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设计自检表
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很多新手同学在做硬件设计的时候总是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有时候需要重新投板才行,其实这里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经验问题,新手对整体把握不够,思路不够成熟,没有掌握基本硬件设计方法,或者说套路。另一个问题我觉得和是否细心有关,我也发现很多工作几年的同事,仍然会犯低级错误,不是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做,而是因为不够细心。
对于经验,可以说任何领域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多思考,多看书,要对知识充满好奇才行,这样才能有效地积累经验。对于细心问题,其实没有好的方法改进,这是人性的弱点,只能是尽量避免,实践中避免粗心问题的好方式是建立一种流程或者制度,起到约束和提醒的作用,让参与者执行完流程后,能够极大的减少错误。下面这个PCB设计自荐表,有需要的可以借鉴,
原理图 | 序号 | 检查内容 | 自检结论 | 备注 |
1 | 是否标注参数计算方法和要求(如DCDC电源设定,滤波器带宽) | |||
2 | 对布局布线有特殊要求的地方是否标注 | |||
PCB | 1 | 参考层是否完整,重要信号是否跨分割 | ||
2 | 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是否做分隔 | |||
3 | 重要信号是否做阻抗设计(单端50,差分100,USB 90) | |||
4 | 总线类、差分信号是否做等长设计,单端高速总线预留串阻 | |||
5 | 平行走线间距是否符合3W原则 | |||
6 | 电源走线过流能力是否满足 | |||
7 | 去耦电容摆放位置是否合理 | |||
8 | 接插件、测试点以及对外接口是否标明线序 | |||
9 | 端接器件是否已合理放置(串阻应放在信号的驱动端,其他端接方式的应放在信号的接收端) | |||
10 | 较重的元器件,放置在同一面 | |||
11 | 对热敏感的元件(含液态介质电容、晶振)尽量远离大功率的元器件、散热器等热源 | |||
12 | 器件高度不要与壳体或其它板子形成干涉,器件外框之间不要形成干涉 | |||
13 | 压接插座周围5mm范围内,正面不允许有高度超过压接插座高度的元件,背面不允许有元件或焊点 | |||
14 | 电源、地层应无孤岛、通道狭窄、哑铃现象 | |||
15 | 电源外围器件放置及布局是否参考推荐设计 | |||
16 | 各种电源、重要信号线是否增加测试点 | |||
17 | 电源芯片、晶振等需铜皮散热或接地屏蔽的器件,是否有铜皮并正确开窗 | |||
18 | 器件封装是否和手册对应(三极管,新增器件等) | |||
19 | 历史问题是否修改,工艺反馈的问题是否核对 | |||
投板前 | 1 | 检查各个电源分割电器网络是否正确 | ||
2 | 器件位置,板子尺寸变动是否和结构沟通(防止干涉等问题) | |||
3 | 运行DRC检查,并对告警信息进行检查 | |||
4 | 是否曾加泪滴 | |||
项目并不是很多,因为太多了就没用了,都是一些很基础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