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篇:真正的学习,系统分析师考后总结
目录
- 一、目标
- 二、计划
- 三、完成情况
- 1.第一遍书
- 2.第二遍书
- 3.第三遍书
- 4.题的视角来看知识点
- 5.考试,押题环节
- 6.考场的小兴奋
- 四、意外之喜(最少2点)
- 1.计划内的明确认知和思想的提升标志
- 2.计划外的具体事情提升内容和标志
- 五、总结
一、目标
通过参加考试,训练学习能力,而非单纯以拿证为目的。
1.在复习过程中,训练快速阅读能力、掌握三遍读书法、运用番茄工作法。
2.从底层逻辑角度理解知识点,避免死记硬背。
3.通过考试验证学习效果。
二、计划
3月26日 - 5月24日,整个备考周期为两个月左右。
周一至周六,每日21:00 - 22:00,每天安排1小时的学习时间
科学规律的,要结合番茄工作法、快速阅读、三遍读书法、思维导图等学习方法规划执行
本次总结为从做题,也就是实践中产生的思考和认识;本次宏观的计划和安排: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1.每一个章节涉及到的课后题,每一题对应考察的知识点,以及为什么那么考察? 正确选项为什么正确,错误选项为什么错误?
2.历年真题,得做2套以上熟悉过程
3.整理2个项目,从系统分析师的视角的全过程,其中包括不限于:每个项目,第二篇技术篇每一章都需要用到什么输出什么? 以此为脉络,期间都用到了那些第一篇基础中的内容?
上午题:每章课后总计 488道(2024-2019+编题)+ 2套卷 75+75=150 总计:638道
下午题:每章课后总计 37道 + 2套卷 5+5 = 10道 总计:47道
论文: 课后总结 10篇 + 2套卷 2+2 = 4篇,总计14篇
三、完成情况
四步骤,第一遍书+第二遍书+第三遍书+题的视角来看知识点;按照这四个步骤已经全部完成,并参加了考试。
1.第一遍书
第一遍书,快速阅读开始;3天的每天1h时间,将书宏观看了,并做了思维导图,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与了解。
2.第二遍书
第二遍书,8天时间每天1h,将书进行了第二遍阅读,这次更详细了,每个章节都绘制了对应的思维导图。
对于思维导图的绘制,以及绘制了每一章之后,将宏观的又进行了总结,达到了将所有章节结构化结果的程度。
3.第三遍书
第三遍书,之前插曲了一下,先让大家宏观看了2套卷子,以出题人的视角,熟悉了一下知识点的理论考试的运用过程。
14天时间每天1h,将书进行了第三遍阅读,对于每一章节的内容,进行了结构化的总结过程。
4.题的视角来看知识点
23天时间,按照如下内容进行了严格的执行过程,并且每天我们还都对于那些计算题进行结构化总结交流。
上午题:每章课后总计 488道(2024-2019+编题)+ 2套卷 75+75=150 总计:638道
下午题:每章课后总计 37道 + 2套卷 5+5 = 10道 总计:47道
论文: 课后总结 10篇 + 2套卷 2+2 = 4篇,总计14篇
5.考试,押题环节
考试之前压了一下题,当上午考完,中午的时候,更加确信论文会有需求或者测试;于是乎果然论文就有一个测试(不过这个测试是传统测试和自动化测试)这个也能理解,毕竟现在大模型当道,自动化内容一定会很充足。
2025年24日正式考试的。
6.考场的小兴奋
6.1.选择题:
整体比往届考的要浅一些,基本有15道送分题,但是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还是有所疏忽,这点后面需要加强,
6.2.简答题:
1.必选 需求分析 1.1.模式 1.2.抽取用例的参与者和用例 1.3.用例的关系,以及抽取的内容中关系的体现
2.我选的sql,订单表和用户表的大致描述 2.1.订单表符合第几范式 2.2.触发器代码补全 2.3.触发器的优化
3.我选的类图 3.1.uml中图的分类 3.2.类图中选择选项补全类图 3.3.类图中的关系,都有哪些? 根据以上类图,那些关系错了,为什么?
还有两道,嵌入式的和云存储的。
6.3.论文:
果然有一个测试,只不过说的是传统测试和自动化测试;这个我写的还是很不错的。
总结手稿:
四、意外之喜(最少2点)
1.计划内的明确认知和思想的提升标志
有了宏观计划,按照计划去执行,执行过程中动态调整;但是宏观一定要抓住。
从出题人的视角来观测知识点,是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的很好方式。
2.计划外的具体事情提升内容和标志
押题的小确幸,让我更加坚定对于底层逻辑和实时政治的把控。
对于考试态度的转变,从之前反感死记硬背,到现在也可以通过逻辑推演进行答题了。
五、总结
对于目标的规划,动态调整,执行;其实已经赢了全部了,真正的学习是考试之后,也让我体会深刻。
对于知识点,对于押题,从底层出发,逻辑推演,以出题人的视角,结合知识点和实时政治;这样的闭卷考试无异于开卷一样简答。
软考系列文章栏目连接:*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