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P开闭原则
OCP,software entities(modules,classes,functions,etc.)should be openfor extension, but closed for modification.
软件实体(模块、类和方法等)应该对扩展开发,对修改关闭。
OCP特点
提高可扩展性:新功能通过添加新的类或模块来实现,而不是修改已有的代码,使得系统更容易扩展和维护。
示例代码
不符合OCP的代码
public class FinancialReporter { public FinancialReport show(ReportRequester) { // }
}
使用 OCP 优化后的代码
public interface FinancialReportPresenter { FinancialReport show(ReportRequester);
} public class ScreenPresenter implements FinancialReportPresenter { public FinancialReport show(ReportRequester) { // }
}
public class PrintPresenter implements FinancialReportPresenter { public FinancialReport show(ReportRequester) { // }
}
实现开闭原则的方法
开闭原则就是解决代码的扩展性问题。为了实现代码的扩展性,我们需要扩展意识、抽象意识和封装意识。在详细设计时,我们需要思考:对于这个功能点,未来可能有哪些需求变更,从而预留扩展点。
我们通过多态、依赖注入、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等思想和方法提高代码扩展性。
在设计模式中,策略、适配器、观察者和模板方法模式实践开闭原则。
注意事项
对于短期内可能进行的扩展,需求变更对代码结构影响比较大的扩展,或者实现成本不高的扩展,我们可以事先进行可扩展性设计。其他情况的扩展性设计,都可以等到需要的时候,重构当前代码提高可扩展性。
代码的扩展性与代码的可读性是有冲突的。因此在项目上,要根据项目、团队等情况,综合平衡扩展性和可读性。
不允许修改一行代码?
对于同一个修改,在不同层次,可以是修改,也可以是扩展。例如,在用户类中,添加地址属性。在属性层次是扩展,在类层次,是修改。结论是,不破坏原有代码的正常运行和原有的单元测试,即可认为满足未修改代码。
尽量让修改操作集中在上层代码中,让核心、通用的代码满足开闭原则。这也是DDD设计的原则。
OCP与架构设计
OCP是系统架构设计的主导原则,因此没有按照SOLID顺序进行介绍,而是第一个原则进行说明。主要目标是让系统易扩展,同时限制每次修改所影响的范围。实现方式是通过将系统划分为一系列组件,并且将这些组件间的依赖关系按层次结构进行组织,使得高阶组件不会因低阶组件被修改而受到影响。
参考
《架构整洁之道》-- Robert C.Mattin
《设计模式之美》-- 王争