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产品周围的几面墙

不能把排序,当单选题做。

图片

2025年的杭州咖啡馆,味道最浓的不是咖啡,是聊各种项目和创业的卷味。

在过去几年,聊项目的也不少,那时候带着更加浓烈的自信和松弛感,不过今年略带几分忐忑和试探的口吻。

看到网友发帖说:感觉今年的创业环境特别好。

作为半个过来的和人,只能说卷味正又会折腾的互联网打工人,今年处在空档期从而闲下来的确实不少。

当下的互联网岗位,求职周期普遍在2到3个月。

而一款产品的验证周期,短则3个月长则6个月,能不能和值不值得继续投入,公司决策从来都是手起刀落,没有半分的拖泥带水。

有一个朋友,从去年3月到今年5月,已经被这种情况创飞了3次。

所以这个行业的选手,闲下来就想扑腾点事,足够卷的找几个差不多卷的,快速验证一款产品的想法,是Gap期的流行玩法。

成了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不成也没有损失,横竖还能积累点经验。

图片

在今年的三四月份,陪着几个好友一起失业了一段时间,几个互联网十年民工,默契的在群里讨论做产品的想法。

有产品和研发,行政和销售,感觉还怪搭。

最先聊的话题就是:做一款什么产品,采用谁的想法?

这种零帧起手的情况,和网上普遍的声音一致:很想创业,但是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好的创意?

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是:先手和后手的逻辑。

有创意和抢先手,自然会面对更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照抄别人验证过的模式走后手,就得更卷付出更多去追赶竞品。

在个人看来,把擅长的事做成就够了。

当下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传播速度,无论是创新还是成熟的模式,都可以找到非常多的参考案例,花点时间审视一下产品和自己,可以做到心里有数。

创业是个有想象空间的说法,可以预想最好的情况,但是也不能忽略稍微差的结果。

不到满月的时间,群里就输出了一款产品的完整方案。

涉及产品的核心功能原型,研发实现的大致周期,从项目管理角度制定迭代计划,产品发布所要申请的资质,到底是走国内还是海外路线,以及如何推广营销。

产品研发和项目管理,这种互联网人基操就不多说了,来重点聊几句发布和营销的流程。

假设做一款AI应用的产品,在国内的主流渠道发布,需要具备相关的资质,比如IOS和安卓和鸿蒙,以及审核较严的小程序,可以咨询懂企业注册的专业人士。

开小作坊的朋友说:流程没你想象的复杂。

然后就是营销推广的事情,蹲在互联网行业猛卷的选手,或多或少都有自媒体账号和博客,关注的网友多不多不重要,用来验证一款产品对不对味足够了。

所以这个维度,也没有明显的问题。

既然流程上分析可行,那是不是可以一拍即合狼狈组队,从此走上创飞的道路呢?这显然不能。

图片

到目前为止,时间最长的一份工作是在创投公司,算上加班时间的话,得有个4年左右。

看过听过和参与分析过:很多的创业项目。

大部分投资人在讲课时,都提到过一个说法: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无论是融资,管理流程,组织架构,产品研发,市场营销,搭建这些都有标准可以参考。

最大的风险和竞争力在于:创始人与核心团队,在事情上的认知和决策。

站在这些基础理论上思考:2-3个人是否可以做一款产品?

答案是肯定的:做一款产品可以,但是2-3个人能不能聚到一块,能不能在一起商量和决策事情,这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实践过这个想法的应该都能体会到,所谓能力和认知在一条线上的朋友并不少,但在具体执行时很难协调一致,因为之间并没有雇佣关系。

所以在组队上:可遇却不可求。

再叠加上诸多的现实因素,比如几个人恰好都有时间,又恰好能聊到一起去,又恰好自身具备创业的条件,又恰好能商量和做决策。

这些所谓的恰好:可求却不可遇。

最近几年有句话比较常说: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很多事情并不需要非常专业就可以解决。

话是没错的,但反过来想一想,几个不专业的人凑到一起,还能把事情做成,那这几个人的综合能力,已经超越专业这个范畴了。

个人觉得还有个比较重要的维度,就是多和身边的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支不支持,能不能听懂,这些都不重要。

其它人听到想法的下意识反应,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你和事的契合度,别人的想法和建议多听听,是可以扩展对自己和事情的综合理解,从而提高做成的概率。

悄悄努力惊艳所有人,这个想法个人觉得有点抽象。

在初期如果被轻易劝退,绝对算得上好事,总比半途而废要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最终成了,失败才算成功的其中因素。

比照一个职场现象:讨论复杂的业务时,在场的老板都喜欢挨个听员工的想法。

从员工的思维上,难有超出老板认知的见解,这不妨碍老板从交流中扩展自己对业务的综合理解和评估,什么都专业显然不可能。

但从多个专业维度,系统性的理解事情,这种能力非常稀缺。

互联网行业经常有争论赛:业务和产品哪个重要?产品和技术哪个重要?甚至哪个编程语言最好?

不能把排序,当单选题去做。

图片

聊完人和团队,自然就得聊几句产品。

人和团队尚且在于自身,但做什么产品解决用户哪些需求,到底行不行关键还是用户说了算,起码要尊重客观常识:好用就是好用,差评就是差评。

做什么产品?个人觉得必须擦边人工智能。

从入社会工作十年以来,几乎所有的老板都说过一句话:创业要顺势而为。

AI无疑是当下和未来最大的趋势,选择方向至少有三种思路:可以侧重底层模型,亦或主打套壳应用,又或者相对平衡的选择模型+应用。

站在风口上的猪,能不能飞不确定,但是顺风跑肯定更快一些。

做什么功能?个人觉得自己实践过且需要使用。

产品在方向上确定之后,就要思考应该做哪些功能,去相应的解决目标用户的需求,不要想当然设计一些功能,然后花力气营销却没有效果,反而觉得是用户不懂产品。

可以观察手机里的几款超级应用,哪类产品在核心业务都遵循至简原则,用户有这个需求,产品提供最简模式实现需求,这样才具备口碑发酵的可能性。

还有个较关键的维度:如何优化视觉效果。

这要基于产品的定位属性考虑:如果是工具类型,在能力范围内尽力提升视觉质感即可;如果是场景类型,更倾向找专业的设计师来操刀,因为要考虑整体风格的协调。

图片

如果有幸组队成功,并且完成产品初期研发,那就到用户验证阶段了。

当下比较流行的方式,基于社交媒体的渠道进行冷启动,通过自然流或者轻微的投流方式,来验证产品是否被目标用户所认可。

以互联网行业的内卷程度,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运营过自媒体渠道,所以初期的推广流量是够用的。

初期如果有用户反馈,这是非常宝贵的意见,要整理出重要紧急的需求,迅速进行迭代更新,这个阶段如果形成正向循环,那这款产品就已经算小成了。

别问如果大成怎么办?这种逻辑无法计划,都说走一步看一步,这个问题等同是一步跨到终点位置。

回到最开始网友说的现象:今年的创业环境特别好。

这两年随着人工智能的持续迭代和发展,以及就业环境的客观现象,独立开发者的话题,成为社交媒体中的一个热点。

个体借助自身专业和AI加持,快速实现产品雏形,然后借助算法的话题流量,把自己和产品同时推向市场,基于用户反馈迅速迭代或者放弃产品。

以很低的试错成本,完成各种产品和想法的验证。

今年开始用心的观察社交媒体,看到很多惊才绝艳的营销手段,有的或细水长流,有的或出奇制胜,能做到有计划的出圈,这种策略真的很值得欣赏。

要知道:做成事很难,做不成事很容易。(未完待续)

http://www.xdnf.cn/news/520057.html

相关文章:

  • C++高级用法--绑定器和函数对象
  • 垂直智能体:企业AI落地的正确打开方式
  • [人月神话_6] 另外一面 | 一页流程图 | 没有银弹
  • 三:操作系统线程管理之用户级线程与内核级线程
  • 大模型应用开发工程师
  • 从逻辑学视角探析证据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体系;《证据学》大纲参考
  • Java学习手册:服务熔断与降级
  • 朴素贝叶斯
  • 做什么, what to do?
  • 面试题总结二
  • atcoder C - ~
  • EmuEdit
  • 网页 H5 微应用接入钉钉自动登录
  • python29
  • 【从基础到模型网络】深度学习-语义分割-ROI
  • C++ - 网络编程之初始连接(Winsock2 概述、初始连接案例、初始连接案例解读)
  • 封装、继承、多态的理解
  • Java面试实战:从Spring Boot到分布式缓存的深度探索
  • 程序代码篇---python获取http界面上按钮或者数据输入
  • 批量下载AlphaFold结构
  • leetcode刷题日记——翻转二叉树
  • 第11章 JDBC与MySQL数据库
  • UI架构的历史与基础入门
  • GOP模式调节画面质量讲解
  • 八股碎碎念01——HashMap原理
  • GESP编程能力等级认证C++3级1-数组1
  • 研读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6)
  • 软考复习——部署
  • 嵌入式通信协议(二)——IIC总线
  • 《P5283 [十二省联考 2019] 异或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