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方法论】金字塔内部的结构

文章目录

  • 一、纵向关系
    • 1、文字的表面结构与思想的深层结构
    • 2、如何用金字塔结构吸引读者?
  • 二、横向关系
    • 1. 演绎
    • 2. 归纳性
  • 三、序言的结构
  • 四、总结:金字塔结构的沟通逻辑

条理清晰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之间具有明确的逻辑关系,整体上呈金字塔结构从金字塔的顶端开始,自上而下地沿着各个分支将作者的思想一层一层呈现给读者。

但是,大多数人坐下来开始写作时,可能对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还只有模糊的想法,甚至根本不知道从何下笔。在不得不用词语和句子将思想呈现出来之前,你可能很难准确把握自己的思想,甚至连你认为已经构思好的第一段思想陈述,可能都写得不那么准确。因此,不要幻想一坐下来就能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首先你必须梳理想要表达的思想。

 

一、纵向关系

写作时,思想的组织可以借助金字塔结构,通过‘疑问—回答’的逻辑链条让内容更清晰、吸引读者。

1、文字的表面结构与思想的深层结构

一般文章看起来是“一句接一句”的纵向线性结构(比如你现在读的这句话),但实际上,思想是有“层次”的——有的是总结性观点(如“猫是适合新手的宠物”),有的是支撑观点的细节(如“猫不需要频繁遛弯”“喂食简单”)。金字塔结构就是把这种层次关系直观化:上层是总结,下层是细节,形成“疑问—回答”的链条。

 

2、如何用金字塔结构吸引读者?

对于纵向逻辑:

不断用“问题—答案”勾住读者当你提出一个观点时(如“猪可以当宠物”),读者会本能地想“为什么?”(这就是“疑问”)。此时,你需要在下一层级给出答案(如“猪漂亮且品种多”),而这个答案又会引发新问题(如“猪哪里漂亮?”),于是再用更细节的内容回答(如“猪有典型的英国特征”)……这样一来,读者会被你的思路“牵着走”,不断想知道“接下来怎么解释”,自然读得进去。

 

对于横向逻辑:

同一层思想要“答非所问”?不,要“逻辑统一”!同一层的多个答案必须属于同一类问题的解答。比如“猪漂亮”和“猪品种多”都是在回答“为什么能当宠物”,但如果突然插入“猪的历史很悠久”,就属于跑题了(除非主题变成“猪的文化价值”)。

反例:别提前“剧透”答案!如果文章一开始就写“我们的假设是猪适合当宠物”,而不先提出“猪是否适合当宠物”这个问题,读者会觉得“你都下结论了,我还看啥?”。正确的做法是:先抛问题,再给答案,让读者跟着你的节奏思考。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

  • 主题:推荐新手养多肉植物
  • 金字塔结构:
    • 上层:新手适合养多肉(总观点)
    • 下层(回答“为什么”):
      ▶ 原因1:好养活(耐旱,一周浇一次水)
      ▶ 原因2:品种多(如玉露、熊童子,颜值高)
      ▶ 原因3:占地小(一盆就能养,适合阳台)

每个原因还能继续展开(如“为什么耐旱?”→“多肉叶片储存水分能力强”)。这样写,读者会顺着“为什么适合?”→“具体怎么好养活?”的思路读下去,一目了然。

 

金字塔结构的“秘密”,简单来说:先告诉读者“我要说什么”,再解释“为什么这么说”,最后用细节“证明我说的对”。 这样写,哪怕观点有争议(如“猪当宠物”),读者也能清楚知道你为什么这么想,这就是写作的逻辑魅力。

 

二、横向关系

当考虑在下一结构层次上如何表述时,必须保证你的表述能回答上一个层次的表述引起的疑问,还必须保证符合逻辑。也就是说,表述必须具有明确的归纳或演绎关系,但不可既具有归纳关系,又具有演绎关系。在组织思想时,归纳和演绎是仅有的两种可能的逻辑关系。

1. 演绎

演绎性思想组由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论述构成,其逻辑遵循三段论形式:

  1. 陈述现象:提出关于世界某种现象的表述,如“所有的人都会死”,这是大前提。
  2. 关联说明:针对第一个论述的主语或谓语进行阐述,像“苏格拉底是一个人”,作为小前提。
  3. 得出结论:说明前两种情况并存时的意义,即“因此苏格拉底会死”。通过对这一系列论述的概括,基于最后的结论,能够上升到更抽象的层次。

 

2. 归纳性

归纳性论述的思想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判断的关键在于能用同一个名词概括所有思想:

  1. 罗列事实:例如“法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德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俄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 ,这些都是具体事实。
  2. 寻找共性:发现这些句子的共同点,比如都指向针对波兰的战争行为。
  3. 得出推论:基于共性得出如“波兰将遭遇坦克入侵”这样的结论 ,从而上升到更抽象的层次。

 

三、序言的结构

序言的作用:用故事引出读者的疑问
序言的结构:背景(Situation)→ 冲突(Complication)→ 疑问(Question)→ 回答(Answer)

  • 背景:交代时间、地点、已知事实(读者认可的信息)。例:“10月新设立的机构接管了两个部门的日常事务,董事会从此不再处理琐事。”
  • 冲突:打破背景平衡的事件,引发问题。例:“但董事会长期习惯处理短期运营问题,现在无法有效转向长期战略。”
  • 疑问:冲突自然引发的问题。例:“如何让董事会聚焦战略?需要哪些变革?”
  • 回答:文章的核心观点(金字塔顶端的思想)。例:“董事会应将运营交给执行委员会,增加独立董事,制定规范流程。”

 

为什么要用故事形式?

人类天生爱听故事,通过“背景-冲突”的叙述,能让读者快速代入场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主动寻找答案。反例:若序言直接罗列“董事会改革的5个建议”,读者可能因缺乏背景认知而困惑:“为什么要改革?和我有什么关系?”

 

四、总结:金字塔结构的沟通逻辑

金字塔结构的三层逻辑:纵向、横向、序言的配合

  1. 纵向逻辑(疑问-回答链条)上层思想引发疑问,下层思想解答疑问,层层递进。例:

    • 顶层:“董事会需要三项变革”(回答序言的疑问)。
    • 下层:“为什么需要这三项变革?”→ 分别解释“运营交执行委员会”“增加独立董事”“制定流程”的原因。
  2. 横向逻辑(演绎或归纳推理)

    • 演绎法:用三段论推理(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例:“所有长期战略问题都需要专业团队处理(大前提)→ 董事会负责长期战略(小前提)→ 因此董事会需要独立董事的专业支持(结论)。”
    • 归纳法:用共同名词概括一组思想。例:“增加独立董事”“制定规范流程”“运营交执行委员会”→ 共同点是“减少董事会日常事务,聚焦战略”。
  3. 序言的角色:锁定初始疑问序言通过故事确定读者的 初始疑问 (如“董事会如何转型?”),后续金字塔结构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解答这个疑问及其衍生的子问题。

案例对比:普通序言 vs. 故事化序言

  • 普通序言(罗列问题)内容:“本备忘录讨论董事会组成、职责、独立董事等5个问题……”问题:读者不清楚这些问题为何重要,难以产生兴趣。
  • 故事化序言(背景+冲突+疑问)内容:“背景:新机构接管日常事务,董事会解脱。冲突:但董事会习惯处理短期问题,无法聚焦战略。疑问:如何实现转型?回答:需三项变革……”效果:读者理解问题的紧迫性,主动关注解决方案。

这种结构不仅适用于商业报告,也适用于日常沟通、演讲等场景——先引发对方的疑问,再有条理地解答,让沟通更精准、更有吸引力。

 

参考:《金字塔原理》

http://www.xdnf.cn/news/518383.html

相关文章:

  • 一文讲清 AWS IAM涉及的核心概念!
  • 【HALCON】 算子详解:create_local_deformable_model_xld 的全方位解读
  • 程序代码篇---ESP32的数据采集
  • 2025.5.12-2025.5.18:开始练习英语口语
  • AGI大模型(25):LangChain提示词模版
  • 辨析Spark 运行方式、运行模式(master)、部署方式(deploy-mode)
  • 网络流算法
  • Hugo安装Stack主题
  • 网络I/O学习(一)
  • freertos智能时钟开发环境详细搭建指南:从零开始的freertos智能时钟学习之路
  • 180KHz 60V 5A开关电流升压/升降压型DC-DC转换器XL4019升降压芯片
  • 最新最热门的特征提取方式:CVOCA光学高速复值卷积
  • 【JavaWeb】JDBC
  • React响应事件中onClick={handleClick} 的结尾有没有小括号的区别
  • [ctfshow web入门] web119
  • C++实现伽罗华域生成及四则运算(二)
  • 小记录111
  • Day29
  • 基于Spring Cloud Sentinel自研Slot扩展实战
  • AI图像处理之ComfyUI节点(二)
  • CSS动画实现
  • React方向:react脚手架的使用
  • 【快速解决】彻底卸载VMWare
  • 2025.5.17总结
  • 时间服务器深度解析与实战指南:从原理到企业级部署
  • GO学习指南
  • INA226 高侧/低侧测量、双向电流/功率监视器,具有I2C兼容接口
  • 处理金融数据,特别是股票指数数据,以计算和分析RSRS(相对强度指数)
  • NE555双音门铃实验
  • 电子电路:阻抗是什么,容抗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