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工程师备考笔记】第一章 网络信息安全概述
概述
资料
《信息安全工程师教材》第二版 2020年9月
复习方法
- 通读考试指定教材
- 研究开考以来近6年的考试真题
章节目录
- 网络信息安全概述
- 网络攻击原理与常用方法
- 密码学基本理论
- 网络安全体系与网络安全模型
- 物理与环境安全技术
- 认证技术原理与应用
- 访问控制技术原理与应用
- 防火墙技术原理与应用
- VPN技术原理与应用
- 入侵检测技术原理与应用
- 网络物理隔离技术原理与应用
- 网络安全审计技术原理与应用
- 网络安全漏洞防护技术原理与应用
- 恶意代码防范技术原理
- 网络安全主动动态防御技术
-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原理与技术
-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技术原理与应用
- 网络安全评测技术与标准
- 操作系统安全防护
- 数据库系统安全
- 网络设备安全
- 云计算安全需求分析与安全保护工程
- 工控安全需求分析与安全保护工程
- 移动应用安全需求分析与安全保护工程
- 大数据安全需求分析与安全保护工程
第一章 网络信息安全概述
- 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 万物互联时代
- 基于 TCP/IP 协议的互联技术理念
- 网络空间 是国家继 陆、海、空、天 后的第五疆域
1.1 网络发展现状与重要性认识
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关概念
定义
- 狭义:网络信息系统的各组成要素符合安全属性的要求: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抗抵赖性、可控性
- 广义:国家、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在内的 “大安全”
- 法律:《网络安全法》,通过必要措施,防范网络攻击、侵入等意外事故,使网络处于稳定可靠运行的状态,以及保障网络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能力。
网络信息安全发展历程
通信保密 - 计算机安全 - 信息保障 - 可信计算
网络信息安全的新变化
- 保障内容:从 单维度 向 多维度 转变
- 保障措施:从 单一性 向 综合性 演变
- 保障时间:覆盖网络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响应速度要求随时响应
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
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特点
- 网络安全威胁高隐蔽性
- 网络安全技术高密集性
- 网络安全控制地理区域不可限制性
- 网络安全防护时间不可区分性
- 网络攻防严重非对称性
我国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视
- 《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第一部网络安全的专门性综合立法
- 网络空间安全 —— 一级学科
- 2014年起,“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每年 9 月 第三周)
- 《国家安全法》 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
1.2 网络信息安全现状与问题
典型事件
-
震网病毒
-
乌克兰大停电事件
-
多国银行 SWIFT 系统被攻击
-
物联网恶意病毒导致美国断网
-
域名劫持事件
-
永恒之蓝网络蠕虫事件
-
网页仿冒 最多
-
安全漏洞
-
恶意程序
-
网页篡改
-
网址后门
-
DDoS
-
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高级持续威胁,简称APT日趋常态化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 网络强依赖性及网络安全关联风险凸显
- 网络信息产品供应链与安全质量风险
- 网络信息产品技术同质性与技术滥用风险
- 网络安全建设与管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风险
- 网络数据安全风险
- 高级持续威胁风险
- 恶意代码风险
- 软件代码和安全漏洞风险
- 人员网络安全意识风险
- 网络信息技术复杂性和运营安全风险
- 网络地下黑产经济风险 —— 僵尸网络、勒索软件、挖坑木马扩散
- 网络间谍与网络站风险
* 1.3 网络信息安全基本属性
-
CIA 三特性
-
机密性 非授权不可访问
-
完整性 非授权不可修改
-
可用性 24小时随时可用
-
抗抵赖性 网络审计和数字签名 雁过留痕
-
可控性 我的地盘我做主
其他属性
- 真实性 符合真实情况
- 时效性 规定时间有效
- 合规性 不违法
- 公平性 相关主体处于同等地位处理任务
- 可靠性 能有效完成系统功能
- 可生存性 安全受损情况下,还能提供最小化、必要的服务功能,能够支持业务持续运行
- 隐私性 有关个人敏感信息不对外公开
1.4 网络信息安全目标与功能
网络安全目标分为宏观(国家安全层面) 和 微观目标 (系统具体安全)
基本目标与功能
具体目标
- 保障信息和系统安全
- 保护对象满足安全基本属性
- 用户行为合规
- 业务持续运营
- 数据安全保护
基本功能
- 防御
- 监控
- 应急
- 恢复
1.5 网络信息安全基本技术需求
物理环境安全
- 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存储介质安全
- 是网络系统可靠的基本保证
信息安全认证
- 鉴别网络资源访问者身份的真实性
- 实现网络资源访问控制的前提和依据
网络信息访问控制
- 限制非法访问
- 防止合法滥用
- 网络管理对象免受威胁的关键技术方法
网络信息安全保密
- 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和网络管理控制信息
- 防止非授权用户访问网络信息或设备
网络信息安全漏洞扫描
- 防范入侵者通过程序探测网络系统中的安全漏洞
恶意代码防护
- 必不可少安全需求
网络信息内容安全
- 内容合法合规
- 过滤垃圾邮件、IP地址/URL过滤、NLP处理等技术
网络信息安全检测与预警
- 发现系统入侵活动和检查安保措施有效性,及时报警阻止危害扩散并调整安全策略
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响应
- 确保系统出现意外时,能及时恢复和取证
1.6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内容和方法
管理概念
指对网络资产采取合适安全措施,确保网络资产的可用性、完整性、可控制性和抗抵赖性
管理对象:
- 网络设备
- 网络通信协议
- 网络操作系统
- 网络服务
- 安全网格管理
管理内容
- 物理安全
- 物理通信安全
- 操作系统安全
- 物理服务安全
- 网络操作安全
- 人员安全
相关技术
- 风险分析
- 密码算法
- 身份认证
- 访问控制
- 安全审计
- 漏洞扫描
- 防火墙
- 入侵检测和应急响应
管理目标
保障网络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满足网上业务开展的安全要求
管理方法
- 风险管理
- 等级保护
- 纵送防御
- 层次化保护
- 应急响应
- PDCA方法 Plan - Do - Check - Act 方法
管理依据
- 法律法规
- 相关政策文件
- 技术标准规范
- 管理标准规范
管理要素
对象
硬件、软件、存储介质、信息资产、支持保障系统
威胁
威胁主体:自然(人为)、非自然
脆弱性
系统中与安全策略相冲突的状态或错误
风险
网络风险 = 网络威胁发生概率 * 所造成的影响
- 控制风险的方法
避免风险、转移风险、减少威胁、消除脆弱点、减少威胁影响、风险监测
措施
针对出现的问题,计划如何去做
—— 管理的本质就是 风险控制
对象自身脆弱性 —— 造成威胁 —— 形成风险
管理流程
- 确认对象
- 评估价值
- 识别威胁
- 识别脆弱性
- 确定风险级别
- 制定防范措施
- 实施防范措施
- 运行/维护安全设备、配置
生命周期
- 信息系统规划
- 信息系统设计
- 信息系统集成实现
- 系统运行和维护
- 系统废弃
管理工具
- 网络安全管理平台SOC
- IT资产管理系统
-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
- 网络安全漏洞扫描器
- 网络安全协议分析器
- 上网行为管理
管理评估
-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
-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MS)
- 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SSE-CMM)
1.7 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与政策文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 网络安全法
- 数据安全法
- 个人信息保护法
- …
- 注意本年度发布的
网络安全法
- 网络安全保护义务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
-
第20条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
确定系统定级
-
网络安全保护义务
-
制定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确定网络安全负责人,落实网络安全保护责任
-
采取防范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技术措施
-
留存网络日志,不少于6个月
-
数据分类、备份、加密等措施
-
法律、行政法规定的其他义务
-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主要工作:
-
定级
-
备案
-
建设整改
-
等级测评
-
运营维护
国家密码管理制度
- 各级管理各级
网络产品和服务审查
- 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
- 《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审查方法》
- 使用后
- 供应中断
- 提供者遵守中国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