什么样子?
截至 2025 年 8 月,我国共有43 个城市开通运营地铁线路,总运营里程达9658.1 公里,占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的 86.6%。这一数据较 2024 年新增了太原地铁 1 号线等线路,城市数量和规模持续扩大。
一、地铁使用情况全景
客运规模与增长
2024 年全国地铁系统完成客运量311.3 亿人次,占城市轨道交通总客运量的 96.5%。2025 年 2 月数据显示,地铁日均客运量达788 万人次,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核心线路日均客流超千万。以深圳为例,2025 年 2 月地铁客运强度达1.37 万人次 / 公里・日,连续 15 个月居全国首位,印证了高密度城市的通勤需求。
客流分布与区域差异
一线城市主导: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地铁客运量占全国总量的 45%。上海地铁 2 号线日均客流超101 万人次,北京地铁 10 号线以149.55 万人次的日均客流成为全国最繁忙线路。
中小城市崛起:贵阳地铁 2024 年客运量突破128.87 万人次,创历史新高;轨道交通资阳线日均客流超3 万人次,成为成都都市圈通勤主力。佛山、南昌等城市通过 TOD 模式(如成都陆肖 TOD、广州万博 TOD)带动沿线消费,地铁周边商业体客流量增长显著。
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
运能提升:全国地铁平均客运强度从 2023 年的 0.70 万人次 / 公里・日提升至 2024 年的 0.76 万人次 / 公里・日,深圳、广州、长沙位列前三。高峰时段,北京地铁 10 号线最小发车间隔压缩至1 分钟,上海地铁 2 号线、广州地铁 3 号线通过增加编组、优化调度提升运能。
服务优化:深圳、广州等城市的乘客满意度超90%,购票便捷性、换乘指引、无障碍设施等成为主要亮点。成都地铁通过 “银发买菜团” 通道、车站纳凉区等特色服务,提升了老年群体出行体验。
二、地铁发展的结构性特征
技术创新与智慧化
全国已有23 个城市开通全自动运行线路 54 条,里程达1484.43 公里,西安、成都等城市的新线普遍采用 FAO(全自动运行)系统,列车准点率超 99.9%。深圳地铁 11 号线通过 5G+AI 技术实现列车状态实时监测,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分钟级。
区域协同与网络效应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的地铁网络加速互联。例如,上海地铁 2 号线西延伸段将于 2025 年通车,进一步强化虹桥枢纽与徐泾板块的连接;广州地铁 18 号线与深圳地铁 11 号线实现跨城直通,推动广佛深 1 小时生活圈成型。成都、重庆等城市通过市域快线(如成都资阳线)串联周边城镇,日均客流较开通初期增长 40%。
绿色低碳与可持续性
地铁系统的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2024 年全国地铁每车公里总电能耗为3.54 千瓦时,同比下降 0.42%;每人次公里总电能耗0.102 千瓦时,降幅 1.34%。上海、北京等城市通过再生制动、光伏发电等技术,实现部分线路能源自给。
三、典型城市案例解析
深圳:高密度网络的效率标杆
深圳地铁线网密度达0.30 公里 / 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一。2025 年 2 月数据显示,其地铁客运强度(1.37 万人次 / 公里・日)远超北京(0.89)、上海(0.85),核心线路如 1 号线、11 号线的高峰时段车厢满载率超 120%。通过 “轨道 + 物业” 模式,深圳地铁带动了前海、光明科学城等区域的开发,沿线土地增值收益反哺建设资金超千亿元。
广州:客流强度与舒适度的平衡
广州地铁通过新增 18 号线、11 号线等大运量线路分流核心区压力,2024 年客流强度从 1.38 降至 1.36 万人次 / 公里・日,舒适度显著提升。广州地铁 1 号线以4.36 万人次 / 公里・日的客流强度成为全国最拥挤线路,但通过缩短发车间隔(最小 1 分 30 秒)和增加编组,运营效率仍保持高位。
成都:中小城市的发展样本
成都地铁通过 “快线 + 普线” 网络布局,18 号线实现 “1 小时市域通勤”,2024 年新增运营里程85.89 公里,居全国前列。其 TOD 项目(如三岔 TOD)将轨道交通与文旅、商业深度融合,世运会期间周边酒店入住率提升至 90%,文旅收入增长 30%。
(以上数据指标内容均来自网上,如有错误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