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进阶10 实习生的焦虑
时间过得很快,实习的蕾蕾入职已经三个月了,到了离开的日子。
照例我和她约了1对1谈话,在开始和结束阶段的谈话格外有意义。
谈话的最后,我问蕾蕾有没有什么问题问我,她的问题让我格外惊讶:
“自己有点焦虑,怎么克服30岁以后的成长焦虑?是不是只能走管理路线了?”
这个问题让我觉得,我有点小看她了,虽然在面试中表现一般,成绩平平也没有突出的简历,我在培养上也就没有投入特别多的时间和心力。这里我还是想说抱歉,我原本可以更用心带你。
我认识很多“焦虑”的人,都很优秀,甚至我觉得“焦虑”是一种优势。因为,只有勤于思考、想改变现状的人才会这样,而这也会带来深度的思考和主动选择的能力。
当然蕾蕾还提到了自己的“好胜心”,让我也想起了年轻时候的自己,这里就不过多赞誉了。
确实是个优秀的苗子。
回到问题本身,我们如何克服成长的焦虑,是不是一定要走管理路线呢?
这个问题我确实经历过、也深入思考过,甚至这个结论重新指引了我职业生涯的下半场。
首先,不要想走管理路线,其实不存在一条纯管理路线,要始终保持专业影响力。
我在前一家公司,一家以管理著称的互联网大厂待了4年,学习研究了4年,该公司没有管理通道的晋升,高级别的管理者也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如果不能在专业领域给予团队与指导,那么公司会认为这个级别的管理者是无用的、是完全可以被替代的。
最近微软开始了新的一轮全球裁员,中层首当其冲;去年海尔大裁员,也瞄准了中层;还包括特斯拉、谷歌等公司,都优先对中层管理者动手。因为当中层失去了专业能力,价值就大大降低了。
总之,中层尤其是纯管理路线的中层,要保持警惕。
其次,要不断在专业领域突破
最好的学习就是在做中学,通过实践不断提升专业能力,这也是大多数人走的路。但是成长不总是上升的,而是会经历无数的“瓶颈期”的,也即如图的“平台期”,这些平台期也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地方,每往上走一步,就会有更多人卡在某个平台期。只是在“干中学”,需要看团队的上限在哪里,自己大概率也不会超出团队的上限。
那么要想不焦虑,就要在成长中不断突破。很多时候,这个过程是孤独的,但也就是因为到这个程度的人少,才显得出类拔萃。突破的方式很多,就是不要只囿于自己所在的团队、公司,而是把视野放在行业,和行业顶尖的人为伍、做行业顶尖的产品。
第三,要走交叉学科,从T型人才到π型人才
很多人都难以在一个领域走向顶尖,毕竟金字塔顶的位置有限。那么,我们可以在两个领域都做到足够优秀,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成为两个领域的专家,从T型人才发展为π型人才。
这点和做产品很像,除了要懂得做产品设计,更要有专业领域的业务能力,不理解业务的产品无法成为产品专家。
其实以上三点,都需要终身学习,大概这点才是底层逻辑。我没有重点讲这个,是因为才刚刚有机会逃离学校的本科生,大概会无视这个观点。
最后愿蕾蕾成长路上少些磨难,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